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薦讀」月薪3萬,她卻撐不起孩子的暑假……中國父母該醒醒了!

“北京2000萬人假裝在生活”的余溫還未散去, 一篇“月薪三萬, 還撐不起孩子的暑假”又成為朋友圈熱文, 引發不少人的關注與討論。

一位母親抱怨, 暑假期間, 去掉給孩子去美國遊學的費用、請保姆的費用、孩子鋼琴考級的費用、游泳班的費用等, 3萬的月薪所剩無幾。 對此, 有人共鳴, 認為這位母親說出了不少家庭的心聲;有人則批判:與其說是在抱怨, 不如說是在炫富。

其實假期補課的討論絕非新話題, 每每放假之際, 有關遊學、夏令營、補習班的討論總能成為家長們熱議的焦點, 這次也不例外。 只是困惑從普通收入家庭逐漸延展至富裕家庭,

並被置於睽睽目光之下, 作為公共議題討論而已。

因愛之名, 為孩子提供各種歷練、學習和開闊眼界的機會本無可厚非, 但裡面有幾個誤區值得警惕。

首先, “所買即所得”這一經濟學的維度未必適用於教育。 對於家長來說, 不能簡單以金錢的投入來衡量教育的成效, 也不能簡單地將教育服務購買力等同于對孩子的愛。 換言之, 家長在教育上投入多, 孩子未必收穫大。

教育是極其特殊的“服務”。 我們常說教育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 一朵雲推動一朵雲, 一個心靈打動另外一個心靈”, 就是在強調教育的特殊屬性。 不少家長陷入“高投入、高產出”的認識誤區, 正是因為並沒有真正瞭解教育的真諦,

而是在物質投入過程中尋找獲得感, 或通過購買教育服務來逃避本該對孩子有效陪伴的責任。

最值得警惕的是, 在父母一味付出的過程中, 孩子的訴求有可能是被忽視的。 如孩子真正喜愛什麼, 孩子的意願是什麼, 孩子究竟在意什麼, 這就直接導致了父母付出越多, 孩子的壓力越大、自由空間越小、快樂越少, 孩子快樂越少, 父母越想更多付出的惡性循環。 久而久之, 教育成了“燒錢經濟”, 孩子“被”成為“碎鈔機”, 父母與孩子相處的過程距教育的本原也越來越遠。 人們常說, 做父母是天下最沒有門檻的事情, 但是科學和高品質的教育一定是最考驗智慧與責任的事情, 正是在強調這個道理。

同時, 我們還應看到, 在朋友圈中曬育娃帳單,

還有可能引發不必要的焦慮。 正如有人以博弈論闡釋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的怪相, 只有所有人都減負, 大家才能真正在同一起跑線上。 只要有人增負, 就會讓減負的人陷入被動, 幾番權衡利弊, 絕大多數家長只能選擇增負, 從而陷入教育的“囚徒困境”。

真正破解這個困境, 不僅需要整個社會儘快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和用人觀, 需要更多的學校堅守科學的育人理念, 更需要家長們能夠堅持健康的家庭教育觀,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 少一些“短期功利”, 多一些“風物長宜”;少一些“媽媽以為”, 多一些“孩子適合”;少一些“你看人家的孩子”, 多一些“我家的孩子很棒”。

世上本無枷, 心鎖困住人。 期待, 在人生這場長跑中, 更多的家長能夠少幾分焦慮和攀比,

多幾分平和與從容。

暑假過半,

部分家長為孩子花掉半年收入

鼓勵兒子加入印尼民丹島體驗“冒險訓練營”, 培養男子漢氣概, 黃女士覺得“燒錢”也值

這個暑假, 漢口的龍女士把女兒送入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排名前10的一所私立中學體驗為期兩周的夏校住讀

出境遊是為了拼“話語權”

就讀于某實驗小學三年級的琦琦(化名)剛剛從美國遊學歸來, 他打算利用一周的時間整理旅途的照片和遊記, 等開學要好好跟同學們聊聊這次美國之行的見聞。

“以前沒出國玩過, 每次同學們聊起各自出國玩的經歷我都插不上嘴。”琦琦說,每年寒暑假,老師會請同學們提交各自的計畫表,除了學習以外,很多同學都會曬出自己的出遊行程。開學會,大家上交的各種趣事、遊記都是國內外遊玩的故事,特別是有過出境游經歷的同學聊起天來聲音都大一些。

琦琦的媽媽告訴記者,先生因為工作原因不能隨意出境,而自己身在教培行業,雖然多次出國學習,但無法帶孩子同往。每每聽到孩子“吐槽”,她心裡也過意不去,於是這個暑假特意帶孩子一起去美國東海岸走了一小圈,前後15天,不包括購物,花了近8萬元人民幣,相當於她半年的收入。

“現在但凡家裡條件還可以,都會帶孩子出去長長見識,並不一定是孩子吵著要怎樣。”採訪中,不少家長坦言,孩子吵著鬧著要出去玩的情況有,但很多時候是媽媽主動給孩子和家人安排的一份“親子禮物”——趁假期,跟愛人帶著孩子一起出門走走看看,增長閱歷不分大人小孩。要說“燒錢”,也是大家以孩子放暑假的名義一起“燒錢”。

旅遊+補課,暑假過半“燒錢”五六萬

暑假過半,從事商業行銷推廣工作的黃女士開始倒計時盼開學:“放假比上學‘燒錢’多了,這半年就是替伢打工的。”

“手機裡每一張照片,每一段視頻都是錢被燒了的鐵證。”黃女士一邊刷照片一邊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家三口新加坡、印尼十日深度自由行4.5萬元、“二升三”數學暑假班10次課1670元、20次書法課1000元、10次作文課1800元、10次架子鼓課1000元、12次棒球課1420元……這還不包括每次出外上課的交通、就餐、娛樂等相關費用。

每次同學們聊起各自出國玩的經歷我都插不上嘴。”琦琦說,每年寒暑假,老師會請同學們提交各自的計畫表,除了學習以外,很多同學都會曬出自己的出遊行程。開學會,大家上交的各種趣事、遊記都是國內外遊玩的故事,特別是有過出境游經歷的同學聊起天來聲音都大一些。

琦琦的媽媽告訴記者,先生因為工作原因不能隨意出境,而自己身在教培行業,雖然多次出國學習,但無法帶孩子同往。每每聽到孩子“吐槽”,她心裡也過意不去,於是這個暑假特意帶孩子一起去美國東海岸走了一小圈,前後15天,不包括購物,花了近8萬元人民幣,相當於她半年的收入。

“現在但凡家裡條件還可以,都會帶孩子出去長長見識,並不一定是孩子吵著要怎樣。”採訪中,不少家長坦言,孩子吵著鬧著要出去玩的情況有,但很多時候是媽媽主動給孩子和家人安排的一份“親子禮物”——趁假期,跟愛人帶著孩子一起出門走走看看,增長閱歷不分大人小孩。要說“燒錢”,也是大家以孩子放暑假的名義一起“燒錢”。

旅遊+補課,暑假過半“燒錢”五六萬

暑假過半,從事商業行銷推廣工作的黃女士開始倒計時盼開學:“放假比上學‘燒錢’多了,這半年就是替伢打工的。”

“手機裡每一張照片,每一段視頻都是錢被燒了的鐵證。”黃女士一邊刷照片一邊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家三口新加坡、印尼十日深度自由行4.5萬元、“二升三”數學暑假班10次課1670元、20次書法課1000元、10次作文課1800元、10次架子鼓課1000元、12次棒球課1420元……這還不包括每次出外上課的交通、就餐、娛樂等相關費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