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為了慶祝這件大事,習近平總書記題詞了!

今年是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

7日上午,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中央代表團團長俞正聲率中央代表團出席向內蒙古自治區贈送紀念品儀式。 中央代表團向內蒙古贈送了習近平總書記題詞賀匾、題詞座屏等紀念品。

↑8月7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中央代表團團長俞正聲率中央代表團出席向內蒙古自治區贈送紀念品儀式。 這是俞正聲和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李紀恒一同為習近平總書記題詞賀匾揭幕。

賀匾端莊大氣, 習近平總書記“建設亮麗內蒙古 共圓偉大中國夢”的題詞以及蒙語譯文, 位於賀匾正中。 邊框立體浮雕70朵祥雲, 代表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的光輝歷程, 中央部分以中國紅為底色, 暗描亞光金色盤長紋象徵著吉祥、幸福和永恆。

在贈送紀念品儀式上, 俞正聲和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李紀恒,

一同為習近平總書記題詞賀匾揭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央代表團副團長劉延東在致辭中指出,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對民族工作十分關心、對民族地區十分關切、對內蒙古各族人民十分關懷, 為慶祝自治區成立70周年欣然題詞。 習近平總書記的題詞深刻昭示了內蒙古前景廣闊、使命光榮, 時刻激勵著內蒙古和全國各族人民精誠團結、矢志奮鬥, 承載著黨中央對內蒙古繼往開來、再譜新篇的殷切期望。

劉延東說, 中央贈送賀匾, 就是希望內蒙古以自治區成立70周年為新的起點, 不忘初心、守望相助、團結奮鬥、一往無前, 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 共同為祖國擔當, 早日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中央代表團贈送的紀念品充分考慮到內蒙古各族群眾的實際需要, 既有民族特色又符合當地習俗, 既有紀念意義又務實簡樸。 紀念品共計9大項, 包括賀匾、座屏、《草原歌盛世》皮雕、晶雕彩繪擺盤、奶茶具、多媒體教學一體機、鼓號隊樂器、繪本圖書和科學實驗玩具、大型洗衣機等。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央代表團副團長張平宣讀贈送紀念品清單, 中央代表團副團長孫春蘭、王正偉、張陽等出席儀式。

草原兒女有話想對總書記說

格桑豔, 菜花黃, 千里草原, 萬頃林海。

七月流火, 盛夏如春, 遍地油菜花開, 浮光耀金, 風起雲湧。

這裡是藍天白雲的故鄉, 萬馬奔騰的邊疆;這裡是八面來風、牧歌嘹亮的內蒙古大草原。

今年是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 70年來, 各族人民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攜手並進, 不斷譜寫內蒙古民族團結進步新篇章。 在他們眼中, 草原上的日子是啥樣的?未來會是怎樣的圖景?

一家人、一連兵、一支唱不完的歌……他們的故事樸實又平凡, 卻折射出內蒙古的時代發展變遷。

“當年就搬進了新樓房”

78歲的郭永財老人坐在寬敞明亮的一室一廳中, 臉上掛滿了笑。

在他的身後, 一張記錄總書記與郭永財一家促膝交談的大幅照片被裝裱在金色相框中掛在牆面。

↑郭永財夫婦。

“原先是土房, 啥活都要自己幹, 抱柴、燒火、壓水、掏煤灰……!”談及住進樓房的感受, 郭永財說, “現在串門、遛彎就是活兒。 ”

“請記者朋友給習主席捎句話, 告訴他自他看望我們後, 我們老倆口當年7月就搬進了新房, 48平米呢, 一分錢不用出。 老郭一個月3000多元退休工資, 我也有1000多元補助。 社區有醫院, 我倆都有醫保。 我們謝謝他的大恩大德!”郭永財和妻子馮秀華談起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1月到棚戶區看望他們時, 仍激動不已。

↑郭永財夫婦。

在內蒙古,阿爾山林區工人的棚戶區改造只是一個縮影。資料顯示,2008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共實施各類棚戶區改造157.6萬套,約438萬人受益。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憧憬正慢慢變成現實。

“紮根北疆,傲立風霜”

“大雁、大雁飛過三角山,帶去對邊防哨所的祝願,大雁、大雁飛過哈拉哈河,帶去對邊防親人的期盼……”

哈拉哈河是中國與蒙古國的一條界河,蒙語意思即為“屏障”。阿爾山三角山邊防連和哨所即位於河流附近。這裡冬季漫長,凍結期長達7個月,無霜期僅90天左右,最低氣溫能到零下50多度。

↑三角山哨所一角。

像軍中有名的小白楊一樣,三角山哨所前有一棵“相思樹”,這是一棵像“北疆衛士”一樣矗立在哨所旁的樟子松。

33年前,老連長李相恩帶隊巡邏途中突遇山洪,在洪峰撲向他們那一刻,李相恩沒有絲毫猶豫,一把將身邊的戰友推開,自己則被捲進洪流壯烈犧牲,至今屍骨未回。妻子郭鳳榮第二年在哨所前種下了這棵樟子松寄託哀思,此後每一年,郭鳳榮都會來照料這棵樹,直到2010年去世。

如今,哨所前的哈拉哈河還在日夜流淌,“相思樹”也在一天天生長,邊防官兵換了一茬又一茬,但“相思樹”的故事卻從不曾被遺忘,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邊防官兵衛國戍邊,無怨無悔。

戰士們把對戰友的思念轉化為忠誠戍邊的強大動力,每次巡邏戰友們都是爭先恐後,再苦再累也都能咬牙堅持。

↑戍邊官兵冬季在邊防線上巡邏執勤。

現在的連隊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先後建起了保溫大棚、菜窖、家屬房,安裝了淨化水設備、天然氣鍋爐……哨所內還設置了學習室,裡面擺放著書本、吉他、葫蘆絲,還有戰士們一起做的樹皮畫,業餘生活也豐富起來。戰士們守衛邊防、建功邊防的勁兒更足了。

↑三角山哨所一角。

駐紮數載如一日,吾身立處即吾鄉。

“我們一定忠誠為國戍邊,像這顆‘相思樹’一樣,紮根北疆,傲立風霜!”26歲的哨長侯躍敏響亮地說,目光中充滿堅定。

“不漏掉一個蒙古包,不落下一個農牧民”

“穿過大風雪,走過大草原,我們的勒勒車來到你面前,從此你會明白我的歌,為什麼永遠唱不完……”天空做幕布,草原是舞臺。60年前,第一支烏蘭牧騎誕生在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

1輛膠輪馬車,3匹馬,3盞煤氣燈,5件樂器,4套服裝,這幾乎是第一支烏蘭牧騎的全部家當。

“隊員多來自草原農牧民,隊伍短小精悍,個個身兼數職、一專多能,每個人都有幾把刷子,能拉能彈,能唱能跳。”今年58歲的烏蘭牧騎藝術團團長那順介紹說。因樂器簡單輕便,全隊只一輛馬車便能拉走,因而被譽為“一輛馬車上的文化工作隊”。他們深入農村牧區,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宣傳黨的方針政策。

“當時的演員不光會演出,還會種地、擠奶、做飯洗衣、為農牧民修理家用電器、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等,我們的演員住在農牧民家中,晚上演出,白天幫他們幹活,交流文化。”那順沉浸在對往事的回憶裡。

“無論是定居點還是放牧點,只要有一個牧民,我們就去演出。烏蘭牧騎有一句口號:不漏掉一個蒙古包,不落下一個農牧民。”那順說。

↑6月29日晚,由錫林郭勒盟民族歌舞團打造的民族歌舞劇《我的烏蘭牧騎》在錫林郭勒歌舞劇院進行22場演出,一幕幕烏蘭牧騎人演出、勞作的動人場景,帶領觀眾穿越時空,重回老一代烏蘭牧騎艱辛卻美好的舊時光。

半個多世紀以來,烏蘭牧騎足跡遍佈內蒙古118萬平方公里農村牧區,50多年累計行程110多萬公里,為農牧民和各族群眾演出服務30多萬場,各民族觀眾達2.12億人次,創造了內蒙古文化發展史上的奇跡。

從趕著馬車、騎著駱駝,到坐著拖拉機、東風大卡車,再到乘坐汽車大巴、流動舞臺車,烏蘭牧騎的演出條件不斷提檔升級。不斷改善的道路狀況,也讓90後、00後的隊員們可以當天趕回縣城。那順說,“裝備有了很大改善,演出環境變了,但是烏蘭牧騎為基層農牧民服務的演出宗旨沒有變,精神沒有變。”

↑錫林郭勒烏蘭牧騎團長孟玉珍接受記者採訪。

“咱們現在條件這麼好,資訊特別發達,方方面面都是黨的政策好,給我們帶來了文藝的春天,尤其是習總書記的講話精神,更讓我們真正感覺到作為在基層的一種光榮和自豪,我們將不辱我們的使命,更好地為人民服務。”錫林郭勒烏蘭牧騎團長孟玉珍感慨道。

70年來,烏蘭牧騎不僅是黨的政策的“宣傳員”,是內蒙古文化建設的一面旗幟,也成為促進各民族團結的堅強陣地。

“看護好這片林子是我現在最主要的職責”

李俊義再也不用砍樹了。

“我每天在山上要走20多公里。看護好這片林子是我現在最主要的職責。”這位砍了大半輩子樹的烏爾其漢林業局工人,如今成為大興安嶺的護林員。而像他一樣先前從事木材生產的林業工人共有16000多名,其中13046人現在充實到了森林防火、森林管護、森林經營等隊伍。

↑經過多年努力,內蒙古自治區通過實施“三北”防護林建設、天然林保護、草原濕地恢復等一系列生態環境保護工程,橫跨我國“三北”的生態屏障已初步建成。圖為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初具規模的生態林場(資料圖片)。

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主體功能區面積10.67萬平方公里,森林面積8.27萬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77.44%,活立木蓄積9.5億立方米,總面積、森林面積、活立木蓄積面積均居全國四大重點國有林區之首。2015年4月1日,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結束了長達63年的天然林商業性採伐歷史,開始由木材生產為主向生態修復和建設為主轉變。

“我們養的森林豬在山林裡吃松籽、喝泉水,住著統一規格的大豬舍,價錢賣得高,再加上一年培植木耳20萬袋,員工的收入比以前要多出一大截。” 牙克石市烏爾其漢貯木場的工人放下斧頭搞起了木耳培植和野豬飼養,貯木場主任劉鑫告訴記者。

榛子、藍莓、藥材、四季旅遊……“把廣袤林海雪原變成獨特旅遊資源,努力讓林海雪原、冰天雪地變成金山銀山”的發展思路,指引著工人們將林下資源變成林下財富,砍樹人變成綠水青山的守護者、冰天雪地的導遊、綠色食品的推介員。

如今,轉型發展中的林區經濟蒸蒸日上,森林生態得到迅速恢復,森林面積、活立木蓄積量實現了“雙增長”,提高到3.73億畝、14.84億立方米,成為一個擁有巨大潛力的“綠色寶庫”。

“現在草場上有270多種植物,上百種野生動物”

錫林郭勒草原上,許多人是廷·巴特爾的“粉絲”,因為這位紮根草原數十年的知青,總能以先進的理念、大膽的創新,影響和帶動著身邊的人們,不斷追尋著發展和保護之間的平衡。

廷·巴特爾家住阿巴嘎旗的薩如拉圖亞嘎查(意即“行政村”),他曾將一片鹽鹼地改良為優質牧場,現在又響應自治區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號召調整種養結構。“我家有草場5926畝,按草畜平衡要求可以養牛103頭,我只養了55頭,今年再減5頭,給野生動物讓路。”廷·巴特爾說。

↑牧民廷·巴特爾(資料圖片)

他打開電腦,向記者展示在自家牧場拍攝的視頻《沙地中的花》《小狐狸出窩了》《起飛的天鵝》……“現在草場上有270多種植物,上百種野生動物。”他言語中透著自豪。

呼倫貝爾、錫林郭勒、科爾沁、烏蘭察布、鄂爾多斯和烏拉特六大著名草原,讓內蒙古大草原的自然區域占到了中國草場面積的35%以上,是全國最為重要的陸地生態系統之一。

目前,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已經啟動,內蒙古全區有10.2億畝可利用草原納入補獎機制範圍,其中禁牧休牧4.05億畝、草畜平衡6.15億畝,每年獲得國家草原補獎資金逾45億元。

在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的引導和保障下,草原畜牧業生產經營將由原來的粗放型,逐步向建設型、生態型的現代化草地畜牧業轉型。監測資料顯示,內蒙古草原植被平均蓋度達44%,優良牧草占比提高到81.1%,野雞、狐狸、狼、草原鷹等野生動物種群明顯增多,接近上世紀80年代中期水準。

“ 我給自己起名叫‘國家的孩子,草原的兒子’”

“草原啊草原,我可愛的家鄉。馬背啊馬背,我生命的搖籃……”查幹朝魯關掉音響,“我不知道我姓什麼,不知道我哪天的生日。”瘦小的他至今漢語也不怎麼流利,“我只知道我來自上海,是達爾罕草原給了我這個蒙古名字,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記者們採訪查幹朝魯。

上個世紀60年代,上海、安徽等地保育院裡有將近3000名嚴重營養不良的孤兒。在北京的一次會議上,康克清遇到了當時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烏蘭夫,請他伸手救救上海和華東幾個城市的孩子,支援些奶粉。烏蘭夫是痛快人,連聲答應:“可以!”可轉念一想,送奶粉能解決孩子多長時間的問題?“這樣吧!最好把困難的孩子送到內蒙古來。”烏蘭夫說,“牧民們都喜歡孩子,不管誰家的孩子都喜歡。把孤兒轉送給牧民收養,豈不兩全其美!”

就這樣,列車載著3000名孤兒穿過江南水鄉,落腳在草原大地。1964年,一名一歲大的男孩分在了包頭市達茂旗牧民李青林家,起名“查幹朝魯”。還有一名小一點的女孩分在了李青林的弟弟朝克圖家,起名“薩仁其其格”。

在“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家鄉,“上海孤兒小兄妹”開始了新的生活。漸漸知道了身世的查幹朝魯和薩仁其其格雖然和星散在內蒙古各地的上海孤兒聯繫,卻一直沒有尋親,他們向身邊的榜樣龍梅、玉榮看齊,用稚嫩的肩膀迎接生活的重擔。

曾擔任都榮敖包蘇木黨委書記的拉西老人退休在包頭,一直和他們走親戚一樣往來。“孩子們都懂得感恩。為了回報草原,薩仁其其格努力實現草畜平衡,並調整結構,壓減養羊數量增加養馬數量,用減少頭蹄辦法保護生態。查幹朝魯通過自學、複學考上大學,又回到蘇木工作為牧民服務。”

↑記者們採訪查幹朝魯。

由於踏實肯幹,查幹朝魯先後擔任了都榮敖包蘇木副蘇木達(副鄉長)、滿都拉蘇木副蘇木達、查幹淖爾蘇木蘇木達,後來又擔任查幹淖爾蘇木黨委書記、達茂旗政法委副書記和達茂旗司法局黨支部書記。近年來,一些新能源企業來這裡安裝風力發電機,在使用牧民的草場時由於補償等問題引發一些矛盾。查幹朝魯專門組建了“和諧礦區辦公室”,拉平補齊了使用草場的收費標準,獲得了牧民的交口稱讚。

查幹朝魯心疼妹妹薩仁其其格,除了生活上接濟她一些,還經常抽空回去幫她幹些牧業上的活計,用勞動和陪伴回味鄉愁、鞏固親情。查幹朝魯把給記者準備的“個人總結”也給妹妹一份,“我給自己起名叫‘國家的孩子,草原的兒子’”。

有一種溫暖,叫黨中央的關懷;

有一種幸福,叫替群眾著想;

有一種落實,叫“馬上就辦”;

有一種深情,叫草原兒女的感恩……

70年來,黨中央的目光從來不曾離開過內蒙古這片土地;

70年來,內蒙古的民生冷暖,黨中央時時記掛於心。

樁樁是百姓關切的事,件件都是惠及群眾的實事。

一字承諾,擲地有聲,回應時代之問,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內蒙古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實踐,讓共用發展的新理念化作溫暖的春風,拂過百姓心間。草原兒女們正以一往無前的“蒙古馬精神”,向著更美好的生活奮力奔跑。

↑郭永財夫婦。

在內蒙古,阿爾山林區工人的棚戶區改造只是一個縮影。資料顯示,2008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共實施各類棚戶區改造157.6萬套,約438萬人受益。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憧憬正慢慢變成現實。

“紮根北疆,傲立風霜”

“大雁、大雁飛過三角山,帶去對邊防哨所的祝願,大雁、大雁飛過哈拉哈河,帶去對邊防親人的期盼……”

哈拉哈河是中國與蒙古國的一條界河,蒙語意思即為“屏障”。阿爾山三角山邊防連和哨所即位於河流附近。這裡冬季漫長,凍結期長達7個月,無霜期僅90天左右,最低氣溫能到零下50多度。

↑三角山哨所一角。

像軍中有名的小白楊一樣,三角山哨所前有一棵“相思樹”,這是一棵像“北疆衛士”一樣矗立在哨所旁的樟子松。

33年前,老連長李相恩帶隊巡邏途中突遇山洪,在洪峰撲向他們那一刻,李相恩沒有絲毫猶豫,一把將身邊的戰友推開,自己則被捲進洪流壯烈犧牲,至今屍骨未回。妻子郭鳳榮第二年在哨所前種下了這棵樟子松寄託哀思,此後每一年,郭鳳榮都會來照料這棵樹,直到2010年去世。

如今,哨所前的哈拉哈河還在日夜流淌,“相思樹”也在一天天生長,邊防官兵換了一茬又一茬,但“相思樹”的故事卻從不曾被遺忘,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邊防官兵衛國戍邊,無怨無悔。

戰士們把對戰友的思念轉化為忠誠戍邊的強大動力,每次巡邏戰友們都是爭先恐後,再苦再累也都能咬牙堅持。

↑戍邊官兵冬季在邊防線上巡邏執勤。

現在的連隊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先後建起了保溫大棚、菜窖、家屬房,安裝了淨化水設備、天然氣鍋爐……哨所內還設置了學習室,裡面擺放著書本、吉他、葫蘆絲,還有戰士們一起做的樹皮畫,業餘生活也豐富起來。戰士們守衛邊防、建功邊防的勁兒更足了。

↑三角山哨所一角。

駐紮數載如一日,吾身立處即吾鄉。

“我們一定忠誠為國戍邊,像這顆‘相思樹’一樣,紮根北疆,傲立風霜!”26歲的哨長侯躍敏響亮地說,目光中充滿堅定。

“不漏掉一個蒙古包,不落下一個農牧民”

“穿過大風雪,走過大草原,我們的勒勒車來到你面前,從此你會明白我的歌,為什麼永遠唱不完……”天空做幕布,草原是舞臺。60年前,第一支烏蘭牧騎誕生在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

1輛膠輪馬車,3匹馬,3盞煤氣燈,5件樂器,4套服裝,這幾乎是第一支烏蘭牧騎的全部家當。

“隊員多來自草原農牧民,隊伍短小精悍,個個身兼數職、一專多能,每個人都有幾把刷子,能拉能彈,能唱能跳。”今年58歲的烏蘭牧騎藝術團團長那順介紹說。因樂器簡單輕便,全隊只一輛馬車便能拉走,因而被譽為“一輛馬車上的文化工作隊”。他們深入農村牧區,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宣傳黨的方針政策。

“當時的演員不光會演出,還會種地、擠奶、做飯洗衣、為農牧民修理家用電器、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等,我們的演員住在農牧民家中,晚上演出,白天幫他們幹活,交流文化。”那順沉浸在對往事的回憶裡。

“無論是定居點還是放牧點,只要有一個牧民,我們就去演出。烏蘭牧騎有一句口號:不漏掉一個蒙古包,不落下一個農牧民。”那順說。

↑6月29日晚,由錫林郭勒盟民族歌舞團打造的民族歌舞劇《我的烏蘭牧騎》在錫林郭勒歌舞劇院進行22場演出,一幕幕烏蘭牧騎人演出、勞作的動人場景,帶領觀眾穿越時空,重回老一代烏蘭牧騎艱辛卻美好的舊時光。

半個多世紀以來,烏蘭牧騎足跡遍佈內蒙古118萬平方公里農村牧區,50多年累計行程110多萬公里,為農牧民和各族群眾演出服務30多萬場,各民族觀眾達2.12億人次,創造了內蒙古文化發展史上的奇跡。

從趕著馬車、騎著駱駝,到坐著拖拉機、東風大卡車,再到乘坐汽車大巴、流動舞臺車,烏蘭牧騎的演出條件不斷提檔升級。不斷改善的道路狀況,也讓90後、00後的隊員們可以當天趕回縣城。那順說,“裝備有了很大改善,演出環境變了,但是烏蘭牧騎為基層農牧民服務的演出宗旨沒有變,精神沒有變。”

↑錫林郭勒烏蘭牧騎團長孟玉珍接受記者採訪。

“咱們現在條件這麼好,資訊特別發達,方方面面都是黨的政策好,給我們帶來了文藝的春天,尤其是習總書記的講話精神,更讓我們真正感覺到作為在基層的一種光榮和自豪,我們將不辱我們的使命,更好地為人民服務。”錫林郭勒烏蘭牧騎團長孟玉珍感慨道。

70年來,烏蘭牧騎不僅是黨的政策的“宣傳員”,是內蒙古文化建設的一面旗幟,也成為促進各民族團結的堅強陣地。

“看護好這片林子是我現在最主要的職責”

李俊義再也不用砍樹了。

“我每天在山上要走20多公里。看護好這片林子是我現在最主要的職責。”這位砍了大半輩子樹的烏爾其漢林業局工人,如今成為大興安嶺的護林員。而像他一樣先前從事木材生產的林業工人共有16000多名,其中13046人現在充實到了森林防火、森林管護、森林經營等隊伍。

↑經過多年努力,內蒙古自治區通過實施“三北”防護林建設、天然林保護、草原濕地恢復等一系列生態環境保護工程,橫跨我國“三北”的生態屏障已初步建成。圖為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初具規模的生態林場(資料圖片)。

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主體功能區面積10.67萬平方公里,森林面積8.27萬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77.44%,活立木蓄積9.5億立方米,總面積、森林面積、活立木蓄積面積均居全國四大重點國有林區之首。2015年4月1日,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結束了長達63年的天然林商業性採伐歷史,開始由木材生產為主向生態修復和建設為主轉變。

“我們養的森林豬在山林裡吃松籽、喝泉水,住著統一規格的大豬舍,價錢賣得高,再加上一年培植木耳20萬袋,員工的收入比以前要多出一大截。” 牙克石市烏爾其漢貯木場的工人放下斧頭搞起了木耳培植和野豬飼養,貯木場主任劉鑫告訴記者。

榛子、藍莓、藥材、四季旅遊……“把廣袤林海雪原變成獨特旅遊資源,努力讓林海雪原、冰天雪地變成金山銀山”的發展思路,指引著工人們將林下資源變成林下財富,砍樹人變成綠水青山的守護者、冰天雪地的導遊、綠色食品的推介員。

如今,轉型發展中的林區經濟蒸蒸日上,森林生態得到迅速恢復,森林面積、活立木蓄積量實現了“雙增長”,提高到3.73億畝、14.84億立方米,成為一個擁有巨大潛力的“綠色寶庫”。

“現在草場上有270多種植物,上百種野生動物”

錫林郭勒草原上,許多人是廷·巴特爾的“粉絲”,因為這位紮根草原數十年的知青,總能以先進的理念、大膽的創新,影響和帶動著身邊的人們,不斷追尋著發展和保護之間的平衡。

廷·巴特爾家住阿巴嘎旗的薩如拉圖亞嘎查(意即“行政村”),他曾將一片鹽鹼地改良為優質牧場,現在又響應自治區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號召調整種養結構。“我家有草場5926畝,按草畜平衡要求可以養牛103頭,我只養了55頭,今年再減5頭,給野生動物讓路。”廷·巴特爾說。

↑牧民廷·巴特爾(資料圖片)

他打開電腦,向記者展示在自家牧場拍攝的視頻《沙地中的花》《小狐狸出窩了》《起飛的天鵝》……“現在草場上有270多種植物,上百種野生動物。”他言語中透著自豪。

呼倫貝爾、錫林郭勒、科爾沁、烏蘭察布、鄂爾多斯和烏拉特六大著名草原,讓內蒙古大草原的自然區域占到了中國草場面積的35%以上,是全國最為重要的陸地生態系統之一。

目前,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已經啟動,內蒙古全區有10.2億畝可利用草原納入補獎機制範圍,其中禁牧休牧4.05億畝、草畜平衡6.15億畝,每年獲得國家草原補獎資金逾45億元。

在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的引導和保障下,草原畜牧業生產經營將由原來的粗放型,逐步向建設型、生態型的現代化草地畜牧業轉型。監測資料顯示,內蒙古草原植被平均蓋度達44%,優良牧草占比提高到81.1%,野雞、狐狸、狼、草原鷹等野生動物種群明顯增多,接近上世紀80年代中期水準。

“ 我給自己起名叫‘國家的孩子,草原的兒子’”

“草原啊草原,我可愛的家鄉。馬背啊馬背,我生命的搖籃……”查幹朝魯關掉音響,“我不知道我姓什麼,不知道我哪天的生日。”瘦小的他至今漢語也不怎麼流利,“我只知道我來自上海,是達爾罕草原給了我這個蒙古名字,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記者們採訪查幹朝魯。

上個世紀60年代,上海、安徽等地保育院裡有將近3000名嚴重營養不良的孤兒。在北京的一次會議上,康克清遇到了當時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烏蘭夫,請他伸手救救上海和華東幾個城市的孩子,支援些奶粉。烏蘭夫是痛快人,連聲答應:“可以!”可轉念一想,送奶粉能解決孩子多長時間的問題?“這樣吧!最好把困難的孩子送到內蒙古來。”烏蘭夫說,“牧民們都喜歡孩子,不管誰家的孩子都喜歡。把孤兒轉送給牧民收養,豈不兩全其美!”

就這樣,列車載著3000名孤兒穿過江南水鄉,落腳在草原大地。1964年,一名一歲大的男孩分在了包頭市達茂旗牧民李青林家,起名“查幹朝魯”。還有一名小一點的女孩分在了李青林的弟弟朝克圖家,起名“薩仁其其格”。

在“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家鄉,“上海孤兒小兄妹”開始了新的生活。漸漸知道了身世的查幹朝魯和薩仁其其格雖然和星散在內蒙古各地的上海孤兒聯繫,卻一直沒有尋親,他們向身邊的榜樣龍梅、玉榮看齊,用稚嫩的肩膀迎接生活的重擔。

曾擔任都榮敖包蘇木黨委書記的拉西老人退休在包頭,一直和他們走親戚一樣往來。“孩子們都懂得感恩。為了回報草原,薩仁其其格努力實現草畜平衡,並調整結構,壓減養羊數量增加養馬數量,用減少頭蹄辦法保護生態。查幹朝魯通過自學、複學考上大學,又回到蘇木工作為牧民服務。”

↑記者們採訪查幹朝魯。

由於踏實肯幹,查幹朝魯先後擔任了都榮敖包蘇木副蘇木達(副鄉長)、滿都拉蘇木副蘇木達、查幹淖爾蘇木蘇木達,後來又擔任查幹淖爾蘇木黨委書記、達茂旗政法委副書記和達茂旗司法局黨支部書記。近年來,一些新能源企業來這裡安裝風力發電機,在使用牧民的草場時由於補償等問題引發一些矛盾。查幹朝魯專門組建了“和諧礦區辦公室”,拉平補齊了使用草場的收費標準,獲得了牧民的交口稱讚。

查幹朝魯心疼妹妹薩仁其其格,除了生活上接濟她一些,還經常抽空回去幫她幹些牧業上的活計,用勞動和陪伴回味鄉愁、鞏固親情。查幹朝魯把給記者準備的“個人總結”也給妹妹一份,“我給自己起名叫‘國家的孩子,草原的兒子’”。

有一種溫暖,叫黨中央的關懷;

有一種幸福,叫替群眾著想;

有一種落實,叫“馬上就辦”;

有一種深情,叫草原兒女的感恩……

70年來,黨中央的目光從來不曾離開過內蒙古這片土地;

70年來,內蒙古的民生冷暖,黨中央時時記掛於心。

樁樁是百姓關切的事,件件都是惠及群眾的實事。

一字承諾,擲地有聲,回應時代之問,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內蒙古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實踐,讓共用發展的新理念化作溫暖的春風,拂過百姓心間。草原兒女們正以一往無前的“蒙古馬精神”,向著更美好的生活奮力奔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