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人大附中校長翟小甯:教師,是一份與人性美好同行的職業

小編說

選擇做教師, 就是在平凡中選擇了崇高與偉大, 選擇了與人性中的光輝與美好同行。

——翟小甯

作者簡介:

翟小甯,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校長,

語文特級教師, 文學碩士, 管理學博士

教育, 人生之大事, 國家之大事, 人類之大事。 教育, 關係著人的發展, 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人類的進步。

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業

德國思想家雅斯貝爾斯曾指出:“教育需要信仰, 沒有信仰就不成其教育, 而只是一種教學技術而已。 ”

朱自清也說過:“教育者須對教育有信仰心, 應努力成為以教育為信仰的人。 ”

縱覽古今中外, 真正的師者無不對教育事業懷著崇高的使命感和強烈的體認, 為了追求真理而上下求索。

當今時代, 科技迅猛發展, 日新月異, 尤其是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時代的來臨, 迅速改變著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時也深刻地影響著教育。

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改變了傳統意義上的學習方式以及教育管理方式,

教育也面臨著一系列的新問題、新挑戰和新機遇。

消費主義、功利主義、信仰缺失等現代性問題不斷衝擊著教育, 這一切都促使我們不斷思考在互聯網時代教育的變革與堅守, 促使我們回歸教育本質, 重建教育信仰。

01、涵養美德:為心靈田地播種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中說道:“大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 雖久不廢, 此之謂三不朽。 ”《周易》有雲:“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 君子以厚德載物。 ”

立德、厚德是儒家追求的理想, 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 是教育事業的重要使命。

縱觀中外歷史, 真正有價值的教育一定是直指心靈的教育, 是提升人生境界的教育,

是培養美好品德的教育。

心靈是田地, 美德是種子。

在孩子們心靈的田地中播種美德, 是對孩子最大的愛, 是給予孩子最寶貴的財富;

在一個家庭中傳承美德, 是家庭最大的福氣, 是家道昌盛的重要保證;

在一個國家弘揚美德, 是國家人民的福祉, 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一個心靈豐富的人最主要的天賦就是愛。 愛是人世間一輪最溫暖的太陽, 愛是人類的天性, 愛具有無窮的力量。

教育事業是充滿愛的事業, 只有擁有仁愛之心的教師, 才能培養出有仁愛之心的學生;只有教師真正關愛學生、尊重學生, 讓學生沐浴在愛的光輝中, 才能在學生內心深處播下愛的種子, 才能將愛傳遞下去。

從仁愛之心,

繼而生髮出感恩之心、悲憫之心、敬畏之心, 從愛父母, 愛師友, 繼而生髮出愛自然, 愛天地萬物, 愛世間一切崇高而偉大的事物。

善待自己, 善待他人, 善待萬物, 讓靈魂善良、豐富而高貴, 這是教育的意義和價值。

教育應在孩子們的心靈中播下真善美的種子, 呵護孩子們心靈中的真善美, 引導孩子們向真、向善、向美, 在面對誘惑時有堅守, 面對邪惡時有勇氣, 面對美丑時能分辨。

02、啟迪智慧:讓智慧之光朗照

古今中外, 智慧不僅是哲學家們孜孜思考的哲學命題, 也是每一個人所追求嚮往的。

智慧與知識、智慧與倫理、智慧與德性、智慧與悟性、智慧與境界等密切相關, 它是一種對於人生的通達與徹悟、澄明與圓融。

啟迪智慧的教育,

要促進學生從未知到覺醒;

要教育學生善於省思, 達到向內的反思與提高;

要讓學生的生命姿態更加安穩舒展, 對人生有堅持, 對生活有熱情;

要使學生對人生有深刻的體悟, 不斷提升自己的心靈境界;

引導學生學會正確處理人與自身、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 和諧祥甯, 共生共榮。

在改革的推動下, 各種教育思想、教育理論、教學模式紛至遝來, 但是, 真正的教育一定是有利於啟迪學生智慧的教育。

我們要培養智慧型教師。

教師是教育事業的根本, 是教育目的、意義、價值、任務的直接體現者、承載者和實施者, 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和主導者。

教育的智慧, 需要通過教師的教育教學智慧來體現——

對教育教學規律要有深刻的把握能力, 對突發情況要有靈活機智應對的能力,對複雜多變的教育情境要有創造性駕馭的能力。

教師不僅僅傳遞知識,教授技能,更肩負著啟迪智慧、塑造人格的重任。

所以,一流的教育需要有一流的師資作保證,需要教師真正對教育事業擁有崇高責任感和使命感,擁有高超的教育水準、高明的教育智慧以及高貴的教育人格。

作為教師,我們需要崇德向善,反思體悟,增智生慧,不斷提升教育教學智慧,用智慧啟迪智慧,讓智慧引領學生的成長。

閱讀啟迪智慧,我們要建設書香型校園。

“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這是莎士比亞的名言,闡明了智慧與書籍的關係。

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一所學校可能什麼都齊全,但如果沒有為了人的全面發展和豐富精神生活而必備的書,或者如果大家不喜愛書籍,對書籍冷淡,就不能稱其為學校。

一所學校也可能缺少很多東西,可能在許多方面都簡陋貧乏,但只要有書,有能為我們經常敞開世界之窗的書,那麼,這就足以稱得上學校了。

所以,我們提倡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讀經典的書。

通過讀書,尤其是讀經典的書,學生們不僅可以獲得知識、擴展視野、陶冶情操、塑造品格,更能使人超越時空的限制,同智者交談,與偉人對話,擁有高貴的精神生活,汲取關於人生、世界、宇宙的智慧,受益終生。

03、舒展心靈:用教育潤澤生命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過:“正如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教育就是一顆靈魂喚醒另一顆靈魂。”

每一個學生都是自由獨特的生命個體,我們呼喚自由的、啟發性的、詩意的教育,讓精神與精神相遇,努力讓學生擁有自由而舒展的生命。

教育應該舒展人的心靈,潤澤人的生命,讓人自由,解放束縛;尊重個性,激發潛能。

《中庸》中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為道,修道之謂教。”這句話揭示了“命、性、道、教”四者之間的關係。

立足生命,關懷生命,這是教育的原點。

教育建立在生命基礎之上,直面人的生命,需要理解生命,尊重生命,促進生命的發展,提高生命的品質,提升生命的意義。

所以,是否讓生命煥發活力,讓生命獲得提升,應該成為衡量教育是否合理的尺度之一。

道法自然是中國文化中一個重要的哲學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對“自然”的理解,主要有兩個層面。

一曰“自然界”,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萬物生長,生機盎然。唯其豐富多樣,方成蔚然大觀。

二曰“自然律”,自然而然,本來如是,天地不失其位,萬物各有其性。只有順應自然,才能得道而行。

就教育而言,道法自然就是要效法自然之豐富性,追求教育生態的多樣化;就是尊重自然之道、遵循人的成長規律,因材施教,順天致性,使生命得以舒展。

解放學生,鼓勵學生發現自我。

陶行知先生曾經提出六個解放:

解放孩子的頭腦,使孩子敢想;

解放孩子的雙手,使孩子能幹;

解放孩子的眼睛,使孩子會觀察;

解放孩子的嘴巴,使孩子多說;

解放孩子的空間,使孩子能到大自然中去學習;

解放孩子的時間,使孩子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教育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靈。學校不應該成為限制生命舒展的囚籠,而應該成為鼓勵學生發現自我、體悟生命本真的舞臺。

生命的本真是自由的、自主的,我們要給學生“鬆綁”,把自主、自由還給學生,讓他們真正成為自己思維的主人、自己發展的主人、自己活動的主人,自由自在地享受生命的快樂,不斷發現自我,認識自我,成就自我。

尊重個性,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蘊藏著獨特的天賦、氣質、價值,我們必須充分注意這種差異性和獨特性。每個孩子都蘊藏著巨大的潛能,具有無限發展的可能性,需要激發和喚醒。

順應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個性,追求個性化的教育,努力創造適合每個學生發展的教育,讓每一個生命都得到和諧而又充分的發展,這是教育的目的和意義所在。

04、面向未來:追求教育新格局

教育,傳承過去,立足現在,面向未來。

教育,應該為未來作準備:準備知識,準備智慧,準備修養,準備持續的自我發展能力。

這樣的教育需要我們既守住中國教育的根本,有中國情懷,又要放眼世界,創建有中國情懷、世界眼光的未來教育。

既要具有中國情懷。

中華文明光輝燦爛,源遠流長。這與教育的文化傳承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同時,中國教育思想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孔子、孟子、朱熹到梁啟超、嚴複、蔡元培到陶行知,無數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體現了各自時代的風貌,代表了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發展演變的各個階段,為整個世界教育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是世界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直到今天,這些思想依然有其價值和意義,需要我們不斷地研究、繼承並弘揚其精華,繼往開來,綜合創新,讓中華教育思想綻放出新的光彩,凝聚中國力量、彰顯中國智慧、成就中國夢想。

還要放眼世界。

同中華文明一樣,西方文明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誇美紐斯、杜威、蘇羅姆林斯基等西方教育家的思想也是世界教育思想史上重要的財富。

由於地理環境、歷史背景、發展過程、民族文化心理等因素的不同,中西方教育又各自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各有所長,存在著巨大的互補性。

所以,我們需要學習、借鑒、汲取西方教育的精華,適應世界教育發展的潮流,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未來教育,以開放的心態、開闊的視野,納八面之雄風、匯百川之浩瀚、成千秋之偉業。

今天的教育是為明天培養人才。

教育理念、課程設計、能力培養都應該以未來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為依據。

教育應該面向未來,熔鑄中外教育精華,以中國文化為根基,融合現代世界文明精華,培養中國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同時又兼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複合型人才。

因而,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國間的聯繫不斷加強。

我們要不斷密切國際交流,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吸收和借鑒世界其他學校的經驗,積極參與,加強溝通,相互借鑒,面向未來,做到民族性與世界性的有機統一,追求教育發展的新格局。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是宇宙間最寶貴最奇妙的存在,是天地之元氣孕育的萬物之靈長。

我們生而為人,既可以碌碌無為,也可以讓生命煥發出光彩;既可以甘於平庸,也可以不斷昇華,修煉出聖賢的光輝、臻於善美的境界。

選擇做教師,就是在平凡中選擇了崇高與偉大,選擇了與人性中的光輝與美好同行。

與生命同行、讓生命美好,使每一個生命自由而舒展,這是教育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古代仁人志士的理想與追求,更應該成為中國教育的情懷與信念,上下求索、初心不改、雖遠不怠!

延伸閱讀

即使遇上互聯網,教育的本質也不會變

文/翟小寧

在我看來,在現代社會,一個人的成長他要高高的飛翔有兩隻翅膀:第一科技;第二教育。這兩隻翅膀缺了那一條都不行。

所以我們現在的教育要思考:

未來的人才是什麼樣子的?他們應該掌握什麼樣的現代技術?應該如何利用互聯網來改造他的生活和學習?所以很多國家都把資訊素養作為未來人才的一個核心素養。

01、教育要為人服務

不管是互聯網技術還是我們面對面的這種授課,其實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人。

教育是為人存在的,學校是為人而存在的,從某種程度來說互聯網也是為人、為人的發展、為人類的發展而存在的。

在這兩隻翅膀的互動裡,我想教育最關心的應該是,我們通過科技、通過互聯網傳遞著資訊,我們通過教育所培養的學生應該是什麼樣子?就是說教育的心靈是什麼?科技的靈魂是什麼?

除了為人服務,我覺得還有一個方面就是,互聯網跟教育的結合,很重要的一個宗旨就是,他應該著眼于人的智慧的生長、精神的成長、心靈的昇華。

02、教育要使人變得美好

去年我在英國參觀了一所學校。這所學校的門楣上有兩尊雕塑,一尊是一個人打開一本書,旁邊寫著“智慧”,還有一尊雕塑是一個人拿著十字架,旁邊寫著“神聖”,這是學校的教育價值追求。

神聖者使人脫離動物性,逐漸具有更多的人性,美好的人性,甚至有點神聖感,這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使人變得更好,也是互聯網、是科技作用於教育的重要使命。

03、教育還使人更有智慧

智慧是對人生的、自然的、社會的乃至宇宙根本性的理解。所以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也有掌握現代科技和基於互聯網生存的智慧和發展的智慧,這兩個方面都應該有。

在那所學校裡,校長引領我們參觀的時候,走到一尊雕塑前停下腳步,給我們講那尊雕塑的故事。

這個雕塑是一個瘦瘦的飛行員,這是他們學校的畢業生。這個飛行員在執行飛行任務的時候,為了不傷及無辜的平民執行低空飛行,後來不得不執行到亞洲飛行,那次轟炸非常慘烈,回國以後得了嚴重的抑鬱症。病好後立志于終身從事慈善工作,飛行表演得到的所有款項都捐給了慈善機構,成為英國著名的慈善家。

這個學校培養了很多的達官顯貴,為什麼把這樣一個普通的畢業生的塑像立在了他的校園?

我體會他意在告訴他的學生,人要有點良知,要保持一顆善良的心靈這是最重要的。

其實人的幸福和發展離不開人的善良的本性、健全的人格,人類的和平與發展也離不開我們所培養的學生的善良的本性和健全的人格。

在科技與教育這兩隻翅膀的作用下,我們所培養的人他的心靈是怎樣的?是我們應該認真考慮的,這是永遠不變的話題,也是教育的本質。

我們應該善用互聯網,充分利用教育的這種作用,使我們的學生變得更好、更有智慧、更善良,使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推薦文章

○獨家 | 清華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王曉陽:反思應試教育,高招不能再唱過去的歌謠

○獨家•深度 | 新高考風雲變幻,六省市校長“達”者喜、“窮”者憂

○獨家·高考風雲 | 鐘秉林教授:新高考改革不能應試化解讀(上)

○獨家·高考風雲 | 上海市格致中學張志敏:應對新高考改革,校長沒必要焦慮

| 編輯:校長派

校長智庫教育研究院

| 更多內容請關注:校長派微信公眾號

對突發情況要有靈活機智應對的能力,對複雜多變的教育情境要有創造性駕馭的能力。

教師不僅僅傳遞知識,教授技能,更肩負著啟迪智慧、塑造人格的重任。

所以,一流的教育需要有一流的師資作保證,需要教師真正對教育事業擁有崇高責任感和使命感,擁有高超的教育水準、高明的教育智慧以及高貴的教育人格。

作為教師,我們需要崇德向善,反思體悟,增智生慧,不斷提升教育教學智慧,用智慧啟迪智慧,讓智慧引領學生的成長。

閱讀啟迪智慧,我們要建設書香型校園。

“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這是莎士比亞的名言,闡明了智慧與書籍的關係。

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一所學校可能什麼都齊全,但如果沒有為了人的全面發展和豐富精神生活而必備的書,或者如果大家不喜愛書籍,對書籍冷淡,就不能稱其為學校。

一所學校也可能缺少很多東西,可能在許多方面都簡陋貧乏,但只要有書,有能為我們經常敞開世界之窗的書,那麼,這就足以稱得上學校了。

所以,我們提倡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讀經典的書。

通過讀書,尤其是讀經典的書,學生們不僅可以獲得知識、擴展視野、陶冶情操、塑造品格,更能使人超越時空的限制,同智者交談,與偉人對話,擁有高貴的精神生活,汲取關於人生、世界、宇宙的智慧,受益終生。

03、舒展心靈:用教育潤澤生命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過:“正如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教育就是一顆靈魂喚醒另一顆靈魂。”

每一個學生都是自由獨特的生命個體,我們呼喚自由的、啟發性的、詩意的教育,讓精神與精神相遇,努力讓學生擁有自由而舒展的生命。

教育應該舒展人的心靈,潤澤人的生命,讓人自由,解放束縛;尊重個性,激發潛能。

《中庸》中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為道,修道之謂教。”這句話揭示了“命、性、道、教”四者之間的關係。

立足生命,關懷生命,這是教育的原點。

教育建立在生命基礎之上,直面人的生命,需要理解生命,尊重生命,促進生命的發展,提高生命的品質,提升生命的意義。

所以,是否讓生命煥發活力,讓生命獲得提升,應該成為衡量教育是否合理的尺度之一。

道法自然是中國文化中一個重要的哲學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對“自然”的理解,主要有兩個層面。

一曰“自然界”,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萬物生長,生機盎然。唯其豐富多樣,方成蔚然大觀。

二曰“自然律”,自然而然,本來如是,天地不失其位,萬物各有其性。只有順應自然,才能得道而行。

就教育而言,道法自然就是要效法自然之豐富性,追求教育生態的多樣化;就是尊重自然之道、遵循人的成長規律,因材施教,順天致性,使生命得以舒展。

解放學生,鼓勵學生發現自我。

陶行知先生曾經提出六個解放:

解放孩子的頭腦,使孩子敢想;

解放孩子的雙手,使孩子能幹;

解放孩子的眼睛,使孩子會觀察;

解放孩子的嘴巴,使孩子多說;

解放孩子的空間,使孩子能到大自然中去學習;

解放孩子的時間,使孩子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教育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靈。學校不應該成為限制生命舒展的囚籠,而應該成為鼓勵學生發現自我、體悟生命本真的舞臺。

生命的本真是自由的、自主的,我們要給學生“鬆綁”,把自主、自由還給學生,讓他們真正成為自己思維的主人、自己發展的主人、自己活動的主人,自由自在地享受生命的快樂,不斷發現自我,認識自我,成就自我。

尊重個性,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蘊藏著獨特的天賦、氣質、價值,我們必須充分注意這種差異性和獨特性。每個孩子都蘊藏著巨大的潛能,具有無限發展的可能性,需要激發和喚醒。

順應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個性,追求個性化的教育,努力創造適合每個學生發展的教育,讓每一個生命都得到和諧而又充分的發展,這是教育的目的和意義所在。

04、面向未來:追求教育新格局

教育,傳承過去,立足現在,面向未來。

教育,應該為未來作準備:準備知識,準備智慧,準備修養,準備持續的自我發展能力。

這樣的教育需要我們既守住中國教育的根本,有中國情懷,又要放眼世界,創建有中國情懷、世界眼光的未來教育。

既要具有中國情懷。

中華文明光輝燦爛,源遠流長。這與教育的文化傳承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同時,中國教育思想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孔子、孟子、朱熹到梁啟超、嚴複、蔡元培到陶行知,無數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體現了各自時代的風貌,代表了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發展演變的各個階段,為整個世界教育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是世界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直到今天,這些思想依然有其價值和意義,需要我們不斷地研究、繼承並弘揚其精華,繼往開來,綜合創新,讓中華教育思想綻放出新的光彩,凝聚中國力量、彰顯中國智慧、成就中國夢想。

還要放眼世界。

同中華文明一樣,西方文明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誇美紐斯、杜威、蘇羅姆林斯基等西方教育家的思想也是世界教育思想史上重要的財富。

由於地理環境、歷史背景、發展過程、民族文化心理等因素的不同,中西方教育又各自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各有所長,存在著巨大的互補性。

所以,我們需要學習、借鑒、汲取西方教育的精華,適應世界教育發展的潮流,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未來教育,以開放的心態、開闊的視野,納八面之雄風、匯百川之浩瀚、成千秋之偉業。

今天的教育是為明天培養人才。

教育理念、課程設計、能力培養都應該以未來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為依據。

教育應該面向未來,熔鑄中外教育精華,以中國文化為根基,融合現代世界文明精華,培養中國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同時又兼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複合型人才。

因而,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國間的聯繫不斷加強。

我們要不斷密切國際交流,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吸收和借鑒世界其他學校的經驗,積極參與,加強溝通,相互借鑒,面向未來,做到民族性與世界性的有機統一,追求教育發展的新格局。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是宇宙間最寶貴最奇妙的存在,是天地之元氣孕育的萬物之靈長。

我們生而為人,既可以碌碌無為,也可以讓生命煥發出光彩;既可以甘於平庸,也可以不斷昇華,修煉出聖賢的光輝、臻於善美的境界。

選擇做教師,就是在平凡中選擇了崇高與偉大,選擇了與人性中的光輝與美好同行。

與生命同行、讓生命美好,使每一個生命自由而舒展,這是教育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古代仁人志士的理想與追求,更應該成為中國教育的情懷與信念,上下求索、初心不改、雖遠不怠!

延伸閱讀

即使遇上互聯網,教育的本質也不會變

文/翟小寧

在我看來,在現代社會,一個人的成長他要高高的飛翔有兩隻翅膀:第一科技;第二教育。這兩隻翅膀缺了那一條都不行。

所以我們現在的教育要思考:

未來的人才是什麼樣子的?他們應該掌握什麼樣的現代技術?應該如何利用互聯網來改造他的生活和學習?所以很多國家都把資訊素養作為未來人才的一個核心素養。

01、教育要為人服務

不管是互聯網技術還是我們面對面的這種授課,其實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人。

教育是為人存在的,學校是為人而存在的,從某種程度來說互聯網也是為人、為人的發展、為人類的發展而存在的。

在這兩隻翅膀的互動裡,我想教育最關心的應該是,我們通過科技、通過互聯網傳遞著資訊,我們通過教育所培養的學生應該是什麼樣子?就是說教育的心靈是什麼?科技的靈魂是什麼?

除了為人服務,我覺得還有一個方面就是,互聯網跟教育的結合,很重要的一個宗旨就是,他應該著眼于人的智慧的生長、精神的成長、心靈的昇華。

02、教育要使人變得美好

去年我在英國參觀了一所學校。這所學校的門楣上有兩尊雕塑,一尊是一個人打開一本書,旁邊寫著“智慧”,還有一尊雕塑是一個人拿著十字架,旁邊寫著“神聖”,這是學校的教育價值追求。

神聖者使人脫離動物性,逐漸具有更多的人性,美好的人性,甚至有點神聖感,這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使人變得更好,也是互聯網、是科技作用於教育的重要使命。

03、教育還使人更有智慧

智慧是對人生的、自然的、社會的乃至宇宙根本性的理解。所以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也有掌握現代科技和基於互聯網生存的智慧和發展的智慧,這兩個方面都應該有。

在那所學校裡,校長引領我們參觀的時候,走到一尊雕塑前停下腳步,給我們講那尊雕塑的故事。

這個雕塑是一個瘦瘦的飛行員,這是他們學校的畢業生。這個飛行員在執行飛行任務的時候,為了不傷及無辜的平民執行低空飛行,後來不得不執行到亞洲飛行,那次轟炸非常慘烈,回國以後得了嚴重的抑鬱症。病好後立志于終身從事慈善工作,飛行表演得到的所有款項都捐給了慈善機構,成為英國著名的慈善家。

這個學校培養了很多的達官顯貴,為什麼把這樣一個普通的畢業生的塑像立在了他的校園?

我體會他意在告訴他的學生,人要有點良知,要保持一顆善良的心靈這是最重要的。

其實人的幸福和發展離不開人的善良的本性、健全的人格,人類的和平與發展也離不開我們所培養的學生的善良的本性和健全的人格。

在科技與教育這兩隻翅膀的作用下,我們所培養的人他的心靈是怎樣的?是我們應該認真考慮的,這是永遠不變的話題,也是教育的本質。

我們應該善用互聯網,充分利用教育的這種作用,使我們的學生變得更好、更有智慧、更善良,使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推薦文章

○獨家 | 清華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王曉陽:反思應試教育,高招不能再唱過去的歌謠

○獨家•深度 | 新高考風雲變幻,六省市校長“達”者喜、“窮”者憂

○獨家·高考風雲 | 鐘秉林教授:新高考改革不能應試化解讀(上)

○獨家·高考風雲 | 上海市格致中學張志敏:應對新高考改革,校長沒必要焦慮

| 編輯:校長派

校長智庫教育研究院

| 更多內容請關注:校長派微信公眾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