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兩次評審,結果迥異,十二米口徑望遠鏡到底應該怎麼建?

夏威夷的30米望遠鏡效果圖

本報記者 劉園園

要不要建巨型對撞機的科學爭論還沒塵埃落定, 12米口徑望遠鏡又在天文界引發激烈分歧。

只是此次爭論的焦點不在於要不要建, 而是應該怎麼建。

8月4日開始, 中科院院士、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陳建生撰寫的一封4000多字的長信在天文圈迅速流傳。 此信用16條內容, 分析了與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崔向群圍繞12米口徑望遠鏡產生的分歧。

12米口徑望遠鏡是“十三五”時期優先佈局的10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專案之一。 建設12米口徑望遠鏡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 分歧主要在於對12米口徑望遠鏡採取國際上普遍採用的3鏡系統, 還是全新的4鏡系統。

據報導, 去年年底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前期工作組曾邀請國內外8家單位對12米口徑望遠鏡進行設計。 最終只有華中科技大學和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提交了設計方案,

兩家單位分別提出了3鏡和4鏡方案。

中科院天文大科學中心曾在今年4月組織國際專家組評估兩種設計方案, 3鏡方案被認為在多個指標上優於4鏡方案。 但7月10日, 中科院重新組織由國內專家組成的評審會, 結果4鏡系統贏得了更多投票數。

“我們的技術路線是要盡可能採用國際上最成熟的技術。 ”陳建生在信中寫道, 12米望遠鏡是一項極其困難、極具挑戰的項目, 國際上已建成的超過10台10米級望遠鏡無一不是採用3鏡系統。 “吸收和消化國際上的正反面經驗, 可以最大可能保證成功建成12米口徑望遠鏡。 ”信中說。

陳建生認為, 3鏡系統更能滿足科學需求, 光效率高, 使用方便。 而崔向群與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蘇定強提出的4鏡方案,

最大優點是可以獲取好的像質, 但在地面觀測受大氣抖動影響的條件下, 優勢難以體現, 且造價更高。

記者從天文界人士手中獲得一封署名為崔向群和蘇定強的信, 此信對陳建生提出的問題進行了一一反駁, 落款時間為8月6日。 信中指出, 與當年建造郭守敬望遠鏡(LAMOST)不同, 中國建造12米口徑望遠鏡並沒有特別不成熟的技術, 無論採用4鏡系統還是3鏡系統, 風險和難度是一樣的。

“要堅持在30米望遠鏡時代, 建造一架在科學上仍然有優勢的、適合新技術快速發展的、壽命長的12米望遠鏡, 而不主張簡單複製一架30年前的10米級望遠鏡, 這就是我們與陳建生最根本的分歧。

”後者在信中說。

不過, 陳建生在信中指出, 雙方分歧的本質是以技術為導向還是以科學需求為導向。 也就是由望遠鏡技術專家決定該怎麼建, 還是由天文工作者決定該怎麼建。

這場爭論吸引了更多天文界人士加入, 甚至身在海外的華裔天文工作者。 密蘇裡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副教授嚴皞璟向相關部門寫信認為, 新評審組並未如國際專家組那般形成共同的詳細意見, 而只是按投票多寡作出了4鏡系統優於3鏡系統的結論。 “在我看來, 這不是嚴肅的科學態度。 ”嚴皞璟在信中寫道。 一封寫給“國家天文臺大科學中心領導”, 署名為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天文學教授樊曉暉的信也指出, “希望決策層充分尊重評審的科學性,

權威性”。

“有分歧、有爭論是正常的事情, 因為不同科學家的出發點不一樣。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趙海斌研究員認為, 不同設計各有優缺點, 不能以一個系統完全否定另外一個系統, “希望爭論雙方在相互瞭解之後, 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

(科技日報北京8月7日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