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科普角」你吃的面製品中“鋁殘留超標”,真的這麼可怕嗎?莫慌!

近期, 山東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組織的餐飲環節食品安全監督抽檢結果顯示, 所抽檢的樣品中有11批次澱粉製品鋁的殘留量檢出值, 超過“國家衛生計生委公告2015年第1號文”中規定的粉絲粉條中鋁的最大殘留量200 mg/kg;有14批次發酵面製品 “鋁的殘留量”不符合發酵面製品中鋁不得檢出的國家標準規定。

那麼在大家所喜愛的粉絲粉條和發酵面製品在生產和製作過程中, 是否可以使用明礬等其他食品添加劑呢?鋁元素到底是不是人類致癌物?不同食品中鋁的殘留量應該如何控制?老百姓到底能不能吃得放心?

……

目測又要掀起一波網路口水戰

莫慌!

針對這些問題, 有權威解讀!

權威解讀

粉絲、粉條生產過程中可以使用明礬

發酵面製品在製作過程中不得添加明礬

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公告2015年第1號文”(2015年1月23日發佈)規定, 明礬(硫酸鋁鉀或硫酸鋁銨)可以用於粉絲、粉條的生產, 可以“按生產需要適量添加”, 但食品終產品中的鋁殘留限量≤200mg/kg;GB 2760-2014《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中規定明礬(硫酸鋁鉀或硫酸鋁銨)不得用於發酵面製品的生產。

公告中不合格澱粉製品中鋁的殘留量檢出值達到235mg/kg~1600mg/kg, 基本可以判定為廠家在生產過程中超量添加了明礬。

發酵面製品中檢出鋁殘留, 原因可能是檢出值較低的面製品, 其加工者使用的原料(小麥粉)受環境原因, 天然含有較高含量的鋁本底(目前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正在進行食品原料中鋁天然本底含量調查, 獲得的鋁本底數值可為今後監管判定面製品等食品中是否非法添加了含鋁食品添加劑提供科學依據);檢出值較高的面製品, 可能是加工者超範圍使用了明礬所致。

含鋁食品添加劑可用作固化劑、膨松劑、穩定劑、抗結劑和染色料等, 很多國家如美國、歐盟成員國、澳洲、紐西蘭、日本和我國等都允許使用含鋁食品添加劑。

現行的GB 2760-2014《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以及“國家衛生計生委公告2015年第1號文”對含鋁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品種和使用範圍作出了嚴格規定,

其中硫酸鋁鉀、硫酸鋁銨作為膨松劑、穩定劑可應用於豆類製品、麵糊(如用於魚和禽肉的拖麵糊)/裹粉/煎炸粉、油炸面製品、蝦味片、焙烤食品、醃制水產品(僅限海蜇)、粉絲/粉條, 其添加量“按生產需要適量添加”, 而食品終產品中的鋁殘留限量【豆類製品、麵糊(如用於魚和禽肉的拖麵糊)/裹粉/煎炸粉、油炸面製品、蝦味片、焙烤食品】為≤100mg/kg, 醃制水產品(僅限海蜇)為≤500mg/kg, 粉絲/粉條為≤200mg/kg。

正確認識鋁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1

JECFA(WHO/FAO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認為從食物中吃進去的鋁不太可能增加患老年性癡呆的風險;

2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認為鋁元素不是人類致癌物;

3

鋁雖然具有毒性, 但並不是只要攝入就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 這不僅取決於食品中鋁的含量, 還與食用這些含鋁食品的數量以及食用時間長短密切相關。

為了保護公眾健康, JECFA制定了鋁的“暫定每週耐受攝入量”, 人(全人群)終生每週每公斤體重經口攝入的鋁不超過2mg, 就不會引起健康危害。

我國的風險評估結果顯示:我國居民吃進去的鋁按平均值算,低於JECFA提出的“暫定每週耐受攝入量”;然而14歲以下兒童以及一些經常食用鋁含量較高食物的消費者,吃進去的鋁較多,有一定的健康風險。其中,澱粉製品、面製品、膨化食品等是鋁攝入的主要來源,7-14歲兒童應儘量避免攝入鋁含量相對較高的食物。

就不會引起健康危害。

我國的風險評估結果顯示:我國居民吃進去的鋁按平均值算,低於JECFA提出的“暫定每週耐受攝入量”;然而14歲以下兒童以及一些經常食用鋁含量較高食物的消費者,吃進去的鋁較多,有一定的健康風險。其中,澱粉製品、面製品、膨化食品等是鋁攝入的主要來源,7-14歲兒童應儘量避免攝入鋁含量相對較高的食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