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溫室效應帶來的危害不僅僅是你知道的那些!

隨著人類的發展, 現代社會已經是急速前進了。 各種交通工具廣泛的被人們使用, 這給我們帶來了太多太多的便利。 但是事物總是有兩面性, 現在我們人類可以說是面臨著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那就是全球溫室效應!

據英國《每日郵報》8月2日報導, 由於全球變暖引起的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將大幅度降低大米、小麥等主要農作物的蛋白質含量。 專家預測, 這一現象將會導致到2050年, 全球1.5億人罹患發育障礙症及早亡的風險。

這項由哈佛大學主導的研究第一次對全球變暖對作物蛋白質的影響做出了量化分析, 這項研究基於現實試驗的資料, 讓農作物在高濃度的二氧化碳環境中生長。 研究人員表示, 他們尚未調查出二氧化碳究竟是怎樣使作物中的蛋白質和其他營養成分衰竭的。

報導稱, 聯合國的全球飲食資訊曾用來計算蛋白質攝入量臨界點對人們產生的影響。

沒有蛋白質, 生長就會遲緩, 各種疾病甚至早亡的概率都會上升。 二氧化碳是石化燃料燃燒過程中的副產品, 會讓地球表面的熱量難以釋放。 如果不採取有效行動, 隨著碳排量幾十年後的上漲, 海平面會上升, 天氣變得更炎熱, 極端天氣將更加頻繁。

最公認的假設是:二氧化碳可能會增加作物中澱粉, 從而降低蛋白質及其他營養素的含量。 但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高級研究科學家薩繆爾.邁爾斯表示, 實驗並不能支撐這樣的理論。 他向法新社透露, “簡單說, 我們已經做了廣泛的研究, 但依然不知道其中原因到底是什麼”。

蛋白質並不是唯一受影響的營養素, 其他研究表明, 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會降低作物中如鐵、鋅等礦物質, 這無疑使全球營養缺乏問題雪上加霜。 據研究人員計算, 到2050年, 高濃度的二氧化碳會使大麥中14.6的蛋白質受損, 大米為7.6%, 小麥為7.8%, 土豆為6.4%。 報導稱, “如果二氧化碳水準繼續上升, 由於大米、小麥等作物的營養價值降低,

到2050年, 將有18個國家的人口飲食中的蛋白質下降至少5%”。 全球共有76%的人口依賴各種作物攝取每日的主要蛋白質, 尤其是貧窮地區的人們。 受影響最嚴重的是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 這裡有幾百萬人的飲食中已經缺乏蛋白質, 還有以大米和小麥為主要作物的南非亦是如此。 印度會從每日飲食中失去5.3%的蛋白質, 預計5300萬人將面臨新一輪蛋白質缺乏的風險。

研究人員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法, 如降低碳排量, 飲食方式多元化, 增加主要作物中的營養成分, 培育對二氧化碳敏感度較低的新作物等。

小編認為除了培育對二氧化碳敏感度較低的新農作物之外, 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人類想辦法如何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創造一些新能源交通工具、儘量騎自行車,

這些都是有利於地球環境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