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河底硬化等成治理黑臭水體普遍手段 專家:只會讓河流死得更快

3月23日, 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吳舜澤在第十五屆水業戰略論壇上表示, 在黑臭水體治理方面, 目前仍存在黑臭水體排查不到位、部門之間相互推諉、治理技術路線不明確、截汙不徹底等現象, 完成2017年水十條的第一個階段任務難度不小。

據環保部3月20日公佈的資訊, 截至目前, 全國224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共排查確認黑臭水體2082個, 其中34.9%已完成整治, 28.4%正在整治, 22.8%正在開展項目前期, 其他正在研究制定整治方案。

2015年4月16日, 國務院印發《水污染防治行動計畫》(簡稱“水十條”)提出, 直轄市、省會城市、計畫單列市建成區要於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體。

3月20日, 環保部水環境管理司司長張波在環保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表示, 環保部將配合住房城鄉建設部, 強化黑臭水體整治, 督導直轄市、省會城市、計畫單列市建成區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體。

張波在回答記者提問時直言, 一些重點城市年底前要基本解決黑臭水體, “這個任務就非常艱巨。 ”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也向介面新聞記者表示, 完成上述任務, 面臨著黑臭河流數量大、時間緊、人手不足等現狀, “挑戰是非常大的。 ”

馬軍長期致力於水污染防治和環境資訊公開。 他指出, 上述挑戰並不在於“能否一次性的讓河流看起來還不錯”。

“一次性的清理完了, 如果治理的方式不對, 那很可能反彈,

或者治理的效果有問題。 ”馬軍說。

一年多來, 吳舜澤通過跟蹤分析、調研座談發現, 地方在治理黑臭水體的過程中, 存在依賴投撒藥劑、調水沖汙、原地簡易處理等措施, “缺乏系統整治思維”。 此外, 也存在截汙不徹底, 截留倍數不夠的情況, “治標不治本。 ”

民間環保組織環保行動者協作中心的邵文傑長期關注城市河道污染。 他告訴介面新聞記者, 黑臭河治理是城市河流保護中的一部分, 也就是控制污染。 “污染控制住了, 水質自然就好了, 然後就可以考慮讓河道生態慢慢恢復, 讓河流發揮生態價值。 ”

但邵文傑發現, 眼下的黑臭河治理, 清淤、河底硬化、河岸硬化、河岸綠化、建立親水準台、建立攔水橡膠壩製造水景觀等“人工控制河流”的手段較為普遍。

他認為, 這些措施對於河流生態幾乎都是有害的, “只會讓河流死得更快。 ”

馬軍表示, 硬化河道的現象更多出現在缺水的北方, 地下水位因為超采而變得越來越低, “如果不硬化河道, 水就滲透下去了”。

“硬化河道絕對不是消除黑臭河流的方式。

”他指出, 硬化河底不但對治理黑臭河沒有作用, 反而會讓河流的自淨能力下降。 “底泥中的微生物可以協助水體自淨, 一旦硬化河底, 就等於人為地隔斷了底泥和水體, 會更容易變成黑臭水體。 ”

邵文傑指出, 一些城市汙水處理能力不足、老城區市政管網落後等原因導致了河流黑臭化, “但這些並不是難題, 只要願意解決, 一定能找到辦法。 ”

馬軍表示, 治理黑臭水體, 首先要做到的是截汙, “把污染的源頭截住, 不然, 無論做什麼工作, 都是邊治理邊污染。 ”此外, 要建設和改造水體沿岸的排汙管道, 把污水排放到汙水處理廠。

他同時強調, 黑臭水體的治理過程需要監管和監督。

據張波介紹, 環保部在配合住建部門開展黑臭水體治理方面的過程中,

做了若干項工作。 第一, 從全國現有1940個國控考核斷面識別水質比較差的地方, 督促地方制定不達標水體的達標方案;第二, 通過中央環保督察促進黑臭水體治理;第三, 利用衛星和公眾參與進行黑臭水體的篩查和監督。

2016年8月, 馬軍所在機構研發的“蔚藍地圖”APP開通了黑臭河舉報功能, 與住建部和環保部聯合推出的“全國城市黑臭水體整治資訊發佈”平臺相互連通。 蔚藍地圖用戶可以通過APP進行有效舉報, 而且, 黑臭河舉報的圖片能通過APP展示在電子地圖上。

馬軍表示, 下一步, 蔚藍地圖將增加“觀察”的功能, “從舉報黑臭河, 轉向對治理的過程、結果進行監督的工作。 ”也就是說, 針對治理完成的河流, 網友可以通過蔚藍地圖APP上傳其顏色、氣味、垃圾、排污口等各方面的進展。”

網友可以通過蔚藍地圖APP上傳其顏色、氣味、垃圾、排污口等各方面的進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