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閩西老區“雙城記”

據新華社福州8月7日電(記者巫奕龍)這是一個探索的時代,這是一個創新的時代。 進入新世紀,面對“要綠水青山還是金山銀山”的問題,閩西老區的兩座貧困山城——武平和長汀縣開啟了殊途同歸的生態文明建設探索,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上世紀90年代,由於集體山林產權不明,林業逐漸陷入困境。

時代呼喚“明晰產權、承包到戶”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2001年6月,萬安捷文村率先試點,以“山要平均分、山要群眾自己分”為原則,將集體山林均分到戶。

次年,捷文村的試點經驗在全縣推開。 自此,林改一發而不可收拾,從武平走向全省、全國,迄今全國確權集體林地27億畝,發放林權證逾億本。

林改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中國農村的又一次偉大革命,武平當之無愧地成為“全國林改第一縣”。

由於過度開發,長汀成為全國最嚴重的水土流失區之一。 1985年,全縣水土流失面積達146.2萬畝,占全縣面積的31.5%,不少地方“山光、水濁、田瘦、人窮”。

2000年起,福建省政府正式實施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專案,每年扶持1000萬元。

封山育林,禁伐天然林,補貼引導農民以煤、沼、電代柴,“反彈琵琶”種草先行,發展草牧沼果生態種養……前所未有的治理行動,在長汀展開。

當地群眾也紛紛投身治山治水。 經過10多年努力,長汀百萬畝濯濯童山披上綠裝,森林覆蓋率由1986年的59.8%提高到79.8%,水土流失率下降為8.5%。

從荒山到綠洲到美麗家園,長汀提供了一個生態治理樣本。

武平敢為天下先,開啟林改,讓青山添新綠;長汀攻堅不畏難,治山治水,讓綠返荒山,斷水重流。 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兩座山城路徑不同,實則皆以百姓利益為本,“本立而道生”。

作為全省扶貧重點縣,武平和長汀去年農民人均林業純收入均超過3500元,也就是說,農民四分之一以上的純收入來自林業。 綠水青山確實成了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靠山”。

然而,“雙城記”不止於此。 良好生態正日益轉化為推動武平、長汀快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去年,武平破天荒進入“福建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方陣,令人刮目相看;長汀的醫療器械、電子商務、文化旅遊等產業也異軍突起,後勁十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