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走讀瀟賀丨湖南的“辣椒炒肉”為何翻越不過南嶺

湖南的“辣椒炒肉”翻越不過南嶺

上甘棠萬順號商鋪店主周九盛。 曾經這裡的人去桃川趕集, 都會在腰間綁一塊毛巾, 表示自己是漢族人。

合浦碼頭, 漁民把生蠔抬上岸。 湖湘地理記者耗時14天, 分別行走瀟賀古道的東線和西線, 一直走到海陸絲綢之路早期的始發港合浦, 追溯民族、文化交融的歷史。 組圖/記者陳正

油茶原本是過山瑤的飲品, 在長期與瑤族通婚、交往過程中, 岔山人接受了油茶。

桂嶺客家人羅慶柱一家。 門上的“紫源第”是他們的血緣和家族的標識。

江永古村, 高大院牆與依稀留存的青石板路, 默默訴說著古道曾經的繁華與榮光。

岔山古街上很多店內的人穿著瑤族服裝, 讓人恍惚間像是入了瑤鄉。

上甘棠的辣椒炒肉難以翻過南嶺到達岔山;岔山的油茶也沒有成為上甘棠人的食物。

沒有了關隘, 南嶺依舊橫亙在瀟賀之間, 就如冷空氣仍然難以完全逾越這裡一樣。

客家人、湖南人、江西人……他們沿著古道翻越南嶺, 在艱辛奮鬥中定居嶺南。 不同的自然環境決定著他們的生活方式, 也左右著族群之間的交流、融合方式。

我們試圖去窺視他們來時的路, 問一聲, 你們過得是否還好。

撰文/本報記者唐兵兵

嶺北:腰間綁毛巾的漢族古村居民

最熱鬧的是瑤族砍豬會演變的砍牛節

上甘棠是我們在湖南停留的最後一個村落。 門樓前的青石條上, 坐著幾個老人, 如果你上去搭訕, 他們會熱心地跟你講上甘棠的故事, 旅遊已經成為這個古村落的未來。

但是老人依舊覺得冷清, “沒有以前熱鬧了, 以前人住在古村裡, 下午門樓坐滿了人。 ”81歲的周健芳說。

村裡以前最熱鬧的節日是廟會和砍牛節, 在農曆十月十七、十八兩天舉行。 廟會是漢族人的活動, 砍牛節是瑤族習俗砍豬會的演變, “每家每戶都湊點錢, 買兩頭水牛, 砍牛的人拿一把長刀, 一刀要把牛殺了。 ”周用手比劃刀的長度, 廟會、砍牛節期間會有唱戲, “祁劇、道縣調子都有”。 只是如今步瀛橋西頭的戲臺已經拆除, 圩場也已不再。

除了砍牛節, 這個身處在瑤、壯之間的古老村落, 似乎並沒有受到太多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 也不像嶺南地區的村落, 一個人掌握好幾種語言, 這裡只有土話和官話。

據上甘棠族譜的管理者周可達介紹,

舊時上甘棠多與廣西狀元村通婚。 “我們去桃川趕集, 都在腰間綁一塊毛巾, 表示自己是漢族人。 ”周可達說, 這種驕傲大概就是上甘棠村少受瑤族、壯族影響的原因吧。

在五門樓的小巷子裡, 遇到了90歲的周梅香, 她一個人坐在狹小的老屋裡, 望著雨出神。 她的故事卻遠比祖先篳路藍縷、開基創業讓人印象深刻。

周梅香來自祁東, 75年前, 她被人販子賣到這裡, 再也沒有回去過。

“躲日本鬼子那年, 我們那裡又沒有岩洞, 沒地方藏的。 ”沒想到的是, 她躲過了日本人, 卻掉入了同胞的陷阱。 1943年, 周梅香去趕集, 一個男人過來問她要到哪裡去, 說可以帶她一起回去。 “那時候, 哪裡知道, 還有人拐人的呀。 ”那年周梅香十五歲。

那個男人帶著她一直往道縣走, “都是夜裡走路,他不敢白天走到,走了11天,才到道縣”。人販子準備把她賣給一個地主,周梅香不從,人販子無奈,又把她騙到了夏層鋪。“他告訴我是來給他外甥女織布的”,沒想到,人販子把她賣給了夏層鋪的兩個婦女,兩個婦女又把她賣到了上甘棠,“像賣豬賣牛一樣”。

丈夫比她大十多歲,“腳瘸,手也不方便。聽說是到廣西挑鹽的時候,把腳傷了”。期間她捎過信回家,卻沒有回音,“祁東雙橋區楊湖堂村,有個弟弟,叫周友生,比我小六七歲”。75年過去,魂牽夢繞的故鄉依舊時常出現,只是她知道,自己難再回去了。

嶺南:漢人和土著融合而成的都人

一天三餐都離不了過山瑤的油茶

當在岔山點了一盤辣椒炒肉,雖然幾經強調,老闆端上來的還是炒臘肉的時候,我們就深切感受到,已經離開湖南了。雖然岔山離湖南邊境的岩寺營村,只不過幾公里的路程。

古街上幾乎所有的店鋪都賣油茶,店鋪是磚木結構,外面是磚,裡面由木板或欄杆隔開,空間狹長,為了招呼生意,店主穿起瑤族服裝,恍惚間像是入了瑤鄉。

其實在族群劃分上,這裡的人是漢族的都人,說八都話。據韋浩明的考證,他認為,都人是最早進入瀟賀古道的漢人和土著融合而成的漢族族群。

“我們楊姓過來六百多年了。”岔山村村主任楊如秀告訴我們,岔山村有何、楊、孟三姓,據說,楊姓的先祖是個生意人,往來于古道之上,與岔山的何姓先祖往來密切,後來索性搬來了岔山,“兩人死後葬在一起,同一塊墓碑”。楊姓的遷徙,是我們在古道上聽到的最動人故事。

“這裡都喝油茶,有的老人家一天三餐都離不了。”楊如秀在街上租下了門面,做起了餐飲生意,我們進入店裡時,他正在把蒜、薑、茶葉,用油在鍋中翻炒,茶葉變黃時,用木槌搗爛,再加水煮,出鍋加上蔥花、鹽、花生米等就是油茶了。

“一般都喝第二道、第三道茶,第一道太濃,發苦。”楊如秀傳授油茶經驗,不過老人們卻喜歡喝濃郁的第一道茶。

油茶原本是過山瑤的飲品,居於深山的瑤人們,靠著油茶驅寒降暑。長期與瑤族通婚、交往,讓岔山人接受了油茶,也接受了瑤族人的風俗習慣和他們的語言。

楊如秀的妻子是瑤族人,這樣的結合在村子裡並不少見。“定親的時候,男方要用竹葉包九個鴨蛋,六斤米粉,若干斤鹽、腐竹、豬肉等到女方家去。”楊如秀稱,這種瑤族的婚嫁風俗不僅是在漢瑤的通婚,當地漢人之間結親也同樣遵從。

據91歲的何嬌娥回憶,每年冬至前後廟會,是村裡最熱鬧的節日,“耍龍舞獅、唱戲,還會請蘭溪的瑤人來唱山歌、砍牛、放炮”。漢族與瑤族的風俗在這裡交織。

嶺南:兵屯時期遷入的小水村人

這裡留存放炮、做釀菜、扭秧歌多元風俗

如果走桃川,穿過謝沐關,進入廣西第一個村落是小水村。

7月2日,我們到達小水村時,大雨。古舊的鵝卵石路被水泥馬路覆蓋,城牆早已不在,只有零星幾棟老房子不協調地佇立在新房之中。

村裡有塊乾隆年間的石碑,詳細記載了袁佩將軍守關、緝拿土匪、建橋築路的事蹟。關帝廟前雜草叢生,倒也香火不斷。

80歲的村民歐己保穿過武廟,到鄰居家打牌,這是雨天村民最好的消遣方式。“這個廟,幾百年了,拜祭關公,原先還有個前廳,後來倒塌了。”看到我們在看石碑,歐己保停下腳步,向我們介紹,“以前正月二十六,在這裡過廟節,唱戲,請師公,做道場,扭秧歌,放花炮,附近的親戚朋友都來參加。”這讓我們想像在嶺南的山間,扭著秧歌是怎樣的一幅場景。

村民毛興為家的牌局已經開始,另外一桌的三個人正等著歐己保。

同村八個人的牌局,卻有六個不同的姓氏,這算得上是一樁有意思的事情了。小水村只有200多人,卻有歐、蘇、李、唐、王、劉、毛、何等24個姓氏(外地嫁入的女子未計)。往前追溯,他們都來自不同的地方,歐己保的太爺爺從甯遠做生意路過此地,決定留下來定居;何庚鳳、毛興為的先祖來自富川古城,還有的來自浙江。這種多姓雜陳的村落,在瀟賀古道並不多見,謝沐關是瀟賀古道上一個重要關隘,地勢險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歷代都有駐軍,韋浩明推測,小水村多姓氏與歷朝駐軍有關。

因為都是零星遷入的外來者,小水村人都說桂柳話,桂柳話源於明代的兵屯制度。小水村的風俗多元,既有嶺南地區放炮、客家人喜歡做釀菜的習俗,也有中原扭秧歌、中秋節買扇子的傳統。“誰還會扭秧歌呀,現在過節就是吃。”何庚鳳結束一局牌,接過話頭,感慨起來。

嶺南客家人

標識血緣和家族的郡望堂號,記著先祖來路

從中原南遷的漢人,在經歷了與南方土著的融合之後,成了漂泊的客家人。

明清時期,廣東人口稠密,人多地少,加劇了土客之爭。客家人在這個時期大規模遷往人少地多的瀟賀古道區域,“客家人是很聰明的,廣東人佔據了城鎮,他們就在周邊村鎮買地,來了個農村包圍城市。”賀州市博物館館長胡慶生說,所以如今在市場上賣菜的多半是客家人,“用客家話,買菜都能便宜點。”

在賀州找到客家人並不難,他們會在門頭貼著他們的郡望堂號,從門頭的標識,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姓氏,甚至來路。張姓是“金鑒第”,羅姓是“紫源第”,梁姓是“安定第”,郡望堂號是他們的血緣和家族的標識,始終記著他們來時的路。

7月5日,我們在客家人羅佳良的帶領下,來到了桂嶺英民村,他們羅姓客家人,每家每戶的門頭都貼著“紫源第”,堂屋則掛著“豫章堂”的堂號,記載著祖宗的源流,也記錄著他們耕讀為本的秉性,紫源和豫章都是他們的先祖建立功勳的地方。

翻開羅姓的族譜,我們就能瞥見客家人在這塊土地上的遷徙和篳路藍縷的奮鬥歷程。

乾隆年間,英民村的先祖羅達元,受到鄉人在桂嶺創業成功的激勵,選擇了離開廣東,來到桂嶺,成為佃戶,養鴨為業。

在第三代羅金華終於發達起來,成了桂嶺的大戶,族譜上記載,羅金華“工、農、商三業並舉,首創了陶瓷業、制糖業、香粉業、榨油等,桂嶺圩金華商號,兩座裡外數層的龐大屋宇——四方營,制糖廠、甘蔗基地、陶瓷廠,加工蚊香,遠銷湖南、廣東、廣西,有船隻數艘,航行于桂嶺和賀街之間”。四方營仍在。

“裡面的圍屋有108間房,還有走馬樓,如果不毀掉,一定是廣西最大的圍屋”。羅佳良把我們引到四方營。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還有人居住的四方營,如今只剩下一堵的城牆,裡面的建築依稀看到牆基,長滿了雜草和樹木,不過一米多厚的堅固城牆,儼然一座軍事堡壘,10餘畝的占地面積,依舊可以想見當年羅金華的富庶,也能想見當時的客家人面對了怎樣的威脅。來到桂嶺的客家人依舊沒能擺脫土客之爭,族譜中就記載著數次與當地人的械鬥。據村裡的老人回憶,當年“四方營”方形圍屋內部建築為三正六橫殿堂式建築結構,建築佈局以廳堂(祖堂)院落為中心向兩邊延建橫屋,層次分明、左右對稱,其中主廳堂分為上、中、下三個廳,橫屋亦建成有廳有房。整座房屋有大小天井九個,一井二廳,形成九井十八廳,屋子橫通正、正通橫,廊廊相通,間間相連。

67歲的鄭六英是最後一戶搬離四方營的村民,“當時塌陷很嚴重,沒有辦法,只能搬出來”。村民搬出四方營,建起新房,新房已經看不到圍屋的元素。

羅慶柱的家是村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客家圍屋。庭院深深,門樓、炮樓,依舊充滿著防範與隔離。“你看,客家圍屋的大門上方都有兩個圓孔,像不像眼睛?”羅佳良指著門樓說,進入門樓是天井,堂屋裡供著“豫章堂”的堂號,右廂房如今成了餐廳,牆上用紅紙貼著待客的菜單,菜裡少不了客家釀菜,“12道菜,不能少,只有逢閏月的時候,才會加到13道菜”。羅慶柱解釋,這個源自中原,四處漂流的族群,依舊遵從著儒家的禮節。

羅慶柱3歲從四方營搬到了這間圍屋,如今已經80年。“最多的時候有六七十個人住在這裡。”如今,偌大的圍屋只剩下兩戶人家,他和妻子帶著兩個孫子,顯得有些空蕩了。

遷徙廣西的湖南人

嫁入家門的媳婦都要學湖南話

聯通楚粵的瀟賀古道,成了湖南人挑鹽的鹽道,也成了湖南人向廣西的遷徙之路。翻越南嶺阻隔,去尋找那些定居于嶺南的老鄉,親切感自然滋長出來。

黃田鎮是湖南人最集中的地方,建於1861年的湖南會館接納遠道而來的湖南老鄉,在這種功用褪去之後,依舊在精神上凝聚著漂泊異鄉的湘人。

湖南會館館長胡桂楊估摸著黃田鎮有三分之一的人是湖南人,“賀州礦產豐富,錫礦、鐵礦,以前湖南人來這裡開礦的多,現在石場也有很多湖南人”。胡桂楊是永州人,父親是個挑夫,1928年,父親挑著炒菜的鐵鍋,沿著古道而來,“第一站到黃田,在湖南會館住,白天出去打工。”在湖南會館落腳,是那個時代湖南人往廣西遷徙的起點。他的父親後來學裁縫,新中國成立後加入車縫社,算是在黃田定居下來。胡桂楊在廣西出生,雖然父親要求他在家說湖南話,不過在黃田客家話、都話,各種方言的影響下,他的口音更像廣西人。“我始終覺得自己是個湖南人。”胡桂楊堅定地說。

在胡桂楊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湖南會館,賀文龍、胡華生等幾個老人早已聚集在這裡,像是在等待,又像在守護。

“老鄉,還會說湖南話嗎?”

“當然曉得。”65歲的賀文龍不無興奮,湘韻仍在,湘音還是有了變化,更像桂林話。賀文龍從小住在會館,直到前兩年離開,他小時候能見到很多湖南老鄉,“那時候經常有湖南人過來打工,幫人割稻子,或者直接到田裡拾稻穗,在會館打地鋪”。他經常穿行在那些打地鋪的老鄉中間,“像是回了家一樣”。而現在,很少有家鄉的人知道,這裡有一個湖南會館。

會館供奉著禹王,每年的六月六,禹王節,是黃田湖南人最盛大的節日,湖南人唱戲,舞龍舞獅,殺雞宰牛,紀念大禹誕辰,“最熱鬧的時候,湖南會館擺過100多張桌子,不僅有湖南人,附近的村民也會來參加”。今年胡桂楊本來打算到湖南請花鼓戲團來表演,因為暴雨,只能遺憾取消了今年的節日。

桂嶺也曾經是湖南人聚集的地方,瀟賀古道的東線從江華大圩鎮,經過開山,翻過桂嶺到達廣西。雖然沒有會館,但是有一條街,叫湖廣街,“原來都是湖南人、廣東人在這裡做生意”。羅佳良帶著我們在原來的湖廣街上尋找湖南人,挨個店鋪打問,卻只找到兩戶搬來不久的湖南商家。倒是客家人張秋英顯得格外熱情,她是半個湖南人,丈夫去世幾年,給她留下了一口揮之不去的湘音。“我家公公在這裡織布、賣布、染衣服,剛來到這裡的時候,聽不懂這邊的語言,買菜經常買回一大筐。”張秋英笑著回憶。

在她印象裡,湖南人就像她公公一樣固執,始終是說一口湖南話,嫁入家門的張秋英也要跟著學湖南話。這份固執,不止一次聽到,大約只有穿過瀟賀古道,遠離故土,遙望南嶺的湖南人才能體會吧。

“湖南人好團結的,紅白喜事,都會來幫忙。”離開時,張秋英還不忘補充。

族群融合縮影

相互征伐幾百年的漢瑤壯如今都是同一模樣

出了湖南,經富川到達廣西賀州。這一路,一口西南官話足以讓人暢行無阻。

賀州被稱為中國方言之鄉,漢族、瑤族、壯族的村落錯落分佈,這片區域裡有30多個文化族群,20多種方言交織。學習彼此的方言,是屬於瀟賀古道區域族群的獨特交流融合方式。

漢族、瑤族、壯族是瀟賀古道區域的三大主體民族,他們先後定居這塊土地,在幾百年的交往、彙聚、融合中,他們終成同一模樣。

瀟賀古道區域的嶺南原來是百越人的聚居地,秦漢的鐵蹄打破了南嶺的阻隔,北方漢人自此踏入這塊蠻荒之地,南征的軍人和遷徙而來的中原百姓,帶來了新的生產方式和工具,在此定居,與當地人通婚,逐漸形成新的文化族群。

唐朝初年,開大庾嶺,重修靈渠,瀟賀古道的交通幹線地位被取代。賀州在廣西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被桂林替代,定居于此的漢人和被同化的土著,開始隨著政治文化中心遷移。唐朝到宋朝幾百年間,瀟賀古道區域少有漢人遷入,而湘桂走廊的桂州(今桂林)、容州(今容縣)卻“北方留寓者益眾”。

官府對瀟賀古道控制的放鬆,當地人的外遷,讓這裡成了瑤民的樂土,湖南、廣東等地的瑤民沿著古道而來,佔據了除城鎮和關隘之外的大片區域。到宋時,瀟賀古道區域已是“民三瑤七”,重新成為少數民族的聚居區。而漢瑤之間的不斷摩擦,最終引發明朝兩百多年對瑤族的戰爭。

原本聚居於廣西西部的壯族人,在明朝政府徵召下加入了這場持久的戰爭。“山腳是壯族人,山上是瑤族人。”賀州學院教授韋浩明說。壯族村落大多散佈於漢瑤村落之間,用來“屯田防瑤”。作為漢人的“雇傭兵”,這些壯族村寨打上了漢文化深深烙印,“蓋房講究風水吉時,坐南朝北”,生活習慣和風俗基本上與漢族無異。

而居於山間的瑤族人,在明朝官府的隔離、鎮壓、圍剿和招撫中,部分瑤民被迫下山,成了種植水田、繳納賦稅的平地瑤,接受了漢人生產、生活方式。

幾百年後的今天,當初互相征伐的漢瑤壯,都已成了同一模樣。

明清時期,人口增長加速,地廣人稀的瀟賀古道區域再次成為漢人遷徙的目的地。

客家人、廣東人、湖南人、浙江人、福建人、山東人……他們聯宗聯族,或經商、或做官,或逃難沿著古道而來,帶來了各自的文化和風俗,在這片土地上交融、繁衍。

據韋浩明調查統計,“瀟賀古道區域的總面積只有2000多平方千米,但是裡面生活著30個文化族群。”

善於經商的廣東人佔據城鎮,耕讀為本的客家人選擇了城鎮周邊的鄉村,壯族人依舊堅守于瑤族與漢人之間的山腳,瑤族人徘徊于丘陵山嶺之間。這些族群堅守自己的方言,卻又學習彼此的語言;保留著自己的風俗,卻又共同供奉土地廟、關公廟、城隍廟漢族的神靈。

“我是壯族人,說桂柳話;母親是客家人,一個妹夫是本地人,說本地話,弟媳講鐘山話,我嫂子是瑤族人,另一個妹夫講陸川話,在家裡都說桂柳話。”韋浩明的家,是瀟賀古道區域族群融合的一個縮影。

撰文/本報記者唐兵兵

“都是夜裡走路,他不敢白天走到,走了11天,才到道縣”。人販子準備把她賣給一個地主,周梅香不從,人販子無奈,又把她騙到了夏層鋪。“他告訴我是來給他外甥女織布的”,沒想到,人販子把她賣給了夏層鋪的兩個婦女,兩個婦女又把她賣到了上甘棠,“像賣豬賣牛一樣”。

丈夫比她大十多歲,“腳瘸,手也不方便。聽說是到廣西挑鹽的時候,把腳傷了”。期間她捎過信回家,卻沒有回音,“祁東雙橋區楊湖堂村,有個弟弟,叫周友生,比我小六七歲”。75年過去,魂牽夢繞的故鄉依舊時常出現,只是她知道,自己難再回去了。

嶺南:漢人和土著融合而成的都人

一天三餐都離不了過山瑤的油茶

當在岔山點了一盤辣椒炒肉,雖然幾經強調,老闆端上來的還是炒臘肉的時候,我們就深切感受到,已經離開湖南了。雖然岔山離湖南邊境的岩寺營村,只不過幾公里的路程。

古街上幾乎所有的店鋪都賣油茶,店鋪是磚木結構,外面是磚,裡面由木板或欄杆隔開,空間狹長,為了招呼生意,店主穿起瑤族服裝,恍惚間像是入了瑤鄉。

其實在族群劃分上,這裡的人是漢族的都人,說八都話。據韋浩明的考證,他認為,都人是最早進入瀟賀古道的漢人和土著融合而成的漢族族群。

“我們楊姓過來六百多年了。”岔山村村主任楊如秀告訴我們,岔山村有何、楊、孟三姓,據說,楊姓的先祖是個生意人,往來于古道之上,與岔山的何姓先祖往來密切,後來索性搬來了岔山,“兩人死後葬在一起,同一塊墓碑”。楊姓的遷徙,是我們在古道上聽到的最動人故事。

“這裡都喝油茶,有的老人家一天三餐都離不了。”楊如秀在街上租下了門面,做起了餐飲生意,我們進入店裡時,他正在把蒜、薑、茶葉,用油在鍋中翻炒,茶葉變黃時,用木槌搗爛,再加水煮,出鍋加上蔥花、鹽、花生米等就是油茶了。

“一般都喝第二道、第三道茶,第一道太濃,發苦。”楊如秀傳授油茶經驗,不過老人們卻喜歡喝濃郁的第一道茶。

油茶原本是過山瑤的飲品,居於深山的瑤人們,靠著油茶驅寒降暑。長期與瑤族通婚、交往,讓岔山人接受了油茶,也接受了瑤族人的風俗習慣和他們的語言。

楊如秀的妻子是瑤族人,這樣的結合在村子裡並不少見。“定親的時候,男方要用竹葉包九個鴨蛋,六斤米粉,若干斤鹽、腐竹、豬肉等到女方家去。”楊如秀稱,這種瑤族的婚嫁風俗不僅是在漢瑤的通婚,當地漢人之間結親也同樣遵從。

據91歲的何嬌娥回憶,每年冬至前後廟會,是村裡最熱鬧的節日,“耍龍舞獅、唱戲,還會請蘭溪的瑤人來唱山歌、砍牛、放炮”。漢族與瑤族的風俗在這裡交織。

嶺南:兵屯時期遷入的小水村人

這裡留存放炮、做釀菜、扭秧歌多元風俗

如果走桃川,穿過謝沐關,進入廣西第一個村落是小水村。

7月2日,我們到達小水村時,大雨。古舊的鵝卵石路被水泥馬路覆蓋,城牆早已不在,只有零星幾棟老房子不協調地佇立在新房之中。

村裡有塊乾隆年間的石碑,詳細記載了袁佩將軍守關、緝拿土匪、建橋築路的事蹟。關帝廟前雜草叢生,倒也香火不斷。

80歲的村民歐己保穿過武廟,到鄰居家打牌,這是雨天村民最好的消遣方式。“這個廟,幾百年了,拜祭關公,原先還有個前廳,後來倒塌了。”看到我們在看石碑,歐己保停下腳步,向我們介紹,“以前正月二十六,在這裡過廟節,唱戲,請師公,做道場,扭秧歌,放花炮,附近的親戚朋友都來參加。”這讓我們想像在嶺南的山間,扭著秧歌是怎樣的一幅場景。

村民毛興為家的牌局已經開始,另外一桌的三個人正等著歐己保。

同村八個人的牌局,卻有六個不同的姓氏,這算得上是一樁有意思的事情了。小水村只有200多人,卻有歐、蘇、李、唐、王、劉、毛、何等24個姓氏(外地嫁入的女子未計)。往前追溯,他們都來自不同的地方,歐己保的太爺爺從甯遠做生意路過此地,決定留下來定居;何庚鳳、毛興為的先祖來自富川古城,還有的來自浙江。這種多姓雜陳的村落,在瀟賀古道並不多見,謝沐關是瀟賀古道上一個重要關隘,地勢險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歷代都有駐軍,韋浩明推測,小水村多姓氏與歷朝駐軍有關。

因為都是零星遷入的外來者,小水村人都說桂柳話,桂柳話源於明代的兵屯制度。小水村的風俗多元,既有嶺南地區放炮、客家人喜歡做釀菜的習俗,也有中原扭秧歌、中秋節買扇子的傳統。“誰還會扭秧歌呀,現在過節就是吃。”何庚鳳結束一局牌,接過話頭,感慨起來。

嶺南客家人

標識血緣和家族的郡望堂號,記著先祖來路

從中原南遷的漢人,在經歷了與南方土著的融合之後,成了漂泊的客家人。

明清時期,廣東人口稠密,人多地少,加劇了土客之爭。客家人在這個時期大規模遷往人少地多的瀟賀古道區域,“客家人是很聰明的,廣東人佔據了城鎮,他們就在周邊村鎮買地,來了個農村包圍城市。”賀州市博物館館長胡慶生說,所以如今在市場上賣菜的多半是客家人,“用客家話,買菜都能便宜點。”

在賀州找到客家人並不難,他們會在門頭貼著他們的郡望堂號,從門頭的標識,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姓氏,甚至來路。張姓是“金鑒第”,羅姓是“紫源第”,梁姓是“安定第”,郡望堂號是他們的血緣和家族的標識,始終記著他們來時的路。

7月5日,我們在客家人羅佳良的帶領下,來到了桂嶺英民村,他們羅姓客家人,每家每戶的門頭都貼著“紫源第”,堂屋則掛著“豫章堂”的堂號,記載著祖宗的源流,也記錄著他們耕讀為本的秉性,紫源和豫章都是他們的先祖建立功勳的地方。

翻開羅姓的族譜,我們就能瞥見客家人在這塊土地上的遷徙和篳路藍縷的奮鬥歷程。

乾隆年間,英民村的先祖羅達元,受到鄉人在桂嶺創業成功的激勵,選擇了離開廣東,來到桂嶺,成為佃戶,養鴨為業。

在第三代羅金華終於發達起來,成了桂嶺的大戶,族譜上記載,羅金華“工、農、商三業並舉,首創了陶瓷業、制糖業、香粉業、榨油等,桂嶺圩金華商號,兩座裡外數層的龐大屋宇——四方營,制糖廠、甘蔗基地、陶瓷廠,加工蚊香,遠銷湖南、廣東、廣西,有船隻數艘,航行于桂嶺和賀街之間”。四方營仍在。

“裡面的圍屋有108間房,還有走馬樓,如果不毀掉,一定是廣西最大的圍屋”。羅佳良把我們引到四方營。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還有人居住的四方營,如今只剩下一堵的城牆,裡面的建築依稀看到牆基,長滿了雜草和樹木,不過一米多厚的堅固城牆,儼然一座軍事堡壘,10餘畝的占地面積,依舊可以想見當年羅金華的富庶,也能想見當時的客家人面對了怎樣的威脅。來到桂嶺的客家人依舊沒能擺脫土客之爭,族譜中就記載著數次與當地人的械鬥。據村裡的老人回憶,當年“四方營”方形圍屋內部建築為三正六橫殿堂式建築結構,建築佈局以廳堂(祖堂)院落為中心向兩邊延建橫屋,層次分明、左右對稱,其中主廳堂分為上、中、下三個廳,橫屋亦建成有廳有房。整座房屋有大小天井九個,一井二廳,形成九井十八廳,屋子橫通正、正通橫,廊廊相通,間間相連。

67歲的鄭六英是最後一戶搬離四方營的村民,“當時塌陷很嚴重,沒有辦法,只能搬出來”。村民搬出四方營,建起新房,新房已經看不到圍屋的元素。

羅慶柱的家是村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客家圍屋。庭院深深,門樓、炮樓,依舊充滿著防範與隔離。“你看,客家圍屋的大門上方都有兩個圓孔,像不像眼睛?”羅佳良指著門樓說,進入門樓是天井,堂屋裡供著“豫章堂”的堂號,右廂房如今成了餐廳,牆上用紅紙貼著待客的菜單,菜裡少不了客家釀菜,“12道菜,不能少,只有逢閏月的時候,才會加到13道菜”。羅慶柱解釋,這個源自中原,四處漂流的族群,依舊遵從著儒家的禮節。

羅慶柱3歲從四方營搬到了這間圍屋,如今已經80年。“最多的時候有六七十個人住在這裡。”如今,偌大的圍屋只剩下兩戶人家,他和妻子帶著兩個孫子,顯得有些空蕩了。

遷徙廣西的湖南人

嫁入家門的媳婦都要學湖南話

聯通楚粵的瀟賀古道,成了湖南人挑鹽的鹽道,也成了湖南人向廣西的遷徙之路。翻越南嶺阻隔,去尋找那些定居于嶺南的老鄉,親切感自然滋長出來。

黃田鎮是湖南人最集中的地方,建於1861年的湖南會館接納遠道而來的湖南老鄉,在這種功用褪去之後,依舊在精神上凝聚著漂泊異鄉的湘人。

湖南會館館長胡桂楊估摸著黃田鎮有三分之一的人是湖南人,“賀州礦產豐富,錫礦、鐵礦,以前湖南人來這裡開礦的多,現在石場也有很多湖南人”。胡桂楊是永州人,父親是個挑夫,1928年,父親挑著炒菜的鐵鍋,沿著古道而來,“第一站到黃田,在湖南會館住,白天出去打工。”在湖南會館落腳,是那個時代湖南人往廣西遷徙的起點。他的父親後來學裁縫,新中國成立後加入車縫社,算是在黃田定居下來。胡桂楊在廣西出生,雖然父親要求他在家說湖南話,不過在黃田客家話、都話,各種方言的影響下,他的口音更像廣西人。“我始終覺得自己是個湖南人。”胡桂楊堅定地說。

在胡桂楊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湖南會館,賀文龍、胡華生等幾個老人早已聚集在這裡,像是在等待,又像在守護。

“老鄉,還會說湖南話嗎?”

“當然曉得。”65歲的賀文龍不無興奮,湘韻仍在,湘音還是有了變化,更像桂林話。賀文龍從小住在會館,直到前兩年離開,他小時候能見到很多湖南老鄉,“那時候經常有湖南人過來打工,幫人割稻子,或者直接到田裡拾稻穗,在會館打地鋪”。他經常穿行在那些打地鋪的老鄉中間,“像是回了家一樣”。而現在,很少有家鄉的人知道,這裡有一個湖南會館。

會館供奉著禹王,每年的六月六,禹王節,是黃田湖南人最盛大的節日,湖南人唱戲,舞龍舞獅,殺雞宰牛,紀念大禹誕辰,“最熱鬧的時候,湖南會館擺過100多張桌子,不僅有湖南人,附近的村民也會來參加”。今年胡桂楊本來打算到湖南請花鼓戲團來表演,因為暴雨,只能遺憾取消了今年的節日。

桂嶺也曾經是湖南人聚集的地方,瀟賀古道的東線從江華大圩鎮,經過開山,翻過桂嶺到達廣西。雖然沒有會館,但是有一條街,叫湖廣街,“原來都是湖南人、廣東人在這裡做生意”。羅佳良帶著我們在原來的湖廣街上尋找湖南人,挨個店鋪打問,卻只找到兩戶搬來不久的湖南商家。倒是客家人張秋英顯得格外熱情,她是半個湖南人,丈夫去世幾年,給她留下了一口揮之不去的湘音。“我家公公在這裡織布、賣布、染衣服,剛來到這裡的時候,聽不懂這邊的語言,買菜經常買回一大筐。”張秋英笑著回憶。

在她印象裡,湖南人就像她公公一樣固執,始終是說一口湖南話,嫁入家門的張秋英也要跟著學湖南話。這份固執,不止一次聽到,大約只有穿過瀟賀古道,遠離故土,遙望南嶺的湖南人才能體會吧。

“湖南人好團結的,紅白喜事,都會來幫忙。”離開時,張秋英還不忘補充。

族群融合縮影

相互征伐幾百年的漢瑤壯如今都是同一模樣

出了湖南,經富川到達廣西賀州。這一路,一口西南官話足以讓人暢行無阻。

賀州被稱為中國方言之鄉,漢族、瑤族、壯族的村落錯落分佈,這片區域裡有30多個文化族群,20多種方言交織。學習彼此的方言,是屬於瀟賀古道區域族群的獨特交流融合方式。

漢族、瑤族、壯族是瀟賀古道區域的三大主體民族,他們先後定居這塊土地,在幾百年的交往、彙聚、融合中,他們終成同一模樣。

瀟賀古道區域的嶺南原來是百越人的聚居地,秦漢的鐵蹄打破了南嶺的阻隔,北方漢人自此踏入這塊蠻荒之地,南征的軍人和遷徙而來的中原百姓,帶來了新的生產方式和工具,在此定居,與當地人通婚,逐漸形成新的文化族群。

唐朝初年,開大庾嶺,重修靈渠,瀟賀古道的交通幹線地位被取代。賀州在廣西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被桂林替代,定居于此的漢人和被同化的土著,開始隨著政治文化中心遷移。唐朝到宋朝幾百年間,瀟賀古道區域少有漢人遷入,而湘桂走廊的桂州(今桂林)、容州(今容縣)卻“北方留寓者益眾”。

官府對瀟賀古道控制的放鬆,當地人的外遷,讓這裡成了瑤民的樂土,湖南、廣東等地的瑤民沿著古道而來,佔據了除城鎮和關隘之外的大片區域。到宋時,瀟賀古道區域已是“民三瑤七”,重新成為少數民族的聚居區。而漢瑤之間的不斷摩擦,最終引發明朝兩百多年對瑤族的戰爭。

原本聚居於廣西西部的壯族人,在明朝政府徵召下加入了這場持久的戰爭。“山腳是壯族人,山上是瑤族人。”賀州學院教授韋浩明說。壯族村落大多散佈於漢瑤村落之間,用來“屯田防瑤”。作為漢人的“雇傭兵”,這些壯族村寨打上了漢文化深深烙印,“蓋房講究風水吉時,坐南朝北”,生活習慣和風俗基本上與漢族無異。

而居於山間的瑤族人,在明朝官府的隔離、鎮壓、圍剿和招撫中,部分瑤民被迫下山,成了種植水田、繳納賦稅的平地瑤,接受了漢人生產、生活方式。

幾百年後的今天,當初互相征伐的漢瑤壯,都已成了同一模樣。

明清時期,人口增長加速,地廣人稀的瀟賀古道區域再次成為漢人遷徙的目的地。

客家人、廣東人、湖南人、浙江人、福建人、山東人……他們聯宗聯族,或經商、或做官,或逃難沿著古道而來,帶來了各自的文化和風俗,在這片土地上交融、繁衍。

據韋浩明調查統計,“瀟賀古道區域的總面積只有2000多平方千米,但是裡面生活著30個文化族群。”

善於經商的廣東人佔據城鎮,耕讀為本的客家人選擇了城鎮周邊的鄉村,壯族人依舊堅守于瑤族與漢人之間的山腳,瑤族人徘徊于丘陵山嶺之間。這些族群堅守自己的方言,卻又學習彼此的語言;保留著自己的風俗,卻又共同供奉土地廟、關公廟、城隍廟漢族的神靈。

“我是壯族人,說桂柳話;母親是客家人,一個妹夫是本地人,說本地話,弟媳講鐘山話,我嫂子是瑤族人,另一個妹夫講陸川話,在家裡都說桂柳話。”韋浩明的家,是瀟賀古道區域族群融合的一個縮影。

撰文/本報記者唐兵兵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