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搞笑>正文

就差一票,四川話沒成為普通話,這事是真的假的?

最近, 在網路上有這樣一種傳言, 就差一票, 四川話沒成為普通話。 這事是真的嗎?

(投票結果)

上圖就是這篇文章, 發表某著名歷史網站上。

文章中說, 1955年10月15~23日, 由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召開中國普通話認定會議, 參加會議的代表來自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以及中央一級的文字改革、教育、科學、作協、外交、郵電、新聞、廣播、 出版、民委、總政、全總、青年團、婦聯等部門位, 共207人。 排名第二的四川話, 差點就成為普通話。

每日漢字編輯搜索資料查明, 還有人為此做了補充, 認為抗日戰爭期間, 四川出動350萬兒郎參加抗日戰爭, 幾乎所有的中國部隊中都有川軍戰士, 所以普及和宣揚了四川話。 這是為四川話成為普通話的基礎。

(普通話)

事實上, 這種說法是不對的。 歷史上, 確實曾經開過類似的會議, 也是由各省投票, 但是並不是在1955年, 而是在民國期間。

“普通話”這個詞早在清末就出現了。 1902年, 學者吳汝綸去日本考察, 日本人曾向他建議中國應該推行國語教育來統一語言。 在談話中就曾提到“普通話”這一名稱。

無論美國、俄羅斯、印度等國, 都是語言方言眾多, 所以要推行各國的標準用語, 以利於人們廣泛交通,

在中國清朝的時候就開始了標準用語的設定。

清朝的時候, 首都是北京, 所以清代貴族學習和推廣北京官話, 在雍正年間在南方方言區推廣基於北京音的官話, 設立“正音書館”。 西元1909年, 清政府設立了“國語編審委員會”, 將當時通用的官話正式命名為國語。

1920年“國語統一籌備會”臨時大會

1918年(民國7年), 民國公佈了第一套國家認可的國音“注音字母”, 以“折中南北牽合古今”為原則, 包括保持入聲特徵, 主要由北京官話和南京官話混合提取創造。

當時, 來自北方直隸省的著名語言學家王照(“官話合聲字母”的發明人)對於會員構成非常不滿, 指出江浙人占25人之多, 其中來自無錫的就有5人。 經過激烈爭論, 最後決定會議實行一省一票制度, 而不是每個會員一票。

當時, 對於一省一票制度爭論也很激烈, 來自江蘇的汪榮寶聲稱, “若每省一表決權, 從此中國古書都廢了。 ”王照反問:“此語做何解釋?”汪不語, 王照接著質問:“是否蘇浙以外更無讀書人?”

北方會員堅決要求每省一票, 威脅說如果通不過就自行解散退出會議。

最後在教育部代部長董鴻煒推動下, 終於通過了一省一票制度。

這個一省一票的制度是解讀會議結果的關鍵。 會議過程中, 對有爭議的字音, 以一省一票原則的多數票決定“國音”。 整體來說, 最後的結果還是以北京官語音為“基礎”, 同時吸收其它方言的語音特點(主要參考南京語音)

該會從清代李光地的《音韻闡微》中選出一批比較常用的漢字, 對每個字都用每省一個表決權、多數票決定的辦法, 在1913年審定了6500多個漢字的讀音, 又對”俚俗通行”的漢字和化學新字、度量衡譯音字等600多個, 同樣審定了讀音。 這樣審定的漢字讀音用當時新制定的注音字母注音, 稱為“國音”。

到了“五四”運動以後, 文學革命和國語運動的髙潮掀起, 北京教育部也竭力提倡國語,白話語體徹底佔領了小學教育的陣地。

(普通話)

1928年,錢玄同提出“請組織《國音字典》增修委員會案”,其中最主要觀點就是要剔除南京口音,而是要擴大以北京醫院為基礎的白話文。7月12日,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成立“國音字典增修委員會”,王璞、趙元任、錢玄同、黎錦熙、汪怡、白鎮瀛等六人為起草委員,逐字審改《國音字典》,正式採用北平地方音編成《國音常用字匯》取代《國音字典》。後來,1913年“讀音統一會”擬定的國音就被修改為京音了。

新中國成立後,人們已經熟悉了民國修改後的標準語言了,於是國民希望繼續以北京話為國家通用語言。

1955年10月,新中國召開“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 ,正是將漢民族共同語的語言定為“普通話”,並同時確定了它的定義,即“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在這次會議上,主要是沿襲民國期間對普通的規範

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為促進漢字改革、推廣普通話、實現漢語規範化而努力》的社論,文中提到:“新中國的共同語,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普通話”。

結合種種材料顯示,圖中提到的四川差一票沒成為普通話的這個觀點是靠不住的。

(每日漢字)

北京教育部也竭力提倡國語,白話語體徹底佔領了小學教育的陣地。

(普通話)

1928年,錢玄同提出“請組織《國音字典》增修委員會案”,其中最主要觀點就是要剔除南京口音,而是要擴大以北京醫院為基礎的白話文。7月12日,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成立“國音字典增修委員會”,王璞、趙元任、錢玄同、黎錦熙、汪怡、白鎮瀛等六人為起草委員,逐字審改《國音字典》,正式採用北平地方音編成《國音常用字匯》取代《國音字典》。後來,1913年“讀音統一會”擬定的國音就被修改為京音了。

新中國成立後,人們已經熟悉了民國修改後的標準語言了,於是國民希望繼續以北京話為國家通用語言。

1955年10月,新中國召開“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 ,正是將漢民族共同語的語言定為“普通話”,並同時確定了它的定義,即“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在這次會議上,主要是沿襲民國期間對普通的規範

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為促進漢字改革、推廣普通話、實現漢語規範化而努力》的社論,文中提到:“新中國的共同語,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普通話”。

結合種種材料顯示,圖中提到的四川差一票沒成為普通話的這個觀點是靠不住的。

(每日漢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