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本是同根生 相煎卻太急——天主教東正教分家簡史

那還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彼時, 剛剛鹹魚翻身、從地下邪教搖身一變成為羅馬帝國國教的基督教(Christianity)還是一個完整的信仰體系,

信奉著同一個夢想, 同一個上帝, 並沒有什麼天主教和東正教之分, 更別提後來才躋身三大分支之一的新教了。

獨霸歐亞非的羅馬帝國實在太過龐大, 由於地理、語言、文化、習俗種種原因, 基督教自然地分為了兩個流派——使用拉丁語的西方拉丁教會和使用希臘語的東方希臘教會。 直到西元395年, 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撒手人寰, 整個帝國也“嘎嘣”一下被撅成兩半, 平分給了他的兩個兒子——長子阿卡迪烏斯(Arcadius, 東羅馬帝國首任皇帝)和次子霍諾裡烏斯(Honorius, 西羅馬帝國首任皇帝)。 從此, 不可一世的羅馬帝國變成以羅馬為首都的西羅馬帝國和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的東羅馬帝國(也叫做拜占庭帝國)並列的格局, 兩大帝國的教宗也紮根各自首都,

平起平坐。 聽上去挺美是吧?但不可彌補的矛盾和裂痕也正由此而生。

在西羅馬教會的眼裡, “永恆之城”羅馬是基督教在帝國的發源地, 教宗是耶穌門徒聖彼得的合法繼承人, 根紅苗正, 理所當然該統領全教, 發號施令;而在東羅馬教會看來, 既然已經分家, 地位自然要平等, 憑什麼聽你指使?

西元445年, 羅馬主教利奧一世(Papa Leo I)自封為“教皇”, 地位淩駕東部教會之上;而東邊的弟兄也不是吃素的, 在西元451年召開卡爾西頓大公會議(Council of Chalcedon, 基督教的第四次代表大會), 宣佈君士坦丁堡大牧首在教務上與羅馬主教享有同等權力,

西羅馬教會對此當然拒不承認, 雙方從此開始了漫長的撕逼。

僅僅20多年後, 西元476年, 千瘡百孔的西羅馬帝國轟然倒塌, 正式滅亡, 但命硬的西羅馬教會卻沒有跟著同歸於盡, 而是做起了蠻族哥特人的精神導師, 成為後續的“神聖羅馬帝國”的國教, 繼續在精神上統治著整個西歐;東羅馬帝國雖說又足足多堅持了將近千年的時間(1453年滅亡), 卻不停遭受著周邊穆斯林的侵犯騷擾, 也沒消停到哪兒去。 東羅馬教會一邊忙著和西邊的兄弟爭風吃醋, 一邊忙著和後起之秀伊斯蘭教不懈鬥爭, 日子過得老艱辛了。

時光倏忽好幾百年,東西兩邊的教會雖也有過短暫的和睦,比如一起召開過幾次代表大會,達成了關於聖像崇拜是崇拜其所代表的神明而不是神像本身(繞嘴麼?)的一致結論等等,但基本上,雙方還是一直持續著互不服氣、暗中較勁的主旋律。

西元858年,綽號“酒鬼”的東羅馬皇帝米海爾三世(Michael III)任命佛提烏(Photios I)為新的君士坦丁堡大牧首,要求西邊的羅馬教皇尼古拉一世(Saint Nicholas I the Great)承認,竟然遭到拒絕,不僅如此,尼古拉一世還公開稱佛提烏為“西方的頑敵”,並在863年將其革除教籍。這還了得?被開除的大牧首佛提烏針鋒相對,以傳播異端的罪名同樣開除了教皇的教籍。從此,東西羅馬教會算是正式撕破了臉,開始分裂,史稱“佛提烏分裂”,而這種相互開除的搞笑大招,以後還會出現。

從此,兩邊的教會就開始了無休止的辯論與爭吵,質疑對方的合法地位,強調自己的正統權威,大到聖父聖子聖靈究竟是三位一體還是有繼承關係?小到聖餐的麵包究竟應不應該發酵、配不配紅酒?唇槍舌劍、各執一詞,在今天看來實在可笑荒謬,可在當時,其重要與激烈程度絲毫不亞於剛剛結束的美國總統大選。可見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扯蛋互噴從來都是推動人類發展的重要手段。

終於,時間走到了恩斷義絕的那一刻:先是羅馬教皇利奧九世(Saint Leo IX)禁止境內的部分希臘派教會行使東部禮儀,君士坦丁堡大牧首賽魯拉留斯(Cerularius)立即作出了神經病式的回應:命令西羅馬帝國境內的所有拉丁派教會一律改用東部禮儀,滑稽程度相當於川普突然下令所有中國人以後吃飯都要放棄筷子,改用刀叉,你覺得會有人尿他麼?

可能也意識到自己的反擊有點離譜,還是在自家的地盤下手比較有效率:1053年,賽魯拉留斯將君士坦丁堡的拉丁派教堂全部關閉,並致函西羅馬教廷,斥責對方篡改教義、採用異教徒的祭祀儀式,這在當時可都是頂了天的瀆神之罪。

西元1054年,利奧九世派出了紅衣主教團作為使者赴君士坦丁堡談判,但主教團還沒到目的地,教皇一下沒堅持住,先掛了,結果團長宏伯特(Humbert)的身份合法性受到了質疑。紅衣大主教哪能忍得了這個?乃們也別質疑我了,先看看自個有沒有資格吧!

1054年7月14日,暴脾氣宏伯特直接把開除君士坦丁堡大牧首的絕罰令拍在了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祭壇上,留下句狠話:“願我主臨鑒,評判我輩!”,隨即拍拍屁股返回了羅馬。而遭遇奇恥大辱的賽魯拉留斯怎會示弱?馬上當眾燒毀詔書並斷然宣佈將羅馬教皇及“肇事”使節逐出教會,這就是標誌著東西羅馬教會最終決裂的“賽魯拉留斯分裂”事件。

從此,在上千年的歲月中,雙方教會老死不相往來,並視對方為異端,水火不容。西羅馬教會強調自己的“普世性”,自稱“公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天主教”(Catholic);而東羅馬教會標榜自己的“正統性”,自稱“正教”,在東羅馬帝國滅亡後,正教教會退居希臘和北方的斯拉夫國家,盤踞了歐洲東部大部分地區,因此被習慣稱為“東正教”(Orthodox)。

日子過得老艱辛了。

時光倏忽好幾百年,東西兩邊的教會雖也有過短暫的和睦,比如一起召開過幾次代表大會,達成了關於聖像崇拜是崇拜其所代表的神明而不是神像本身(繞嘴麼?)的一致結論等等,但基本上,雙方還是一直持續著互不服氣、暗中較勁的主旋律。

西元858年,綽號“酒鬼”的東羅馬皇帝米海爾三世(Michael III)任命佛提烏(Photios I)為新的君士坦丁堡大牧首,要求西邊的羅馬教皇尼古拉一世(Saint Nicholas I the Great)承認,竟然遭到拒絕,不僅如此,尼古拉一世還公開稱佛提烏為“西方的頑敵”,並在863年將其革除教籍。這還了得?被開除的大牧首佛提烏針鋒相對,以傳播異端的罪名同樣開除了教皇的教籍。從此,東西羅馬教會算是正式撕破了臉,開始分裂,史稱“佛提烏分裂”,而這種相互開除的搞笑大招,以後還會出現。

從此,兩邊的教會就開始了無休止的辯論與爭吵,質疑對方的合法地位,強調自己的正統權威,大到聖父聖子聖靈究竟是三位一體還是有繼承關係?小到聖餐的麵包究竟應不應該發酵、配不配紅酒?唇槍舌劍、各執一詞,在今天看來實在可笑荒謬,可在當時,其重要與激烈程度絲毫不亞於剛剛結束的美國總統大選。可見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扯蛋互噴從來都是推動人類發展的重要手段。

終於,時間走到了恩斷義絕的那一刻:先是羅馬教皇利奧九世(Saint Leo IX)禁止境內的部分希臘派教會行使東部禮儀,君士坦丁堡大牧首賽魯拉留斯(Cerularius)立即作出了神經病式的回應:命令西羅馬帝國境內的所有拉丁派教會一律改用東部禮儀,滑稽程度相當於川普突然下令所有中國人以後吃飯都要放棄筷子,改用刀叉,你覺得會有人尿他麼?

可能也意識到自己的反擊有點離譜,還是在自家的地盤下手比較有效率:1053年,賽魯拉留斯將君士坦丁堡的拉丁派教堂全部關閉,並致函西羅馬教廷,斥責對方篡改教義、採用異教徒的祭祀儀式,這在當時可都是頂了天的瀆神之罪。

西元1054年,利奧九世派出了紅衣主教團作為使者赴君士坦丁堡談判,但主教團還沒到目的地,教皇一下沒堅持住,先掛了,結果團長宏伯特(Humbert)的身份合法性受到了質疑。紅衣大主教哪能忍得了這個?乃們也別質疑我了,先看看自個有沒有資格吧!

1054年7月14日,暴脾氣宏伯特直接把開除君士坦丁堡大牧首的絕罰令拍在了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祭壇上,留下句狠話:“願我主臨鑒,評判我輩!”,隨即拍拍屁股返回了羅馬。而遭遇奇恥大辱的賽魯拉留斯怎會示弱?馬上當眾燒毀詔書並斷然宣佈將羅馬教皇及“肇事”使節逐出教會,這就是標誌著東西羅馬教會最終決裂的“賽魯拉留斯分裂”事件。

從此,在上千年的歲月中,雙方教會老死不相往來,並視對方為異端,水火不容。西羅馬教會強調自己的“普世性”,自稱“公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天主教”(Catholic);而東羅馬教會標榜自己的“正統性”,自稱“正教”,在東羅馬帝國滅亡後,正教教會退居希臘和北方的斯拉夫國家,盤踞了歐洲東部大部分地區,因此被習慣稱為“東正教”(Orthodox)。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