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錢塘江|莪山風情

位於桐廬境內的莪山佘鄉, 有山的陽剛也有水的柔美, 一條潺潺溪流在耳際傳來, 令人想起伯牙指尖輕漾的琴曲。 這溪叫鵝溪,

是環繞莪山的一條溪流, 滋養著佘鄉百姓。

入了村寨, 前方是一個圓形廣場和一方舞臺, 有佘族傳統竹竿舞、佘鄉山歌等表演。 來到佘鄉, 自然不能不聽山歌。 這時, 一串原生態歌聲從舞臺那邊飄來, 猶如天籟。 當歌者從幕後出來時, 所有的人都驚得張大了嘴——那竟然是一個約莫四五歲的小女孩。 經女主持人介紹, 莪山年輕人很少能唱佘鄉山歌了, 這個小女孩跟著年邁的奶奶採茶時耳濡目染, 才使得山歌有了後繼者。 小女孩唱的歌詞我雖聽不懂, 可是她那稚嫩的腔調, 卻讓我有無法言說的體驗, 好似一場芭蕉雨, 潤澤了心田。 鵝溪波光粼粼的水流, 也應和著這清亮的童音。 一曲終了, 聽眾內心久久無法平靜, 似乎剛在密林修篁中沐浴了山泉,

褪去了滿身浮華。

聽完山歌, 主持人為我們送上了佘鄉獨特的民族運動項目——蹴石磉。 蹴石磉有雙人和三人兩種, 三人蹴是兩名成人拿著一根長竹竿, 橫著將一名孩子從背後夾著, 然後抬起孩子, 讓他的雙腳踩著圓柱形的石磉向前滾動。 主持人在遊客中挑選了兩組家庭, “領銜者”一個是一臉羞澀的小女孩, 另一個是活力四射的小男孩。 一聲令下, 不想那看似弱不禁風的小女孩卻一馬當先, 兩腿交替熟練地蹬那石磉, 她的父母使勁扛著竹竿向前推進。

“小朋友, 你姿勢不對。 ”主持人對男孩說。 怎料男孩心裡著急, 卻控制不好腳下的節奏, 仿佛打滑一般在原地打轉, 引得眾人一陣大笑。 最終, 女孩一家率先沖過終點奪魁,

全場爆發出熱烈的喝彩聲。

這麼一項看似簡單的運動竟也可以如此有趣, 凝聚著佘鄉人民的智慧創造。 賽事結束, 我意猶未盡, 找到主持人。 她告訴我, 莪山佘鄉旅遊專案是今年才開發的, 鄉里一群從事不同職業的佘族姑娘、小夥, 眼見傳統習俗漸漸淡去, 在擔憂之余自發組織起來, 研習佘鄉歌舞和運動, 決心將之傳承下來。 不論是設計演藝節目, 還是佈置場景, 他們都親力親為。 終於, 莪山佘鄉傳統文化在沉寂多年之後, 重又出現在遊人面前。

我佩服這些姑娘小夥, 歌山畫水的佘鄉離不開他們的營建和美化, 佘鄉傳統習俗更離不開他們的守護和傳承。 如果沒有這些年輕人的努力, 那麼不僅我們無緣得識美麗佘鄉的魅力,

就連這些佘鄉瑰寶都有失傳之虞。

就在我站在佘鄉寨子仰視高天祥雲時, 一樹樹翠綠的梧桐葉, 正在枝頭萌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