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北京有句老話,“男雍和,女紅螺”遊紅螺寺有感別一番滋味

男雍和, 女紅螺”, 是民間廣為流傳的說法, 指男子去雍和宮祈願最靈, 女子去紅螺寺祈願最佳。

參拜紅螺寺有感, 賦詩一首

紅螺山下座紅螺,

紅螺寺中生眾佛,

清淨之地香火勝, 虔誠信徒來朝奉,

尼勒如來供正中, 西有觀音登山峰,

十二生肖路變形 , 東邊羅漢散山中,

紅螺山路多曲折, 路轉千峰登中天,

心無雜念求佛佑, 登臨絕頂顧四周,

北面燕山繞長城, 南面湖澤如屏鏡,

天際青嵐雲浮動, 大鵬展翅顯瑞祥,

風水之地萬佛聖, 虔誠之人求必應。

觀音路

觀音路上觀觀音, 一心向佛須誠心, 千峰路轉繞餘蔭, 福祿壽喜來迎新。

羅漢山

大雄寶殿

心存善念 天必佑之

紅螺寺, 位於北京市懷柔縣城北五公里的紅螺山南麓。 紅螺山有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紅螺寺山門前有一處常年不息的泉水叫紅螺泉, 紅螺泉有一對仙螺居住, 每天傍晚, 二仙螺吐出非雲非霧又非煙的紅色光芒, 照得整個紅螺山不秋而紅, 因而這裡的山叫紅螺山, 泉叫紅螺泉, 寺廟也叫紅螺寺。

紅螺寺是金、元、清三代佛教盛地,

金代高僧佛覺禪師、元代高僧雲山禪師、清代有佛教第十三代祖師徹悟際醒禪師在紅螺寺講經, 四方僧侶多來紅螺寺拜佛學經, 使紅螺寺成為京北名氣很大的名刹古寺。

紅螺寺風景優美, 有大片竹林、雌雄銀杏和紫藤寄松三大絕景, 近幾年來又栽植了牡丹園、梅園, 寺廟東側是大面積松林。 1995年以來, 每年5月1日到5日, 舉行盛大的紅螺廟會, 冬季舉辦松、竹、梅歲寒三友紅螺游, 成為北京旅遊的新熱點。 紅螺寺大門前有氣宇軒昂的四柱三門式巨型牌樓, 畫棟雕樑, 牌樓上方有人大常委副委員長盧嘉錫題寫的“京北巨刹”四個大字。 正門上高懸一幅楹聯, “一脈珠泉參妙諦, 雙峰螺岫證如來”。 大門內影壁上書“須彌勝境”四字, 由影壁前折向東行,

遊人穿行在翠竹林中的一條曲折小徑, 頓覺興致盎然。 寺內有雌雄銀杏, 東側為雌, 結果但不開花;西側為雄, 開花但不結果, 奇特之處在於西側的雄性銀杏, 樹高30米, 主幹四周, 生有十株側幹, 據說自唐代栽了這兩株銀杏以來, 每改換一個朝代, 就多長出一株側幹, 這只是一種傳說, 但銀杏的樹齡已在千年以上, 則是確切無疑的。

大雄寶殿已依原樣式進行了修復, 殿后有“紫藤寄松”, 大雄寶殿後面的西側生長有一株樹齡數百年的平頂松, 樹高6米有餘, 有9個分枝, 平直地伸向東側的四面八方, 下麵用十餘根木料支撐, 平頂松附近, 有兩株碗口粗的紫藤如龍蛇飛舞一樣繞生在松樹上, 形成一個巨大的傘蓋, 遮蔭面積400多平方米, 每年春末夏初,藤蘿花如串串紫色珍珠一樣,掛滿枝頭,碧綠的松枝與紫色的藤花相繼爭奇鬥豔,令遊人歎為觀止。紅螺寺松林面積近600畝,百年以上古松萬余株,林業部門註冊古樹2984株,達到一二級名木的古樹263株。據統計,紅螺寺風景區的各類樹木約有90萬株,豐茂的林木,使紅螺寺空氣清新濕潤,遊人至此度假,十分有益健康。

始建于東晉咸康四年(338),擴建于盛唐,原名“大明寺”,明正統年間易名為“護國資福禪寺”,因紅螺仙女的傳說,俗稱“紅螺寺”,是我國北方佛教的發祥地,也是京北第一大古刹。在歷史上,歷屆主持多由皇家命派,金代的佛覺禪師和元代的雲山禪師都曾主持過紅螺寺。我國佛教淨土宗的最後兩代祖師(第十二代祖師際醒大師和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均與本寺有緣。世有“南有普陀,北有紅螺” 之說。

紅螺寺景區總面積為8平方公里,已形成紅螺寺、觀音寺、五百羅漢園三個佛教文化區和紅螺山、青龍山兩個自然觀景區的景觀格局,具有“春看花、夏避暑、秋觀葉、冬賞歲寒三友”的觀光特色。該寺依山勢而建,北依紅螺山,南照紅螺湖,山環水抱,古樹參天,藏風聚氣,又有“紅螺三絕景”點綴其間。古寺處於南北中軸線上的殿堂共四進,依次是三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三聖殿西耳房為方丈院,東耳房為監院。東廂配殿由裡向外依次為千手觀音殿、伽蘭殿;西廂配殿由裡向外依次為達摩殿、淨土宗祖師殿。中軸院外有東西跨院,西跨院原是一個三進套院,是高僧掩關及養老的退居寮。東跨院也是一個三進套院,是接待來訪高僧貴賓的客堂。在這組建築的東下坎,另有一個獨立的三進院落,為老僧養老的延壽堂。西跨院的西牆外是供養去世僧眾遺骨的普同堂。三門殿的前面是一溜長五丈的條石坡道,俗名礓礤子,佛教中的正名為廣長舌。紅螺寺別院——紅螺慧緣穀位於紅螺山西麓,距紅螺寺3公里。有元代文物遺址21處,現已修復了放生池、山西庵、朝陽寺、天溪庵、三皇廟等人文景觀,並融入了“三皇”、儒、道等中國文化內涵,使佛教文化得到了補充和延伸。兩座寺院背依的紅螺山屬燕山餘脈,一山雙峰,西峰海拔812.9米,東峰海拔811.9米,是紅螺寺的一道天然屏障,使寺院周圍形成了一個冬暖夏涼、空氣濕潤的小氣候環境,在每年的春夏秋三季,這裡始終雨量充沛,潮濕溫潤,有利於各種植物的生長。因此,許多極難在北方存活的南方植物,都能在這裡落地生根,繁衍生息。獨特的地貌,充足的雨量,也造就了這裡樹林豐茂,動植物種類繁多,林中許多鳥類和多種野生小動物隨處可見。

紅螺山南麓紅螺寺,山上植有山杏、黃櫨、五角楓、火炬等彩葉樹種,彩葉覆蓋面積達4000餘畝。深秋的紅螺山,漫山紅葉,其間還有黃色的白蠟和墨綠的油松,形成一幅色彩豔麗、層次分明的風景畫。

每年春末夏初,藤蘿花如串串紫色珍珠一樣,掛滿枝頭,碧綠的松枝與紫色的藤花相繼爭奇鬥豔,令遊人歎為觀止。紅螺寺松林面積近600畝,百年以上古松萬余株,林業部門註冊古樹2984株,達到一二級名木的古樹263株。據統計,紅螺寺風景區的各類樹木約有90萬株,豐茂的林木,使紅螺寺空氣清新濕潤,遊人至此度假,十分有益健康。

始建于東晉咸康四年(338),擴建于盛唐,原名“大明寺”,明正統年間易名為“護國資福禪寺”,因紅螺仙女的傳說,俗稱“紅螺寺”,是我國北方佛教的發祥地,也是京北第一大古刹。在歷史上,歷屆主持多由皇家命派,金代的佛覺禪師和元代的雲山禪師都曾主持過紅螺寺。我國佛教淨土宗的最後兩代祖師(第十二代祖師際醒大師和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均與本寺有緣。世有“南有普陀,北有紅螺” 之說。

紅螺寺景區總面積為8平方公里,已形成紅螺寺、觀音寺、五百羅漢園三個佛教文化區和紅螺山、青龍山兩個自然觀景區的景觀格局,具有“春看花、夏避暑、秋觀葉、冬賞歲寒三友”的觀光特色。該寺依山勢而建,北依紅螺山,南照紅螺湖,山環水抱,古樹參天,藏風聚氣,又有“紅螺三絕景”點綴其間。古寺處於南北中軸線上的殿堂共四進,依次是三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三聖殿西耳房為方丈院,東耳房為監院。東廂配殿由裡向外依次為千手觀音殿、伽蘭殿;西廂配殿由裡向外依次為達摩殿、淨土宗祖師殿。中軸院外有東西跨院,西跨院原是一個三進套院,是高僧掩關及養老的退居寮。東跨院也是一個三進套院,是接待來訪高僧貴賓的客堂。在這組建築的東下坎,另有一個獨立的三進院落,為老僧養老的延壽堂。西跨院的西牆外是供養去世僧眾遺骨的普同堂。三門殿的前面是一溜長五丈的條石坡道,俗名礓礤子,佛教中的正名為廣長舌。紅螺寺別院——紅螺慧緣穀位於紅螺山西麓,距紅螺寺3公里。有元代文物遺址21處,現已修復了放生池、山西庵、朝陽寺、天溪庵、三皇廟等人文景觀,並融入了“三皇”、儒、道等中國文化內涵,使佛教文化得到了補充和延伸。兩座寺院背依的紅螺山屬燕山餘脈,一山雙峰,西峰海拔812.9米,東峰海拔811.9米,是紅螺寺的一道天然屏障,使寺院周圍形成了一個冬暖夏涼、空氣濕潤的小氣候環境,在每年的春夏秋三季,這裡始終雨量充沛,潮濕溫潤,有利於各種植物的生長。因此,許多極難在北方存活的南方植物,都能在這裡落地生根,繁衍生息。獨特的地貌,充足的雨量,也造就了這裡樹林豐茂,動植物種類繁多,林中許多鳥類和多種野生小動物隨處可見。

紅螺山南麓紅螺寺,山上植有山杏、黃櫨、五角楓、火炬等彩葉樹種,彩葉覆蓋面積達4000餘畝。深秋的紅螺山,漫山紅葉,其間還有黃色的白蠟和墨綠的油松,形成一幅色彩豔麗、層次分明的風景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