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八|80、90年代記憶中的味道

隨著成長在80年代到90年代的的朋友們也都到了要為懷舊情懷掏錢的年紀, 成為當今的消費主力軍, 近年來關於青春回憶懷舊電影非常多, 但不得不說的是, 大部分拍得都很失敗。

這些青春校園懷舊電影通過什麼來營造時代感?

教室、操場、單車......

這些都不足夠, 一個學校裡最能體現年代感的地方是哪裡?

小賣部!

一個合格的小賣部藏著太過過往, 當你開始興致勃勃地討論當年你吃過多少厲害的零食, 都是怎樣的滋味, 年輕一點的朋友直接一臉懵逼。

記憶中的味道是很私人的東西, 它既包含了你的個人喜好的層面,

也包含了那個時間和空間背景下人和人之間的故事。

你還記得年少的時候在學校後巷的零食店最愛的那款是什麼味道的嗎?

雪人雪糕

樣子看上去超級可愛, 拆開包裝就是一個帶著棕色小帽子笑眯眯的娃娃腦袋, 棕色帽子部分是巧克力, 下邊白白的一張臉是香草牛奶, 一口下去軟乎乎, 涼冰冰, 一次性結結實實吃到兩種口味!

但是因為太軟了, 一遇熱容易變形, 所以每次拆開都深感包裝和實物永遠不一, 一不小心還有可能從“笑臉娃娃”變成“鬼娃娃”, 有嘴賤好事的小孩非要給人家取什麼“人頭血糕”這樣聳人聽聞的名字......

▲奇型娃娃也有可能變成奇行種......

這款雪糕是還是個橫跨兩個大洲的進口貨,

1983年上海益民從義大利的MARK公司引進的。 小雪人30年前賣1塊錢一支, 用料也都是實打實, 跟街邊土法水果香精摻水冷藏炮製, 均價也不過4毛的水果冰棒相比四捨五入那就是當年的哈根達斯啊!

普通家庭的家長當然不會給孩子多買, 何奈小朋友們總是架不住它一臉喜滋滋地誘惑, 於是就變成了只有考了100分才能獲得到的頂級享受。

這雪糕後來也很少出現了, 不過原廠還是在少量生產, 現在多見於滬上個別社區的雪櫃裡, 30年才漲了兩毛錢的價, 廠家真的十分良心啊!不過再遠一點的地方想吃到可能就得看運氣了。

小浣熊乾脆面

小浣熊乾脆面是臺灣統一的第一款產品, 吃法是把面捏捏碎, 然後把裡邊的調料包倒進去,

使勁甩甩均勻, 倒進嘴裡就好了。 原來的包裝是一隻棕色肥乎乎的棕色浣熊, 現在變成了更Q的版本, 可愛了很多。

不得不說臺灣人真的好會做行銷!小浣熊紅遍大江南北的時候正值1998年電視劇《水滸傳》開播, 於是統一找了上海的一家廣告公司, 叫做奧美, 給他們設計108張水滸好中文卡, 每一包小浣熊裡邊隨機塞一張。

男生們對於這種集卡活動及其熱衷, 本來男生對於梁山好漢的故事就有著超常的熱情, 加之小浣熊裡的好中文卡, 每一張都是請畫師精心設計, 電腦彩繪, 人物形象頗似日本戰爭風格的電子遊戲般炫酷精美, 為了湊齊卡還真的不要命般十幾包買回來, 也有過吃得太多不得不上火住院的故事......

▲最喜歡還是第一張扈三娘, 櫻花飄落意境滿分!知乎上有人八這套好中文卡背後創作的故事, 當年的好中文卡製作工程巨大, 但幾個設計師拿到的錢並不是很多, 於是乎剛開始的那一套相當用心, “連每一根馬的毛都細心描繪”, 後來因為財務問題有點懈怠了, 可見如果你有一套初代好中文卡, 那真的非常具有收藏價值!

小當家脆脆面

說起小浣熊乾脆面就不得不提小浣熊之後統一推出的小當家乾脆面, 兩者從口味雖然口味上沒有什麼差別, 行銷技巧卻更深一籌, 當時“小當家乾脆面”的銷量足夠給統一多蓋一棟樓。

你也許很奇怪, “小當家乾脆面”和那個日本動漫裡的“小當家”有什麼關係?

答案是......

一開始的確是沒有什麼關係的。

1999年末到2000年初, 臺灣首次引進了《中華一番》這部日本動畫, 當時主角還叫做“劉昂星”。 後來2000年2月到2000年11月的時候台視重播, 翻譯和配音都換上“小當家”, 而背後贊助重播的正是統一集團......

▲除了主角劉昂星用了“小當家乾脆面”的小當家, 裡邊的小美女趙梅麗變成了“嘟嘟香腸”的嘟嘟, 唐三傑變成了“阿Q桶面”的阿Q, 及第師傅的名號取自“及第水餃”......話說還有人記得他們的本名嗎?

大大泡泡糖

大大泡泡糖也是個舶來品。 美國的箭牌公司2004年的時候收購了西班牙的一家糖果品牌的部分產品, 併入到了箭牌的產品當中, 在大中華地區的香港和臺灣都有子公司。

當時的大大泡泡糖也是泡泡糖中的高端產品, 一來它確實比較香甜, 而且味道也很多,二來它真的名副其實能夠吹好大的泡泡,買的價錢也比一般的泡泡糖要貴點,人家5毛錢3、4顆,大大5毛錢只能買兩顆。

但是很多小朋友買大大還出於其他的原因,例如......吹出來的泡泡能夠帶他們去外太空之類......

90年代初有一部非常紅火的少兒題材魔幻傳奇巨制——《小龍人》!裡邊的小龍人和他的一群小夥伴為了找尋媽媽找到了無所不知的翠翠婆婆,翠翠婆婆說我有辦法讓你們上天!於是她掏出了幾顆大大泡泡糖......

▲現在看來當年的電視劇植入真的有夠硬,為啥我還會信以為真我已經不能理解我自己了。

喔喔奶糖

小時候一塊錢有整整7顆,一整包花花綠綠每只包裝都是不一樣姿勢的公雞,是我吃過最軟最軟的牛奶糖!比某兔的奶糖還要軟。

90年代推出的時候也相當紅火,因為申請了一個“砂質奶糖”的專利,後來也是因為同類產品的市場擠壓而消沉過一段時日,2004年的時候突然間又紅起來,主要是終於想起來要好好做行銷,請了還處於《流星花園》熱播期的F4周渝民來做代言,又在央視砸了大價錢做廣告。

2007年趁著《加油好男兒》又請了大熱的馬天宇。

只可惜做行銷起步相較還是晚了很多,投錢投了不少,依舊拼不過同行,現在也只有在網上買了。

無花果

這種兩毛錢還是一毛錢一小包的小零食,起個名字叫做“無花果”著實騙過了很多無知少年,明明......就是一袋木瓜絲嘛!

產地多來源於東南亞,代理商或者生產商多是廣東潮汕地區,曬乾的木瓜絲漂白後加上糖精和人工香料,其實跟無花果沒半毛錢關係,嚴重懷疑商家只是搞了個噱頭作虛假行銷。

不過就算是木瓜絲也讓人喜歡,幾塊錢能囤一抽屜,這東西吃起來沒有聲音,比吃起來哢擦哢擦的乾脆面,或者一打開方圓十裡都能聞到味兒的辣條安全多了,最適合上課偷吃......放一根在嘴裡,甜甜的鹹鹹的酸酸的混合,也足夠讓一個小屁孩開心一整個下午。

口哨糖

長得很像藥片的一種小糖,中間鏤空一個小洞,口味很酸,並不好吃,但是很好玩,往中間的小孔裡吹氣,能發出哨子一樣的聲音,風靡的時候大街小巷都因為“噓噓噓——”的口哨聲不得安寧, 玩累了才興致寥寥地把剩下一圈舔掉。

這種小玩具一樣的零食最能裝逼,小孩子只分為“能吹哨子糖的”和“不能吹哨子糖的”,就跟嚼泡泡糖,也分為“能吹出泡泡的”和“不能吹出泡泡的”,會吹的簡直就像能把它填進“我最擅長的技能”裡一樣驕傲。

小孩子眼中的“了不起”和成年人眼中的“了不起”完全是兩個世界。

辣條

街邊的小零食店有好多聽起來十分氣派的名號——火爆雞筋、巴西回鍋肉、宮保牛肉、鹽焗雞筋、大刀肉......聽起來十分香辣可口,而它們有一個統一的稱呼,叫做“辣條”。

辣條應該是眾多街邊小店的零食裡最經久不衰的一個產品吧!前幾年突然又在網路論壇和表情包裡大熱起來,引來了網路上又一次集體高潮,有些產品據說還遠銷海外。

其實包裝裡這麼多“肉”的概念,這東西基本上是素的,其實就是麵筋,上面沾滿了辣醬、孜然和小茴香,嚼上幾根就要“嘶哈——嘶哈——”地喘氣,回味起來有甜甜的味道。

上學的時候還拿過辣條來配白飯或者饅頭,最好是熱乎乎還冒著熱氣的那種,後來某次看到有人放到煎餅果子裡,辣條配穀物的滋味比夾著肉還難以言喻......

以至於每次看到它紅彤彤的色調都會下意識咽口水......

華華丹

快告訴我有多少被港臺金庸古龍電視劇荼毒的中二少年們把這東西當成仙丹使過......

但其實華華丹當時的設計理念貌似就是一顆仙丹......最先推出的企業是廣東康輝,這公司原本是產蜜餞的,他們請了一位香港科學院的老教授日夜研發,用料都是兩廣地區經常用來熬涼茶的甘草、陳皮、羅漢果等等,主要是用來健胃消食,生津止渴。

它還因為外形有一個非常形象的昵稱——“老鼠屎”。

小時候不知從哪裡聽來的一個暗黑的段子,有人把真的老鼠屎混到裡邊去給人吃,從此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陰影,很一段時間不敢碰這盒東西......

卜蔔星

90年代廣東地區風靡的零食之一,算是後來的什麼蝦條、薯片一類膨化食品之鼻祖,咸的,80年代由一家中美合資的食品企業生產,名字的來源大概是廣東話裡的“卜蔔脆”之類。

後來流行了近十年左右,最神奇的是在石家莊居然還有過卜蔔星包裝袋上那個婆婆的雕像!雖然一直無法理解為何一款如此可愛的少兒食品的包裝袋上是一個拿著水晶球的醜醜的老巫婆......而且做廣告還能做成雕像!

90年代末,因為同類產品的市場擠壓,這款零食就就逐漸銷聲匿跡了,廠家雖然還在少量生產,購買源主要集中在某寶的的懷舊零食店。

其實大部分在80、90年代風靡一時,隨後又消失在時光的角落裡,只有被已經長大脫離童年的一代人偶爾回憶起那個放學後人滿為患的小賣部的時候才被撿起記憶碎片。

這些小零食們幾乎都在經歷著相同的命運,它們誕生的時候,剛好60年代和70年代的物資匱乏時期正在慢慢過去,改革開放,外資的企業又紛紛豐富起來,合資的廠子越開越多帶來的是小朋友們從來沒有見過的新奇玩意兒。

它們以香香甜甜各色食品添加劑的討巧口味和附送的各種小玩物來吸引孩子們好奇的目光,又以低廉親民的價格來擴大影響。

但是大部分的存活週期都十分短暫,因為不久之後就是物資爆炸的時期,同類的替代品越來越多,行銷、管道、公關、管理......完全跟不上發展,一些聰明的,有資金周轉的勉強活了下來,而大部分都隨著一波又一波的浪潮淘汰,讓人惋惜。

另一方面,其實那些小孩們也不都是長情的顧客,我們日漸長大,口味也隨著時代的變遷更加刁鑽,記憶中那些課間小美味再次嘗到的時候也不似當年驚豔,便寥寥感歎兩句:“現在用料不比當年,還是那個時候味道好一點啊......”

但也許變得並不是它們,而只是戴上了記憶濾鏡的我們。所以我們在惋惜不復當年的味道,也在惋惜當年的記憶無人共用,其實只是在惋惜那段短暫但單純天真的逝去時光罷了。

而且味道也很多,二來它真的名副其實能夠吹好大的泡泡,買的價錢也比一般的泡泡糖要貴點,人家5毛錢3、4顆,大大5毛錢只能買兩顆。

但是很多小朋友買大大還出於其他的原因,例如......吹出來的泡泡能夠帶他們去外太空之類......

90年代初有一部非常紅火的少兒題材魔幻傳奇巨制——《小龍人》!裡邊的小龍人和他的一群小夥伴為了找尋媽媽找到了無所不知的翠翠婆婆,翠翠婆婆說我有辦法讓你們上天!於是她掏出了幾顆大大泡泡糖......

▲現在看來當年的電視劇植入真的有夠硬,為啥我還會信以為真我已經不能理解我自己了。

喔喔奶糖

小時候一塊錢有整整7顆,一整包花花綠綠每只包裝都是不一樣姿勢的公雞,是我吃過最軟最軟的牛奶糖!比某兔的奶糖還要軟。

90年代推出的時候也相當紅火,因為申請了一個“砂質奶糖”的專利,後來也是因為同類產品的市場擠壓而消沉過一段時日,2004年的時候突然間又紅起來,主要是終於想起來要好好做行銷,請了還處於《流星花園》熱播期的F4周渝民來做代言,又在央視砸了大價錢做廣告。

2007年趁著《加油好男兒》又請了大熱的馬天宇。

只可惜做行銷起步相較還是晚了很多,投錢投了不少,依舊拼不過同行,現在也只有在網上買了。

無花果

這種兩毛錢還是一毛錢一小包的小零食,起個名字叫做“無花果”著實騙過了很多無知少年,明明......就是一袋木瓜絲嘛!

產地多來源於東南亞,代理商或者生產商多是廣東潮汕地區,曬乾的木瓜絲漂白後加上糖精和人工香料,其實跟無花果沒半毛錢關係,嚴重懷疑商家只是搞了個噱頭作虛假行銷。

不過就算是木瓜絲也讓人喜歡,幾塊錢能囤一抽屜,這東西吃起來沒有聲音,比吃起來哢擦哢擦的乾脆面,或者一打開方圓十裡都能聞到味兒的辣條安全多了,最適合上課偷吃......放一根在嘴裡,甜甜的鹹鹹的酸酸的混合,也足夠讓一個小屁孩開心一整個下午。

口哨糖

長得很像藥片的一種小糖,中間鏤空一個小洞,口味很酸,並不好吃,但是很好玩,往中間的小孔裡吹氣,能發出哨子一樣的聲音,風靡的時候大街小巷都因為“噓噓噓——”的口哨聲不得安寧, 玩累了才興致寥寥地把剩下一圈舔掉。

這種小玩具一樣的零食最能裝逼,小孩子只分為“能吹哨子糖的”和“不能吹哨子糖的”,就跟嚼泡泡糖,也分為“能吹出泡泡的”和“不能吹出泡泡的”,會吹的簡直就像能把它填進“我最擅長的技能”裡一樣驕傲。

小孩子眼中的“了不起”和成年人眼中的“了不起”完全是兩個世界。

辣條

街邊的小零食店有好多聽起來十分氣派的名號——火爆雞筋、巴西回鍋肉、宮保牛肉、鹽焗雞筋、大刀肉......聽起來十分香辣可口,而它們有一個統一的稱呼,叫做“辣條”。

辣條應該是眾多街邊小店的零食裡最經久不衰的一個產品吧!前幾年突然又在網路論壇和表情包裡大熱起來,引來了網路上又一次集體高潮,有些產品據說還遠銷海外。

其實包裝裡這麼多“肉”的概念,這東西基本上是素的,其實就是麵筋,上面沾滿了辣醬、孜然和小茴香,嚼上幾根就要“嘶哈——嘶哈——”地喘氣,回味起來有甜甜的味道。

上學的時候還拿過辣條來配白飯或者饅頭,最好是熱乎乎還冒著熱氣的那種,後來某次看到有人放到煎餅果子裡,辣條配穀物的滋味比夾著肉還難以言喻......

以至於每次看到它紅彤彤的色調都會下意識咽口水......

華華丹

快告訴我有多少被港臺金庸古龍電視劇荼毒的中二少年們把這東西當成仙丹使過......

但其實華華丹當時的設計理念貌似就是一顆仙丹......最先推出的企業是廣東康輝,這公司原本是產蜜餞的,他們請了一位香港科學院的老教授日夜研發,用料都是兩廣地區經常用來熬涼茶的甘草、陳皮、羅漢果等等,主要是用來健胃消食,生津止渴。

它還因為外形有一個非常形象的昵稱——“老鼠屎”。

小時候不知從哪裡聽來的一個暗黑的段子,有人把真的老鼠屎混到裡邊去給人吃,從此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陰影,很一段時間不敢碰這盒東西......

卜蔔星

90年代廣東地區風靡的零食之一,算是後來的什麼蝦條、薯片一類膨化食品之鼻祖,咸的,80年代由一家中美合資的食品企業生產,名字的來源大概是廣東話裡的“卜蔔脆”之類。

後來流行了近十年左右,最神奇的是在石家莊居然還有過卜蔔星包裝袋上那個婆婆的雕像!雖然一直無法理解為何一款如此可愛的少兒食品的包裝袋上是一個拿著水晶球的醜醜的老巫婆......而且做廣告還能做成雕像!

90年代末,因為同類產品的市場擠壓,這款零食就就逐漸銷聲匿跡了,廠家雖然還在少量生產,購買源主要集中在某寶的的懷舊零食店。

其實大部分在80、90年代風靡一時,隨後又消失在時光的角落裡,只有被已經長大脫離童年的一代人偶爾回憶起那個放學後人滿為患的小賣部的時候才被撿起記憶碎片。

這些小零食們幾乎都在經歷著相同的命運,它們誕生的時候,剛好60年代和70年代的物資匱乏時期正在慢慢過去,改革開放,外資的企業又紛紛豐富起來,合資的廠子越開越多帶來的是小朋友們從來沒有見過的新奇玩意兒。

它們以香香甜甜各色食品添加劑的討巧口味和附送的各種小玩物來吸引孩子們好奇的目光,又以低廉親民的價格來擴大影響。

但是大部分的存活週期都十分短暫,因為不久之後就是物資爆炸的時期,同類的替代品越來越多,行銷、管道、公關、管理......完全跟不上發展,一些聰明的,有資金周轉的勉強活了下來,而大部分都隨著一波又一波的浪潮淘汰,讓人惋惜。

另一方面,其實那些小孩們也不都是長情的顧客,我們日漸長大,口味也隨著時代的變遷更加刁鑽,記憶中那些課間小美味再次嘗到的時候也不似當年驚豔,便寥寥感歎兩句:“現在用料不比當年,還是那個時候味道好一點啊......”

但也許變得並不是它們,而只是戴上了記憶濾鏡的我們。所以我們在惋惜不復當年的味道,也在惋惜當年的記憶無人共用,其實只是在惋惜那段短暫但單純天真的逝去時光罷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