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通訊:“留學中國”計畫助更多德國年輕人瞭解中國

新華社柏林3月24日電 通訊:“留學中國”計畫助更多德國年輕人瞭解中國

新華社記者張毅榮 張遠

“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 ”當23歲的德國學生達維德·米薩爾說出這句孔子的名言時, 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宴會廳內的90多位聽眾不禁發出輕聲讚歎, 露出會心微笑。

24日晚, 米薩爾作為“留學中國”計畫獎學金獲得者代表發言, 向在場的獎學金專案負責人、獲獎學金的德國留學生以及在德中國留學生, 暢談自己對中國的認識和未來赴華深造計畫。

中國2010年啟動“留學中國”計畫, 與國外機構合作設立獎學金, 資助各國優秀學生、教師和學者到中國大學學習研究。

今年9月, 米薩爾將在中國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簡稱中國留學基金委)和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的聯合資助下, 前往清華大學開始攻讀新聞學碩士學位。

這不是他第一次前往中國。 目前就讀于柏林自由大學漢學專業的米薩爾曾去過南京和北京, 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 對中國很有感情, “地廣人稀的西部, 高樓林立的上海, 中國存在的這種反差讓我著迷”。

但這次赴華, 他的目標更加明確, “我想通過在北京學習新聞, 更好地瞭解中國, 為將來報導中國打下基礎”。

21歲的慕尼克大學醫學院學生塔雷克·本·坦福斯也是“留學中國”計畫的一名受益者, 他得到中國留學基金委和德國人民基金會的聯合資助,

將在9月前往復旦大學交換一年。 他說:“我們中有人想瞭解中醫怎樣治病, 有人想觀察中國的法律體系, 也有人想去探索川菜的奧秘。 ”

德國人民基金會中國專案每年只選拔10名非漢學專業的德國學生, 並為他們安排臨行前漢語培訓。 相比之下, 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資助和派出規模要大得多。 據中心亞太部主任漢內洛蕾·博斯曼介紹, 包括與中國留學基金委的合作在內, 中心2014年共資助1565名德國學生學者赴華交流。

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公使張軍輝介紹, 去年有4萬名中國學生學者在德學習研修, 超過7500名德國學生在華學習, 兩國超過1100所高校建立了校際夥伴關係, 教育合作持續繁榮。

博斯曼認為,

與在德的中國學生學者數量相比, 在華德國留學生還有上升空間。 特別是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 對德國來說至關重要。 博斯曼希望德國留學生回國後介紹自己的經驗, 幫助更多德國學生學者找到前往中國的路。

坦福斯顯然已經做好這樣的準備, “等我們回到德國, 到時一定會有深厚的友誼、豐富的經歷和新學的知識可供講述”。

據瞭解, “留學中國”計畫覆蓋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 每年為4.9萬余名赴華學習的學生提供資助。 德國是重要合作夥伴國, 中德雙方每年選拔資助400余名德國學生赴華學習。

“獲得獎學金是第一步, 中德相互瞭解還有很多步需要我們去走。 ”米薩爾用老子的話結束了他的發言:“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