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輝煌70年之民族團結篇:攜手共建 繪就守望相助壯美詩篇

2014年春節即將到來之際,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內蒙古, 來到呼和浩特市, 看望慰問各族幹部群眾, 向全國各族人民致以誠摯的新春祝福。 一路上,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始終高舉民族團結旗幟, 堅持和發揚各民族心連心、手把手的好傳統, 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 精心做好民族團結工作, 把內蒙古建成祖國北疆安全穩定的屏障。

回顧70年來我們走過的發展之路, 正是在黨中央、自治區的正確領導下, 是首府呼和浩特蒙漢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鬥, 攜手共建, 才繪就出今天的壯美詩篇。

開啟民族團結進步的“總鑰匙”

民族團結是民族發展的基石, 作為新中國最早成立的少數民族自治區首府, 呼和浩特是座有著400多年建城史的北方塞外草原都城, 以蒙古族為自治民族, 漢族占多數, 回、滿、達斡爾、鄂溫克等42個民族共同聚居,

對於民族團結的意義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

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民族團結進步工作, 始終把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擺在全域工作的重要位置。 呼和浩特市曾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城”稱號, 始終保持了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大好局面。

在全市各族人民團結拼搏下, 今日的呼和浩特政通人和、繁榮穩定, 民族團結植根于蒙漢各族人民心間, 民族團結之花綻放青城, 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蒸蒸日上。 蒙漢各族兒女如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攜手共進, 共築中國夢。

人心齊, 泰山移。 民族團結已成為呼和浩特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推動力, 各民族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結出了團結奮鬥、繁榮發展的和諧之花。 而發展是解決民族問題的關鍵, 加快民族經濟發展是開啟民族團結進步的“總鑰匙”, 只有各民族共同發展, 才能凝聚起民族發展的正能量。

呼和浩特市全市常住人口303.01萬人, 戶籍人口235.97萬人。 少數民族人口33.52萬人, 其中, 蒙古族25.78萬人, 回族3.85萬人,

滿族3.04萬人, 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市戶籍人口的14.2%。

全市共有少數民族聚居村125個, 玉泉區小黑河鎮西地村便是其中之一。

西地村位於玉泉區東南方向, 緊鄰昭君博物院, 該村始建於康熙年間, 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全村98戶416人, 少數民族264人, 占全村總人口的63%, 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村。

從2006年開始, 呼市財政局、呼市民委連續多年下撥少數民族發展資金100余萬元, 對該村進行了多方面扶持:為西地村實施了低壓節水灌溉工程和道路基礎設施建設, 興建了育苗溫室, 加裝了廣場周圍的欄杆, 硬化了小街巷, 實施了自來水工程, 並於2010年實現了水泥路進村, 還安裝了路燈, 從根本上解決了村民出行難問題。

如今的西地村從當初小黑河鎮最落後、最貧窮的村子躍升為玉泉區最有活力的新農村建設試點村,

不僅大大提高和改善了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 農民的收入水準也得到大幅度提高, 2014年被自治區推薦為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我市少數民族經濟社會事業的發展, 少數民族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不僅要緊緊依託全市經濟社會事業的發展壯大,而且在制定政策、作出決策、付諸實施中都優先考慮了首府少數民族群眾的利益和實惠。”呼和浩特市民委主任塔沙說,“特別是近年來,全市各級、各部門密切協作,形成合力,先後建成了以蔬菜種植為特色的土左旗兵州亥村,以養殖業為特色的賽罕區前爾什村,以養殖、觀光、農家樂旅遊為特色的回民區東、西烏素圖村和玉泉區西地村等一大批少數民族特色鄉村。這些特色鄉村的建設,不僅提高了當地少數民族群眾的收入和生產生活水準,更成為引領我市農村產業發展的‘領頭羊’。2016年我市還對31個少數民族聚居村實施美麗鄉村工程建設。”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還進一步加大了民族特色旅遊業、民族特色動漫、動畫高科技產業的扶持力度,為首府民族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為各族群眾提供了就業機會。

民族用品市場前景越來越好。呼和浩特市認真落實民族貿易、民族用品國家優惠政策,截至目前,我市實現民族貿易、民族用品企業貸款634億元,貼息5.2億元,僅2015年民族貿易、民族用品企業貸款達到284億元,貼息2.3億元,用於支援民族用品企業的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十二五”期間爭取自治區以及市本級財政民族工作經費5878余萬元,各部門投入城鄉少數民族經濟社會事業發展專項經費逐年增加。集中解決了城鄉一大批少數民族貧困人口脫貧,並且有15個少數民族聚居村完成了整村推進項目建設。這些經費的投入和項目的實施,為少數民族聚居村群眾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築牢各族人民和諧之本

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關群眾福祉和社會和諧穩定。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民族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在發展民族教育事業方面,堅持“優先、重點”的指導思想,以辦好民族學校為重點,全方位、多層次地推動民族教育工作。

“現在的幼稚園有游泳池、大舞臺,還有各種特色教育,蒙古族孩子在這裡可以享受到最好的教育。”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幼稚園的一位蒙古族小朋友的家長包女士高興地說。

目前,全市共有民族中小學、幼稚園38所,分佈在市區的學校20所、旗縣區18所,在校生4.4萬余人,少數民族在校生占學生總數的34%。蒙古語授課學校6所,蒙古語授課學生4688人,加授蒙古語學校23所,蒙古語授課學生8677人,少數民族家庭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

近年來,民族學校通過“校安工程”,新建、改擴建和加固的學校建築面積達24.93萬平方米,投入資金5.23億元。民族學校辦學條件、校容校貌得到了極大改善。2012年開始,我市財政設立每年不少於200萬元的民族教育專項資金,並隨財政收入提高相應增加,各旗縣區每年也安排相應的專項民族教育經費,盡力支持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目前,我市寄宿制民族學校少數民族學生全部享受助學金。這些實實在在的政策措施極大地減輕了寄宿制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

在呼和浩特市,寄宿制民族學校少數民族學生全部享受助學金。從2000年至今,我市各級各部門(包括企業、個人)共獎勵資助應屆高考少數民族學生4000余名,籌措資金上千萬元,從2003年以來,市民委會同市教育局始終堅持獎勵資助應屆少數民族高考生,受獎、受助學生累計達上千名,投入到這項工作的經費達到200余萬元。

據統計資料顯示,去年僅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接受蒙古語授課人數達到2000多人,學前教育、義務教育蒙古語授課學生也大幅度增加。為切實解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就學問題,更好地發揮首府民族教育服務全區、全國的能力,我市正在進一步優化民族教育資源,擴大蒙古語授課學校辦學規模,建設市區內的蒙古語授課“三片兩區”發展規劃格局,正在新建、改擴建7所蒙古語授課和加授蒙古語授課民族中小學、幼稚園。

在大力發展民族教育的同時,我市也大力發展了民族醫藥衛生事業。截至2016年,10年來,我市5個旗縣全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農業人口近百萬人,參合農民80余萬人,參合率達98%以上,少數民族人口參合率達100%。全市少數民族聚居村95%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了衛生點。

在我市少數民族群眾集中的土左旗新建了中蒙醫院,改善了旗衛生監督、疾控中心和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及基礎醫療衛生條件。為此,市委、市政府爭取建設資金1900余萬元支持土左旗發展和建設。為了有效解決我市少數民族群眾尋醫就診,我市投資5億餘元新建現代化呼和浩特市蒙中醫院,其對弘揚蒙醫、為全市各族人民就醫提供了又一項重要保障。

都說家是最溫暖的地方,在玉泉區清泉街、回民區呂祖廟街等城市社區設立的“民族之家”,就是社區居民特別是少數民族群眾開展活動的好去處。

在“家”裡,居民們互相學習民族理論政策、法律法規、民族基本知識和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同時,也為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創業就業、子女就學、法律援助、特困救助等方面提供均等化服務,並開展了群眾喜聞樂見的各種文化活動和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形成了基層民族工作“各個環節有人管、網格輻射無盲點”的工作局面。以“家”為載體,還開展了少數民族就業培訓和職業技能教育,舉辦了少數民族婦女月嫂技能培訓班,積極引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有序融入城市、紮根城市,切實為少數民族群眾解決了許多實際困難和問題。

在賽罕區興康社區還特別設立了少數民族志願者崗,安排蒙漢兼通的蒙古族青年志願者幫助蒙古族居民翻譯、講解辦事流程,不僅方便了少數民族居民到社區辦事,同時也增進了社區同少數民族居民的溝通瞭解。

以文化認同促進民族團結

每一座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呼和浩特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有著濃郁的民族文化氛圍。

“走在市區的大街上,特色鮮明、風格各異的臨街建築多姿多彩,讓外地人一踏上呼和浩特這片土地,不用聽介紹也能夠感受到呼和浩特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的魅力。”內蒙古師範大學教師高永泉深有感觸。

在城市建設中,呼市堅持保護和發展並重的原則,對大召、席力圖召、五塔寺、觀音寺、乃莫齊召、財神廟、將軍衙署、昭君博物院、公主府等文化古跡進行了修繕、復原和擴建,讓文化建築顯山露水,達到了街景交融的效果,城市文脈也得以傳承發展。

通過對蒙元文化、明清文化、召廟文化、旅蒙晉商文化的發掘、利用和保護,將首府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生態文化有機融合。

呼和浩特市先後打造出成吉思汗大街,伊斯蘭建築特色景觀街,蒙滿、蒙元文化景觀街等集“蒙、漢、回、滿、藏”多元文化於一體的特色景觀街,展示了草原都市的獨特魅力。城市整體環境同我市歷史文化的相得益彰,也為我市周邊旗縣農村進城務工的各族農家子弟熱愛家鄉、記住鄉愁提供了情感的依託和身心的愉悅。

與此同時,我市陸續建設了昭君博物院、公主府博物館、匈奴博物館、單于大帳、馬文化博物館、走西口博物館等特色博物館。在大召寺前建起了大召民俗廣場、內蒙古民俗文化村等文化設施,恢復了月明樓、德泰玉等87處歷史上有名的老字型大小商鋪。一年一次舉辦的昭君文化節和民族商品交易會已經成為呼市民族經濟和文化的一個重要品牌。

目前,呼和浩特市已經擁有規模、大小、級別、設施、權屬不同的體育活動場所200餘處,僅我市面向各族群眾建成的大中小型室內外體育活動場所達10餘處,投入資金幾億元。內蒙古少數民族群眾文化體育運動中心更是一處規模大、設施全、特色濃厚的民族文體場所。這些設施的建設,為市民提供了休閒鍛煉的好場所,倍受各族群眾的喜愛和歡迎。

經濟的繁榮必然帶來文化的大發展,近年來,我市少數民族文藝創作空前活躍,湧現出一大批思想性、藝術性俱佳,且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濃烈的藝術精品。

2013年3月呼和浩特市民族演藝集團成立至今,創作和積累了一大批舞臺表演精品劇(節)目。晉劇《嘎達梅林》《滿都海》《巡城記》《一錢太宗》,二人臺《洪湖赤衛隊》《也蘭公主》《花開花落》《萬家燈火》,歌舞劇《塞上昭君》《香溪情》《馬可·波羅傳奇》等經典作品,不僅榮獲“文華獎”“梅花獎”“荷花獎”“五個一工程獎”等國家級最高獎,同時,在國內外演出市場爭得了一席之地。

“金銀財寶不算真富,團結和睦才是幸福”。這是首府各族人民對幸福含義的深刻理解,也是首府各族兒女的深切願望。

在中央、自治區的正確領導和親切關懷下,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各族幹部群眾,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在抓發展、惠民生、促和諧中大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首府300多萬各族兒女正以昂揚奮進的姿態、銳意進取的精神面貌,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共同推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諧發展的新局面,共同打造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共同書寫民族團結進步的新篇章。

來源:《呼和浩特日報》官方微信

少數民族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不僅要緊緊依託全市經濟社會事業的發展壯大,而且在制定政策、作出決策、付諸實施中都優先考慮了首府少數民族群眾的利益和實惠。”呼和浩特市民委主任塔沙說,“特別是近年來,全市各級、各部門密切協作,形成合力,先後建成了以蔬菜種植為特色的土左旗兵州亥村,以養殖業為特色的賽罕區前爾什村,以養殖、觀光、農家樂旅遊為特色的回民區東、西烏素圖村和玉泉區西地村等一大批少數民族特色鄉村。這些特色鄉村的建設,不僅提高了當地少數民族群眾的收入和生產生活水準,更成為引領我市農村產業發展的‘領頭羊’。2016年我市還對31個少數民族聚居村實施美麗鄉村工程建設。”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還進一步加大了民族特色旅遊業、民族特色動漫、動畫高科技產業的扶持力度,為首府民族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為各族群眾提供了就業機會。

民族用品市場前景越來越好。呼和浩特市認真落實民族貿易、民族用品國家優惠政策,截至目前,我市實現民族貿易、民族用品企業貸款634億元,貼息5.2億元,僅2015年民族貿易、民族用品企業貸款達到284億元,貼息2.3億元,用於支援民族用品企業的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十二五”期間爭取自治區以及市本級財政民族工作經費5878余萬元,各部門投入城鄉少數民族經濟社會事業發展專項經費逐年增加。集中解決了城鄉一大批少數民族貧困人口脫貧,並且有15個少數民族聚居村完成了整村推進項目建設。這些經費的投入和項目的實施,為少數民族聚居村群眾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築牢各族人民和諧之本

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關群眾福祉和社會和諧穩定。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民族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在發展民族教育事業方面,堅持“優先、重點”的指導思想,以辦好民族學校為重點,全方位、多層次地推動民族教育工作。

“現在的幼稚園有游泳池、大舞臺,還有各種特色教育,蒙古族孩子在這裡可以享受到最好的教育。”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幼稚園的一位蒙古族小朋友的家長包女士高興地說。

目前,全市共有民族中小學、幼稚園38所,分佈在市區的學校20所、旗縣區18所,在校生4.4萬余人,少數民族在校生占學生總數的34%。蒙古語授課學校6所,蒙古語授課學生4688人,加授蒙古語學校23所,蒙古語授課學生8677人,少數民族家庭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

近年來,民族學校通過“校安工程”,新建、改擴建和加固的學校建築面積達24.93萬平方米,投入資金5.23億元。民族學校辦學條件、校容校貌得到了極大改善。2012年開始,我市財政設立每年不少於200萬元的民族教育專項資金,並隨財政收入提高相應增加,各旗縣區每年也安排相應的專項民族教育經費,盡力支持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目前,我市寄宿制民族學校少數民族學生全部享受助學金。這些實實在在的政策措施極大地減輕了寄宿制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

在呼和浩特市,寄宿制民族學校少數民族學生全部享受助學金。從2000年至今,我市各級各部門(包括企業、個人)共獎勵資助應屆高考少數民族學生4000余名,籌措資金上千萬元,從2003年以來,市民委會同市教育局始終堅持獎勵資助應屆少數民族高考生,受獎、受助學生累計達上千名,投入到這項工作的經費達到200余萬元。

據統計資料顯示,去年僅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接受蒙古語授課人數達到2000多人,學前教育、義務教育蒙古語授課學生也大幅度增加。為切實解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就學問題,更好地發揮首府民族教育服務全區、全國的能力,我市正在進一步優化民族教育資源,擴大蒙古語授課學校辦學規模,建設市區內的蒙古語授課“三片兩區”發展規劃格局,正在新建、改擴建7所蒙古語授課和加授蒙古語授課民族中小學、幼稚園。

在大力發展民族教育的同時,我市也大力發展了民族醫藥衛生事業。截至2016年,10年來,我市5個旗縣全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農業人口近百萬人,參合農民80余萬人,參合率達98%以上,少數民族人口參合率達100%。全市少數民族聚居村95%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了衛生點。

在我市少數民族群眾集中的土左旗新建了中蒙醫院,改善了旗衛生監督、疾控中心和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及基礎醫療衛生條件。為此,市委、市政府爭取建設資金1900余萬元支持土左旗發展和建設。為了有效解決我市少數民族群眾尋醫就診,我市投資5億餘元新建現代化呼和浩特市蒙中醫院,其對弘揚蒙醫、為全市各族人民就醫提供了又一項重要保障。

都說家是最溫暖的地方,在玉泉區清泉街、回民區呂祖廟街等城市社區設立的“民族之家”,就是社區居民特別是少數民族群眾開展活動的好去處。

在“家”裡,居民們互相學習民族理論政策、法律法規、民族基本知識和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同時,也為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創業就業、子女就學、法律援助、特困救助等方面提供均等化服務,並開展了群眾喜聞樂見的各種文化活動和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形成了基層民族工作“各個環節有人管、網格輻射無盲點”的工作局面。以“家”為載體,還開展了少數民族就業培訓和職業技能教育,舉辦了少數民族婦女月嫂技能培訓班,積極引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有序融入城市、紮根城市,切實為少數民族群眾解決了許多實際困難和問題。

在賽罕區興康社區還特別設立了少數民族志願者崗,安排蒙漢兼通的蒙古族青年志願者幫助蒙古族居民翻譯、講解辦事流程,不僅方便了少數民族居民到社區辦事,同時也增進了社區同少數民族居民的溝通瞭解。

以文化認同促進民族團結

每一座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呼和浩特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有著濃郁的民族文化氛圍。

“走在市區的大街上,特色鮮明、風格各異的臨街建築多姿多彩,讓外地人一踏上呼和浩特這片土地,不用聽介紹也能夠感受到呼和浩特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的魅力。”內蒙古師範大學教師高永泉深有感觸。

在城市建設中,呼市堅持保護和發展並重的原則,對大召、席力圖召、五塔寺、觀音寺、乃莫齊召、財神廟、將軍衙署、昭君博物院、公主府等文化古跡進行了修繕、復原和擴建,讓文化建築顯山露水,達到了街景交融的效果,城市文脈也得以傳承發展。

通過對蒙元文化、明清文化、召廟文化、旅蒙晉商文化的發掘、利用和保護,將首府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生態文化有機融合。

呼和浩特市先後打造出成吉思汗大街,伊斯蘭建築特色景觀街,蒙滿、蒙元文化景觀街等集“蒙、漢、回、滿、藏”多元文化於一體的特色景觀街,展示了草原都市的獨特魅力。城市整體環境同我市歷史文化的相得益彰,也為我市周邊旗縣農村進城務工的各族農家子弟熱愛家鄉、記住鄉愁提供了情感的依託和身心的愉悅。

與此同時,我市陸續建設了昭君博物院、公主府博物館、匈奴博物館、單于大帳、馬文化博物館、走西口博物館等特色博物館。在大召寺前建起了大召民俗廣場、內蒙古民俗文化村等文化設施,恢復了月明樓、德泰玉等87處歷史上有名的老字型大小商鋪。一年一次舉辦的昭君文化節和民族商品交易會已經成為呼市民族經濟和文化的一個重要品牌。

目前,呼和浩特市已經擁有規模、大小、級別、設施、權屬不同的體育活動場所200餘處,僅我市面向各族群眾建成的大中小型室內外體育活動場所達10餘處,投入資金幾億元。內蒙古少數民族群眾文化體育運動中心更是一處規模大、設施全、特色濃厚的民族文體場所。這些設施的建設,為市民提供了休閒鍛煉的好場所,倍受各族群眾的喜愛和歡迎。

經濟的繁榮必然帶來文化的大發展,近年來,我市少數民族文藝創作空前活躍,湧現出一大批思想性、藝術性俱佳,且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濃烈的藝術精品。

2013年3月呼和浩特市民族演藝集團成立至今,創作和積累了一大批舞臺表演精品劇(節)目。晉劇《嘎達梅林》《滿都海》《巡城記》《一錢太宗》,二人臺《洪湖赤衛隊》《也蘭公主》《花開花落》《萬家燈火》,歌舞劇《塞上昭君》《香溪情》《馬可·波羅傳奇》等經典作品,不僅榮獲“文華獎”“梅花獎”“荷花獎”“五個一工程獎”等國家級最高獎,同時,在國內外演出市場爭得了一席之地。

“金銀財寶不算真富,團結和睦才是幸福”。這是首府各族人民對幸福含義的深刻理解,也是首府各族兒女的深切願望。

在中央、自治區的正確領導和親切關懷下,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各族幹部群眾,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在抓發展、惠民生、促和諧中大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首府300多萬各族兒女正以昂揚奮進的姿態、銳意進取的精神面貌,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共同推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諧發展的新局面,共同打造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共同書寫民族團結進步的新篇章。

來源:《呼和浩特日報》官方微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