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五臺山寶光禪寺解讀:佛經與科學的驚人“巧合”

●古人普遍認為天是圓的, 地是方的;佛卻說地不是方的, 而是圓的, 佛經中做“地輪”。

此事後來科學發達了, 測知地的確是圓的, 叫做“地球”。

●《華嚴經》和《梵網經》等記載, 華藏世界, 如雲似海, 重重無盡。

近代世界著名的數學家和物理學家愛因斯坦, 以數理證明宇宙是四度空間的連續體, 認為宇宙是膨脹的, 而且是極其宏大乃至無窮無盡的!他引用“相對論”來說明品質與能量所表現的一個靜的宇宙和一個動的宇宙, 兩者間的錯綜組合, 形成了變化莫測的宇宙。 這與佛教所說的重重無盡的宇宙觀, 相當接近。

螺旋星系, 華嚴經記載為:迴旋型

●佛教說, 百億須彌, 百億日月, 構成一個三千大千世界, 那只是一佛之化土而已。

所謂“三千大千世界”, 即一千個太陽系為一小千世界, 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 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 現代的天文學家已探測到在銀河系中, 有著本身發光如同太陽的恒星近十億個, 依理推測應有三百億個之多。 並在太陽系的空間, 還有數不盡、算不清的星雲星系, 而且每一個星球都有至少一或兩個類月球衛星。 這與佛教所說的百億須彌、百億日月的數目, 可謂不謀而合。

不管多麼長壽, 人註定還是要死的。 在這方面, 與人的老化有著一定的關聯。 大家的身體是由大約60萬億個細胞構成的。 通過複製舊細胞製造新細胞, 並進行新舊細胞的更換, 身體不斷地成長。 對此加以控制的是存在於各個細胞內的遺傳基因。 不過, 上了年紀之後, 製造新細胞的能力會逐漸減弱, 舊細胞則會增加。 這就是老化的原因。 老化加劇的話, 皺紋會增加, 牙齒會脫落, 變得容易得病, 身體的功能停滯, 不久就會死亡。

萬事萬物都是一個迴圈, 從宇宙的迴圈運轉到四季往復, 生物的生老病死。 世界上似乎沒有任何一樣不重複的事物。 我相信地球在重複很久以前曾滅亡的文明。 地球只是宇宙中微小的一部分, 而宇宙又是什麼的一部分呢?或許宇宙的存在只是某個思想, 思想造就了宇宙, 而宇宙造就了思想...又是一個迴圈。

死, 只是迴圈過程的一部分, 將造就新的生...人所能做的, 只是順應規律, 順應自然。

美國再生醫學和先進細胞技術公司的科學主任RobertLanza博士, 寫了一本《生物中心主義》,

裡面有個爆炸性的結論:人死後生命不會結束, 而會永遠活下去, 而且, 會穿越進不同的宇宙。

他的論點有三, 如果我們稍加梳理, 會發現竟然與佛法中的不少論述如出一轍:

1.宇宙的結構、定律、力量、常數看起來都是為生命所精細調整, 這表示智慧比物質還要早就存在(編者注:佛經雲“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生萬法““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換句話說,是生命創造宇宙,有個人意識才有宇宙的存在,實質上的生命與生物是真實世界的中心,接著才有宇宙,宇宙本身並不會創造生命;意識使得世界變得有意義,時間與空間只是人類意識的工具(經雲:“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古德雲:“心名大幻師,身為大幻城,名相為大幻衣食,河沙世界,無有幻外事”)

他還說時間與空間不是一個東西,而是我們的認知。我們會到處帶著時空,就像烏龜的殼一樣,所以當殼脫落後我們還是會存在(禪門雲:“此身雖滅性長存”)。

2.意識不會死亡.....我們的身體接收意識的方式跟衛星接收訊號一樣,那麼沒有身體還是會有意識的存在。意識存在于時空的拘束之外,它跟量子物體一樣是非局部性的東西。

從量子物理學(Quantum physics)角度出發,有足夠證據證明人死後並未消失,死亡只是人類意識造成的幻象。蘭薩的研究發現,人在心跳停止、血液停止流動時,即物質元素處於停頓狀態時,人的意識訊息仍可運動,亦即除肉體活動外,還有其他超越肉體的“量子訊息”,或者是說俗稱的“靈魂”(禪宗《五燈會元》:“在胎為身,處世為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喚作精魂。”)

3.“多重宇宙可以同時存在。在一個宇宙裡你的身體死亡後,另一個宇宙會吸收你的意識然後繼續存在,會到另一個類似的宇宙去繼續活下去。”當下所發生的每件事情,在對等的多重宇宙(Mutiple Universes)中也同時進行,當我們開始質疑、重新思考關於時間與意識的問題時,也同時影響另外一邊對等的我們的意識。

佛陀以一千個太陽,一千個月亮組成的世界為一個“小千世界”,而以一千個小千世界形成一個「中千世界」,再以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個“大千世界”。我當時想,2500年前就能指出宇宙星體的基本狀況,是多麼驚人的準確!)

當生命走到盡頭,即身體機能盡失時,蘭薩認為,還會在另一個世界重新開始。

而他的多重宇宙觀不僅被普朗克太空望遠鏡(Planck space telescope)的資料支援,還得到了史丹佛大學教授Linde強有力的支持: “宇宙中有許多膨脹的球狀,它們會再形成更多類似的球狀,然後一直無限的形成更多球狀。宇宙中它們被分散開來,也不知道對方的存在,但卻又是同一個宇宙的一部分。”(《華嚴經》雲“一塵中有塵數刹”)

當前人類的科學發現,尤其是量子力學的重大進展,已經能夠徹底動搖了二十世紀以來作為主流認識論——“唯物主義”的基礎。中科院院士朱清時曾不無幽默地說:“科學家千辛萬苦爬到山頂時,佛學大師已經在此等候多時了!”

這表示智慧比物質還要早就存在(編者注:佛經雲“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生萬法““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換句話說,是生命創造宇宙,有個人意識才有宇宙的存在,實質上的生命與生物是真實世界的中心,接著才有宇宙,宇宙本身並不會創造生命;意識使得世界變得有意義,時間與空間只是人類意識的工具(經雲:“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古德雲:“心名大幻師,身為大幻城,名相為大幻衣食,河沙世界,無有幻外事”)

他還說時間與空間不是一個東西,而是我們的認知。我們會到處帶著時空,就像烏龜的殼一樣,所以當殼脫落後我們還是會存在(禪門雲:“此身雖滅性長存”)。

2.意識不會死亡.....我們的身體接收意識的方式跟衛星接收訊號一樣,那麼沒有身體還是會有意識的存在。意識存在于時空的拘束之外,它跟量子物體一樣是非局部性的東西。

從量子物理學(Quantum physics)角度出發,有足夠證據證明人死後並未消失,死亡只是人類意識造成的幻象。蘭薩的研究發現,人在心跳停止、血液停止流動時,即物質元素處於停頓狀態時,人的意識訊息仍可運動,亦即除肉體活動外,還有其他超越肉體的“量子訊息”,或者是說俗稱的“靈魂”(禪宗《五燈會元》:“在胎為身,處世為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喚作精魂。”)

3.“多重宇宙可以同時存在。在一個宇宙裡你的身體死亡後,另一個宇宙會吸收你的意識然後繼續存在,會到另一個類似的宇宙去繼續活下去。”當下所發生的每件事情,在對等的多重宇宙(Mutiple Universes)中也同時進行,當我們開始質疑、重新思考關於時間與意識的問題時,也同時影響另外一邊對等的我們的意識。

佛陀以一千個太陽,一千個月亮組成的世界為一個“小千世界”,而以一千個小千世界形成一個「中千世界」,再以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個“大千世界”。我當時想,2500年前就能指出宇宙星體的基本狀況,是多麼驚人的準確!)

當生命走到盡頭,即身體機能盡失時,蘭薩認為,還會在另一個世界重新開始。

而他的多重宇宙觀不僅被普朗克太空望遠鏡(Planck space telescope)的資料支援,還得到了史丹佛大學教授Linde強有力的支持: “宇宙中有許多膨脹的球狀,它們會再形成更多類似的球狀,然後一直無限的形成更多球狀。宇宙中它們被分散開來,也不知道對方的存在,但卻又是同一個宇宙的一部分。”(《華嚴經》雲“一塵中有塵數刹”)

當前人類的科學發現,尤其是量子力學的重大進展,已經能夠徹底動搖了二十世紀以來作為主流認識論——“唯物主義”的基礎。中科院院士朱清時曾不無幽默地說:“科學家千辛萬苦爬到山頂時,佛學大師已經在此等候多時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