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溪底杜,我的夢裡都是你

是近鄉情怯, 還是眼前的變換讓人無所適從:社陽溪什麼時候變得如此清澈?它清晰地倒映著沿溪兩岸的綠柳、櫻花、桃花、香樟,

舊式烏篷船橫在水邊, 小魚兒躍起漾開圈圈漣漪, 三兩行人漫步堤壩上……

若不是溪水正潺潺歡流, 我能確定我正站在溪底杜村新築的下橋上, 而不是春的妍麗畫卷中?

實在想不起來, 關於這座橋, 有多少時光是頹靡的, 那年洪水肆虐, 我眼睜睜地看著它倒塌, 直到苔痕遍佈也未得修繕, 滿目瘡痍.

而這條溪流, 我也忘了是什麼時候開始疏離的, 印記裡一直還有密集的寒芒, 雜亂的灌木, 砂石壘砌的堤壩高低不平, 大片大片的灘塗雜草叢生, 水枯了, 石出了, 仿若一幅老了的山水畫, 空洞而黯淡。

每每想起, 總會歎息著, 連經過的時候也不想多作停留。

終於這樣站著, 終於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橋上, 我倚欄杆, 看春的陽光柔媚地灑下,

溪水熠熠泛光, 兩岸的綠樹愈發澄澈如洗了, 水裡的倒影亦是那般蔥蘢, 偶爾有飛鳥輕掠過樹梢, 撲騰著翅膀飛向村子深處, 那一瞬, 生動極了。

下了橋, 沿著水邊的游步道慢慢行走, 我竟怎樣也不能將眼前的風景與腦海裡舊時雜亂的樣子聯繫起來, 索性在石凳上坐了下來, 看年輕的小夥撐起竹篙帶心儀的姑娘泛舟溪上, 連同潺潺水聲, 歡快笑聲, 刹那間已是無限旖旎。

不止社陽溪, 生於斯長於斯, 溪底杜村留給我太多的記憶。 它坐落在湖鎮鎮西南方向, 與希塘、龍廻陳村毗鄰, 緊挨風景勝地“三疊岩”, 清澈的社陽溪穿村而過。

村子囊括了岩底、水碓、荷花塔等自然村, 是一個大村, 我記得我小的時候它喚“五一大隊”, 這是村子留給我最初的記憶。

就是閉上眼睛, 我也能從村子的巷巷弄弄裡走出來, 是嗎?古樟樹、舊戲臺、露天電影場、小溪沿、岩底橋, 它們曾怎樣豐富了我年少時候的夢?還懷念小學時候學校裡滿院的冬青和滿牆的扶芳嗎, 現在分明是窗明几淨的“老年服務照料中心”, 連牆上“好好學習”的大字也被一幅幅“禮”“孝”圖代替了。

再不見昔日鵝卵石小路, 一條條新築的水泥路又寬又整潔, 路邊, 紅葉石楠和各色花草纏綿著、綿延著, 一起伸向村子深處。

我無法一一去數村子的變化, 如同村裡年邁的阿婆再也喚不出我的名字, 當我依著舊時的記憶沿小時候常走的路去村子文化禮堂的時候, 我驚異於一路那一幢幢別墅的拔地而起,

這裡, 甚至是龍遊攝影家協會的創作基地?

怎麼不是呢?除了眼前的社陽溪, 還有村子日新月異的變化, 以及它經過歲月沉澱後溢滿芳香的過往故事。

溪底杜的歷史悠久, 南宋時期就有人入居, 依其形狀取名龍穴, 明成化十一年改為龍穴溪底, 後因“杜”姓漸漸成為主姓,

明隆慶元年改為溪底杜。 滄海桑田, 那些留下的故事, 或者痕跡, 亦足以讓人津津樂道。

我喜歡倚在祖母的膝前, 聽她講關於溪底杜涼亭坎、荷花塔、五公塘、千宮寺等處古老而動人的故事。

其實千宮寺寺院早已不復存在, 村子北邊長60多米、寬50多米的老屋基卻給了我們無限的遐想空間:難道南宋時期真有大理寺的神兵火速趕來龍遊搭救被寺裡別有用心的和尚關到暗房的尚書千金?

只是, 此千宮寺非彼千宗寺, 所以一字之差, 差點被抄千座寺院?幸好, 看見千宮寺了, 寺院瞬間被蕩為平地, 救出了千金。 之後, 它以西的寺院均得以保全, 譬如石壁寺、鳳起寺、延和寺……

我無法想像傳說中官兵抄寺院救人的混亂場面, 如同我沿著社陽溪穿過古香樟林站在寺的殿基處,亦無法一一去數這裡曾經的主殿、廂房、庫房、藏書樓,依稀的殘磚碎瓦裡,我看見的是它的恢弘和氣度不凡。

耳邊,有村歌在唱:清清長竺溪,滋潤我農家,蔚蔚古香樟,鑄就我魂魄。五公鑿築塘,創業功德大,吉慶麒麟燈,美名揚天下……

歌聲如此洪亮,如此激昂,我能相信它出自村民之手?循著它的脈絡,我輕而易舉地找到了溪底杜的坐唱班,那是呂金貴家。

還沒走近,或悠揚或粗獷的婺劇小唱已經傳來。

如果從文化角度出發,在溪底杜,呂金貴是一個不得不提的人,他吹、拉、彈、唱樣樣精通,請看他的“名片”:浙江省民間藝人、當地著名文化研究工作者、衢州市十佳文藝工作者、原龍遊湖鎮鎮文化站站長,擅長龍、貔貅、麒麟等民間文化器具的製作。

你也一定看過溪底杜的“麒麟燈”吧?若逢喜慶之日,現場人頭攢動,歡笑如潮,熟悉的大鑼小鈸已然敲響,“麒麟”一躍而起,兩面甩、繞頭、橫退、田雞蹦、吐火,種種動作又嫺熟又精彩,活靈活現。

小時候我是懼怕它的,大了才知道它只是一種文化器具,自有叔叔伯伯們最傾情的演出:1993年,參加了浙江省春節聯歡晚會;1998年,參加了西博會演出;2001年,在衢州市鬧元宵活動中獲銀獎,並被列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

我不擅細數家珍,溪底杜的風土人情也不僅僅只于此,如同麒麟救駕的傳說還在耳邊縈繞,屬於紅二師連長蘇小弟的紅色記憶已經迎面而來。

我一直記得,當我還佩戴著紅領巾,每年的清明時節,全校師生總會徒步往村北項村山腳下的烈士墓前緬懷先烈、祭奠長眠于此的英靈。那一刻,以及之後漫長的歲月,我的心裡,一直落滿了感恩。

這世間,總有一些風景會在我們的心心念念裡,如同溪底杜村於我,不知道是多少次夢縈魂牽,夢裡都是。

我喜歡沿著裡畈筆直的機耕路去爬項村山,看山頂小屋破落的殘垣,也看整個的村子在眼裡一覽無遺;然後去前灣或者後灣,看父親種的桔樹是不是已經開了花。

印記裡,那滿山的梨花和桃花早已經隱匿了,留下的,是一個規模頗大的生態養殖場。

我也喜歡去荷花塔看那一口古舊的老井,記憶裡井邊有清澈的小河,有瀲灩的池塘;塘裡常常漾著水葫蘆,淺紫色的花朵耀眼而靚麗;成群的鴨子在塘裡追逐、嬉戲……那一幕幕,生動,旖旎。

可是老井也只是記憶裡的老井了,那一刻落入眼裡的,只是一個加了蓋的井、一條新澆築的水泥路。

我呆呆地站著,再沒有水跡了,再沒有苔痕了,昔日裡井邊的歡聲笑語亦在慢慢地散去,散去。

總有些感慨的不是嗎,如同滄海桑田般的變遷?是啊,這些年來,溪底杜村的變化不僅僅只是一條社陽溪的脫胎換骨,還有河道的疏浚、水源的保護,村道的拓寬、硬化、亮化,橋樑的穩固、新架,更鋪設了生活污水管網、集中整治了養豬戶,使之成為一個無豬村,昔日的髒、亂、臭、差再不復存在,存在的只是綜合樓前隨音樂翩翩而起的曼妙的集體舞、菜市場裡一邊買菜一邊熱絡聊天的煙火氣息,和老年服務照料中心裡溫軟的噓寒問暖聲……

腳步,向前邁開了,便再也不會停下來,如同我知道精品示範村創建的過程本身就應該更堅定、更勇敢、更智慧。

“美麗鄉村不僅美在環境,更要美在內涵;不僅要重在規劃、重在建設,更重在特色、重在持續。”“要合理佈局,做好‘溪’字文章,加快沿溪兩岸綠化景觀提檔升級,將生態優勢轉為經濟優勢;要思考如何彰顯溪底杜村歷史底蘊,在推進大拆大建、大改大整的同時注重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突出文旅特色。”劉根宏書記的話仿佛還在耳邊,溪底杜村的美麗鄉村建設又一次拉開了序幕。

我不知道不久之後的溪底杜村又將發生怎樣的變化,諸如微信裡《不多說,今天就讓龍遊的這個小村美爆我的朋友圈》圖文結合的文章已經讓人凝神屏氣,我能相信這是我曾經天天走過的風景?

夢裡啊,總是縈繞著太多關於溪底杜的過往故事和美麗景色,當我還在叨念著年少時候匆匆的步履時,它已經有了更新的變化,看見了嗎:鄉韻庭院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而治水剿劣行動,全民也正積極參與中……

此文為看點(龍游商幫-龍商行)原創內容,特此聲明

如同我沿著社陽溪穿過古香樟林站在寺的殿基處,亦無法一一去數這裡曾經的主殿、廂房、庫房、藏書樓,依稀的殘磚碎瓦裡,我看見的是它的恢弘和氣度不凡。

耳邊,有村歌在唱:清清長竺溪,滋潤我農家,蔚蔚古香樟,鑄就我魂魄。五公鑿築塘,創業功德大,吉慶麒麟燈,美名揚天下……

歌聲如此洪亮,如此激昂,我能相信它出自村民之手?循著它的脈絡,我輕而易舉地找到了溪底杜的坐唱班,那是呂金貴家。

還沒走近,或悠揚或粗獷的婺劇小唱已經傳來。

如果從文化角度出發,在溪底杜,呂金貴是一個不得不提的人,他吹、拉、彈、唱樣樣精通,請看他的“名片”:浙江省民間藝人、當地著名文化研究工作者、衢州市十佳文藝工作者、原龍遊湖鎮鎮文化站站長,擅長龍、貔貅、麒麟等民間文化器具的製作。

你也一定看過溪底杜的“麒麟燈”吧?若逢喜慶之日,現場人頭攢動,歡笑如潮,熟悉的大鑼小鈸已然敲響,“麒麟”一躍而起,兩面甩、繞頭、橫退、田雞蹦、吐火,種種動作又嫺熟又精彩,活靈活現。

小時候我是懼怕它的,大了才知道它只是一種文化器具,自有叔叔伯伯們最傾情的演出:1993年,參加了浙江省春節聯歡晚會;1998年,參加了西博會演出;2001年,在衢州市鬧元宵活動中獲銀獎,並被列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

我不擅細數家珍,溪底杜的風土人情也不僅僅只于此,如同麒麟救駕的傳說還在耳邊縈繞,屬於紅二師連長蘇小弟的紅色記憶已經迎面而來。

我一直記得,當我還佩戴著紅領巾,每年的清明時節,全校師生總會徒步往村北項村山腳下的烈士墓前緬懷先烈、祭奠長眠于此的英靈。那一刻,以及之後漫長的歲月,我的心裡,一直落滿了感恩。

這世間,總有一些風景會在我們的心心念念裡,如同溪底杜村於我,不知道是多少次夢縈魂牽,夢裡都是。

我喜歡沿著裡畈筆直的機耕路去爬項村山,看山頂小屋破落的殘垣,也看整個的村子在眼裡一覽無遺;然後去前灣或者後灣,看父親種的桔樹是不是已經開了花。

印記裡,那滿山的梨花和桃花早已經隱匿了,留下的,是一個規模頗大的生態養殖場。

我也喜歡去荷花塔看那一口古舊的老井,記憶裡井邊有清澈的小河,有瀲灩的池塘;塘裡常常漾著水葫蘆,淺紫色的花朵耀眼而靚麗;成群的鴨子在塘裡追逐、嬉戲……那一幕幕,生動,旖旎。

可是老井也只是記憶裡的老井了,那一刻落入眼裡的,只是一個加了蓋的井、一條新澆築的水泥路。

我呆呆地站著,再沒有水跡了,再沒有苔痕了,昔日裡井邊的歡聲笑語亦在慢慢地散去,散去。

總有些感慨的不是嗎,如同滄海桑田般的變遷?是啊,這些年來,溪底杜村的變化不僅僅只是一條社陽溪的脫胎換骨,還有河道的疏浚、水源的保護,村道的拓寬、硬化、亮化,橋樑的穩固、新架,更鋪設了生活污水管網、集中整治了養豬戶,使之成為一個無豬村,昔日的髒、亂、臭、差再不復存在,存在的只是綜合樓前隨音樂翩翩而起的曼妙的集體舞、菜市場裡一邊買菜一邊熱絡聊天的煙火氣息,和老年服務照料中心裡溫軟的噓寒問暖聲……

腳步,向前邁開了,便再也不會停下來,如同我知道精品示範村創建的過程本身就應該更堅定、更勇敢、更智慧。

“美麗鄉村不僅美在環境,更要美在內涵;不僅要重在規劃、重在建設,更重在特色、重在持續。”“要合理佈局,做好‘溪’字文章,加快沿溪兩岸綠化景觀提檔升級,將生態優勢轉為經濟優勢;要思考如何彰顯溪底杜村歷史底蘊,在推進大拆大建、大改大整的同時注重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突出文旅特色。”劉根宏書記的話仿佛還在耳邊,溪底杜村的美麗鄉村建設又一次拉開了序幕。

我不知道不久之後的溪底杜村又將發生怎樣的變化,諸如微信裡《不多說,今天就讓龍遊的這個小村美爆我的朋友圈》圖文結合的文章已經讓人凝神屏氣,我能相信這是我曾經天天走過的風景?

夢裡啊,總是縈繞著太多關於溪底杜的過往故事和美麗景色,當我還在叨念著年少時候匆匆的步履時,它已經有了更新的變化,看見了嗎:鄉韻庭院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而治水剿劣行動,全民也正積極參與中……

此文為看點(龍游商幫-龍商行)原創內容,特此聲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