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一考古發現令人難以置信,原始人家的糧倉裡竟藏一百多噸稻穀

先秦人喜歡吃什麼飯?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前面說了, 中國人種植進口水稻, 吃進口大米

米與麥一樣, 都是古今中國人的主食。

中國人吃米飯的歷史相當悠遠。 1973年在浙江余姚境內河姆渡遺址上, 曾考古發現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人家的糧庫裡儲藏量逾120噸的稻穀。 經碳14測定, 這批稻穀距今有7000年, 秈稻、粳稻都有, 且屬人工栽培。

河姆渡遺址出土稻穀

據公開的考古報告, 出土時這些稻穀與剛入庫的新稻一樣, 顏色鮮黃, 外形完好, 甚至可以看到穎殼上的隆脈和稃毛, 有的稻穀還與枝葉共存。 其數量之多, 保存之好,

為同期遺址所罕見。 另外, 在遺址上的灰燼堆積層中, 還發現了炭化的穀粒。 更有趣的是, 在不少陶釜內底部, 還留有燒焦的“鍋巴”。

隨後在與河姆渡相同地域的浙江嘉興市馬家浜遺址、浙江杭州市蕭山跨湖橋文化遺址上都發現了稻穀, 有的年代比河姆渡還早。 這些考古發現說明, 那時的中國人, 或者說那時的中國南方人早已吃上大米了, 並且是生活中的主食。

(河姆渡人煮飯用的陶釜)

其實, 當時吃米飯的中國人已不限於東南沿海的中國人, 在以小麥為主的中原地區也吃上大米。

在河南安陽殷墟上便曾發現商代晚期稻穀遺存。 史書的記載也證實, 上古時中國北方人也吃米飯。 《史記·夏本紀》有“令益與眾庶稻, 可種卑濕”的記載,

大禹讓舜帝的女婿益發給老百姓稻種, 在低濕的田地種植, 可見, 當時地處中原的黃河中下游已種植水稻。

那麼, 早期中國人米的吃法和現在一樣嗎?差不多。 普通人多吃米粥, 最上檔次的米飯應該是“蒸飯”。

蒸飯一直傳到今天。 但古人早期的蒸飯做法, 與今稍有不同:先把米下鍋中煮一下, 等到半熟時再撈出來放進蒸鍋(甑)中的簞子上, 蒸熟。 這種蒸飯在先秦時很流行, 《詩經·大雅》中的《泂酌》一詩, 開頭就描寫了時人做蒸飯的情形:“泂酌彼行潦, 挹彼注茲, 可以餴饎。 ”意思是, 遠遠的取那活水, 那兒舀, 這兒倒, 蒸米飯真是好。

(古人蒸飯用的鍋——陶甑)

詩中的“餴”, 就是蒸飯的方法。 這樣的米蒸成飯後, 米粒脹大高起, 飯粒之間不粘,

一粒是一粒, 如果在現代, 用來做飯團更合適。

到了秦漢時期, 人們吃得最多的米飯不再是蒸飯, 而是一種“乾飯”。 這種乾飯與現代一些地方將區別於粥的米飯說成的乾飯, 完全不一樣, 是真正的乾飯——曬乾沒水份的飯。

秦漢時的乾飯又稱為“糒”。 《說文解字》稱, “糒, 幹也。 ”《釋名·釋飲食》說得更具體, “乾飯, 飯而曝幹之也。 ”乾飯的製作方法是:將做熟的米飯曬成乾飯。 當然, 這種乾飯並不一定要用大米來做, 小麥也可以。

乾飯做好後一般放在陶罐一類盛器中, 隨食隨取。 吃時把乾飯投放進湯水中, 這叫“飧”;如果是米與大豆一起製作出來的乾飯, 稱為“糗”。 因為糗與糒兩種食物形態差不多, 往往並稱為“糗糒”。

(現代蓋澆飯)

飧食, 實際就是水泡飯,

《說文解字》“食部”將之稱為“水澆飯”, 這與現代喜歡吃的“蓋澆飯”不是一回事情, 但在語境上有相通之妙。

乾飯易於長期保存, 攜帶和吃起來都很方便性, 實是中國早期的一種“方便飯”。 所以, 乾飯在漢代人的日常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尤其是出行, 人們往往將乾飯隨身攜帶, 部隊行軍打仗, 士兵也都帶著乾飯。

(古代稻穀加工圖)

在居延發現的漢簡中, 有許多“糒”的記載。 如有一版簡上寫著:“凡乾飯廿一石八鬥。 ”還有一版簡上所記的米糒, 竟然有231石之多。 由此可見, 乾飯在秦漢人生活中消費量之大。

需要注意的是, 乾飯並不是一種上檔次的美食, 而是一種大眾化的食物, 有身份的人似乎不吃。 漢末權貴隗囂便為吃糗糒而羞愧, 《後漢書·隗囂傳》記載,

“囂病且餓, 出城餐糗糒, 恚憤而死。 ”

(古人田間就食圖, 現代影視再現)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