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邯鄲:“折翼天使”撿來100多個“小精靈”

■歷經九年建成的學校。

■愛心媽媽和她的孩子們。

邯鄲永年的楊小梅患有小兒麻痹症, 20多年來收養了100多個殘障棄嬰

邯鄲有一家孤兒院, 楊小梅是這裡每個孩子的媽媽。 患有小兒麻痹症的楊小梅頗具傳奇色彩, 從20多年前撿到第一個棄嬰開始, 撫養棄嬰幾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至今已有100多個因殘障被親人遺棄的孩子重新擁有了一個家。 近日, 邯鄲市眾多愛心人士來到這家孤兒院, 看望了“愛心媽媽” 楊小梅和她的孩子們。

楊小梅今年54歲, 家住邯鄲市永年區界河店鄉北西崗村, 患有先天性小兒麻痹症,

從原邯鄲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畢業後, 在當地醫院先後當婦科和兒科醫生。

據楊小梅回憶, 1993年10月份的一個傍晚, 她下班回家途中, 意外看到路邊放著一個奄奄一息的女嬰, 很多圍觀者不知所措。 作為一個母親和醫生, 她的第一反應就是立即抱回去進行救治, 決不能讓幼小的生命過早凋零, 也沒有考慮孩子是否有殘疾, 將來如何撫養等。

經過精心護理, 女嬰一個多月後漸漸恢復了健康, 只是身體過度虛弱, 體重僅有1.2公斤。 此時, 楊小梅也有一雙兒女, 但她一直把這個撿來的殘疾女嬰視如己出。

隨後一段時間裡, 她又意外“撿到”10多個無依無靠的殘障幼兒, 其中最大的五六歲, 最小的不到兩個月。 這些孩子有的聾啞, 有的智障,

有的腦癱、四肢殘疾等, 多數是深夜被人偷偷送到她家門口的。

“可能是外面人知道我是醫生, 懂得如何治療兒童疾病, 再加上連續收養了多個棄嬰, 於是把我這裡當作了愛心救護站……”楊小梅自我解嘲說, 或許是同病相憐的原因, 她始終認為殘障嬰兒更需要關愛與呵護, 所以對每一個棄嬰都是來者不拒, 有時連續數天, 每天早晨打開家門都會“出現”一個孩子。

多方籌資讓殘障孩子走進課堂

2008年7月份, 楊小梅撿到的棄嬰孩子越來越多, 她的身體也出現了問題。 本來雙腿就有殘疾, 不幸又患上糖尿病、股骨頭壞死等病症, 為了集中時間和精力照顧那些沒有自理能力的殘障孩子, 46歲的她辦理了病退手續。

楊小梅回到家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建一所學校,

讓幾十個殘障孩子也能像正常孩子一樣學習文化知識。 在家人和親朋好友以及殘聯部門的大力幫助下, 她經過多方籌資在村邊建起了幾十間房子, 取名為“聖聰語訓培訓中心”。

在這所特殊的學校裡, 最棘手的問題是如何解決孩子們的吃飯、穿衣和看病。 楊小梅先是利用自身特長開了一家個體診所, 一是給孩子們提供衛生服務, 二是看病賺錢養家糊口。 然後她又四處遊說諸多鄉鄰, 免費租來15畝耕地, 實現了自己動手, 豐衣足食。

2010年、2016年, 楊小梅又先後在原有建築基礎上, 分別加蓋了一層樓房。 目前, 學校不僅擁有了寬敞的教室、宿舍, 還有食堂、治療室等, 根據孩子的殘障類型和程度, 分別開設智障班、腦癱班、自閉症班、聾啞語訓班等。

更讓楊小梅深感欣慰的是, 家人的態度也發生很大的變化, 為了支援她的愛心事業, 丈夫辭去了大車司機的工作, 連同兩個女兒和兒媳婦也參與其中, 一家人“擼起袖子”共同照顧孩子們的衣食起居。

忙忙碌碌中也曾想過要放棄

採訪中, 記者無意中看到了楊小梅的作息時間表:淩晨5點起床, 一邊做飯一邊給孩子們洗衣服(每天至少60多件);6時30分, 招呼孩子們, 幫他們更換衣物、洗漱;7時, 照顧孩子們吃飯;8時, 開始上課;8時至10時, 打掃院子, 辦理學校各類事務等;10時至12時準備午飯;14時至18時上課, 準備晚飯;夜間除了批改作業外, 還要幫助年幼的孩子洗澡;23時左右, 休息。

天天如此, 忙忙碌碌的楊小梅也有心情煩悶的時候,

甚至想過放棄, 可聽到孩子們一個個親切地喊著“媽媽辛苦了”, 她的心裡又充滿了幸福和希望。

楊小梅自豪地說, 有一次她累倒了, 四五十個孩子圍在病床前, 他們沒有太多的安慰話, 一雙雙會說話的眼睛緊盯著輸液瓶子, 唯恐“媽媽”被針紮疼。 當藥液即將流盡時, 孩子們出聲一滴一滴數著, 此情此景讓她感動萬分, 終生難忘。

已有60多個孩子融入社會

8歲男孩小凱患有先天性白內障和聾啞, 他5歲那年被親人遺棄街頭。 楊小梅收養小凱後, 孩子成功進行了電子人工耳窩移植手術, 經過兩年多的語音培訓, 不僅可以和小夥伴進行交流, 而且學會了識字、算數、唱歌。

20多年來, 楊小梅累計收養了100多個殘障棄嬰, 其中最多一次從某愛心組織那裡接收了10多個孩子。這些可憐的孤兒多是因為身體殘疾被無情拋棄,還有個別棄嬰是父母意外雙亡或家人沒有能力撫養。

截至目前,先後有60多個孩子“學業”有成從楊小梅這裡走向社會,他們當中有的在福利廠成為了技術工人,還有的從事特技表演、運動員等職業。

當地不少愛心人士感慨地說,不少孩子失去了親人的疼愛,卻又幸運地找到了一位好媽媽,擁有了一個溫暖的大家庭。楊小梅所做的事情像太陽一樣充滿光輝,她的感人事蹟溫暖了很多的人。

每一分每一秒都給了孩子們

“我今年50多歲了,還患有不少疾病,留給我的時間可以說不多了,所以必須分秒必爭,多給孩子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楊小梅最擔心的是股骨頭壞死導致癱瘓,一旦自己不能動了,那些殘障孩子們又該怎麼辦?

按照楊小梅的規劃,“聖聰語訓培訓中心”將來要建造一個運動場,讓孩子們進行籃球、足球等更多的體育鍛煉,以進一步提高身體素質。同時擴大餐廳的面積,因為孩子越來越多,原有的小食堂早已不堪重負。

另外,楊小梅希望教育部門能將這些被遺棄的殘障兒童納入正常教育體系,除了供應國家正規的課本書籍外,還應辦理相應學籍,以便於一些智力健全的孩子系統接受教育,更好地融入社會。文/圖 記者 王彬

其中最多一次從某愛心組織那裡接收了10多個孩子。這些可憐的孤兒多是因為身體殘疾被無情拋棄,還有個別棄嬰是父母意外雙亡或家人沒有能力撫養。

截至目前,先後有60多個孩子“學業”有成從楊小梅這裡走向社會,他們當中有的在福利廠成為了技術工人,還有的從事特技表演、運動員等職業。

當地不少愛心人士感慨地說,不少孩子失去了親人的疼愛,卻又幸運地找到了一位好媽媽,擁有了一個溫暖的大家庭。楊小梅所做的事情像太陽一樣充滿光輝,她的感人事蹟溫暖了很多的人。

每一分每一秒都給了孩子們

“我今年50多歲了,還患有不少疾病,留給我的時間可以說不多了,所以必須分秒必爭,多給孩子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楊小梅最擔心的是股骨頭壞死導致癱瘓,一旦自己不能動了,那些殘障孩子們又該怎麼辦?

按照楊小梅的規劃,“聖聰語訓培訓中心”將來要建造一個運動場,讓孩子們進行籃球、足球等更多的體育鍛煉,以進一步提高身體素質。同時擴大餐廳的面積,因為孩子越來越多,原有的小食堂早已不堪重負。

另外,楊小梅希望教育部門能將這些被遺棄的殘障兒童納入正常教育體系,除了供應國家正規的課本書籍外,還應辦理相應學籍,以便於一些智力健全的孩子系統接受教育,更好地融入社會。文/圖 記者 王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