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馬雲橫空推出無人零售店,一戳行業痛點,你看到了麼?

在傳統零售店被電商浪潮衝擊驚魂未定之時, 無人零售店橫空出世, 便利店市場被各大巨頭虎視眈眈的緊盯著, 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理念和方法, 試圖通過方便用戶、解決痛點來對整個便利行業進行變革。

為什麼如此看好便利店?

從圖中零售市場格局可以看出來, 在電商洗牌了零售行業之後, 便利店依舊保持三年堅挺, 並且穩步增長的態勢。 很明顯的可以看出線下管道從13年開始呈現逐年下跌的趨勢, 在15年就已經出現負增長, 市場份額也在不斷收窄。

便利店能夠堅挺下來, 無外乎在於以下幾個優勢:

更貼近用戶場景, 電商無法替代其便利性、及時性。

便利店的優勢在於靠近用戶生活, 更多的場景能夠滿足用戶的即時需求, 這個時候用戶對於價格的敏感度就會下降, 而隨著主流消費群體的年輕化, 消費者對於便利性的需求則愈加強烈。

從國外的資料可以看出來, 當城市人均GDP高於1萬美元時, 便利店開始高速發展, 目前國內而言已經有超過30個城市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 這樣算下來包含在內的消費群體超過3億人。

從消費習慣來說, 消費趨勢偏重於首先考慮速度, 其次是品質、數量, 最後才會考慮價格。

當消費者走進便利店的時候挑選心儀的飲料或者小食之後瞬間滿足需求, 對於價格的敏感度降到很低的狀態, 在結帳的時候無暇顧及同款商品在電商平臺便宜30%左右, 或許這就是便利店的魔力。

便利店對抗電商平臺靠的就是靠近消費者日常生活, 在資本注意到這一點之後, 未來具有很好的潛力。

便利店的優勢:

需求相對固定、消費高頻、移動支付普及對於便利店來說也是電商無法媲美的優點。

需求相對固定:很多便利店開在消費者日常起居的生活半徑範圍之內, 主要佈局在學校、寫字樓、居民區等固定人群場景, 根據這個群體的消費習慣可以靈活調配核心品類。

再加上移動支付可以帶來更加詳盡的用戶畫像,

便利店可以滿足消費者週期性的消費需求。

消費高頻:想一想自己平均每週進出幾次便利店?但是又會進行幾次網購呢?資料顯示在便利店的輻射範圍之內平均每週顧客進店2-3次, 而即使是京東2016年平均每個用戶消費頻次僅為8次。

從消費頻次來看, 便利店的消費頻次起碼高出電商平臺十倍以上。 是不可多得的線下流量入口。

移動支付:現在移動支付基本覆蓋了所有的便利店, 移動支付給商家帶來的應該不僅僅是省去找零的便利, 更應該看到這背後的大資料。

對於移動支付來說可以透露更多的使用者資料, 得到更為詳盡的用戶畫像, 商家可以針對用戶畫像對商品進行不同的配置, 更符合、貼近用戶需求, 產生更高複購率與客單價。

電商的下一步佈局在便利店也正是因為便利店能夠給電商平臺最想要的線下流量入口、與用戶更近的距離、更加高頻的交易、穩定的需求、更全面的大資料。

便利店經過電商平臺改造、變革之後, 大資料的利用會更加細緻入微, 線下移動支付留下了用戶的ID、位置、消費記錄,電商平臺可以利用已有的資料分析能力對其進行分析,促進用戶購買,提升銷量,而用戶也能夠在便利店裡發現更多自己需要的商品。

電商+便利店更是一種對線上+線下零售全管道的深度重構,這一切都基於使用者交易的大資料,一切的一切都圍繞著用戶展開。

便利店現狀堪憂

儘管便利店具備如此多的優勢,但就目前而言,便利店的生存差強人意。

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與波士頓諮詢《2017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全國抽樣調查樣本資料顯示:

便利店平均單店日銷售額為4700元;

超過80%便利店毛利率在20%左右;

超過60%的便利店淨利率低於2%;

目前而言國內還沒有任何一個品牌便利店能夠實現全國化擴張,基本都是地方割據的態勢,超過1000家便利店的品牌只有14個。

從成本到毛利,便利店都需要找到更好的突破口,對於規模化則需要依賴前者達成優勢,從已被圈下來的地裡吸引用戶。

靈活空間載體+無人看守+自助結算

無人便利店似乎能夠解決傳統便利店的很多痛點。

店面變小,但商品更加精准的推薦給用戶,更具使用者過往的消費資料得出更多使用者的喜好,輻射區域內人群更精准的選品,小店鋪可以實現比傳統便利店更豐富的功能,一樣滿足該區域的使用者。

自助收銀,大幅降低人工成本、運維成本,收集更多使用者資料,做出更精准的選品、促銷判斷。

但是目前看來幾家無人便利店在技術、使用者體驗、規模化等方面仍需改進,在升級探索的過程中不僅僅要降低人工、店租、選址的要求,更要包含便利店的『便利』。

投資建議:

1、建議從規模化考慮,只有能夠規模化才能真正形成品牌便利店,形成優勢倒逼管道升級,提高單品毛利率。

2、資料分析是無人便利店超越傳統便利店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否具備大資料收集、分析能力至關重要,能否清晰的描繪用戶畫像對於後期管理以及更多形式的合作都很重要。

3、不依賴選址,優勢明顯,能夠從成本以及毛利超越傳統便利店,這樣投資的無人便利店才具備競爭優勢。

4、最好能夠有鮮食產品的自動加工和售賣,打造特色小食創造高毛利率單品。例如F5未來商店。

5、購物流程一定要方便,否則形式大於體驗,得不償失。

來源: 變革家網

線下移動支付留下了用戶的ID、位置、消費記錄,電商平臺可以利用已有的資料分析能力對其進行分析,促進用戶購買,提升銷量,而用戶也能夠在便利店裡發現更多自己需要的商品。

電商+便利店更是一種對線上+線下零售全管道的深度重構,這一切都基於使用者交易的大資料,一切的一切都圍繞著用戶展開。

便利店現狀堪憂

儘管便利店具備如此多的優勢,但就目前而言,便利店的生存差強人意。

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與波士頓諮詢《2017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全國抽樣調查樣本資料顯示:

便利店平均單店日銷售額為4700元;

超過80%便利店毛利率在20%左右;

超過60%的便利店淨利率低於2%;

目前而言國內還沒有任何一個品牌便利店能夠實現全國化擴張,基本都是地方割據的態勢,超過1000家便利店的品牌只有14個。

從成本到毛利,便利店都需要找到更好的突破口,對於規模化則需要依賴前者達成優勢,從已被圈下來的地裡吸引用戶。

靈活空間載體+無人看守+自助結算

無人便利店似乎能夠解決傳統便利店的很多痛點。

店面變小,但商品更加精准的推薦給用戶,更具使用者過往的消費資料得出更多使用者的喜好,輻射區域內人群更精准的選品,小店鋪可以實現比傳統便利店更豐富的功能,一樣滿足該區域的使用者。

自助收銀,大幅降低人工成本、運維成本,收集更多使用者資料,做出更精准的選品、促銷判斷。

但是目前看來幾家無人便利店在技術、使用者體驗、規模化等方面仍需改進,在升級探索的過程中不僅僅要降低人工、店租、選址的要求,更要包含便利店的『便利』。

投資建議:

1、建議從規模化考慮,只有能夠規模化才能真正形成品牌便利店,形成優勢倒逼管道升級,提高單品毛利率。

2、資料分析是無人便利店超越傳統便利店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否具備大資料收集、分析能力至關重要,能否清晰的描繪用戶畫像對於後期管理以及更多形式的合作都很重要。

3、不依賴選址,優勢明顯,能夠從成本以及毛利超越傳統便利店,這樣投資的無人便利店才具備競爭優勢。

4、最好能夠有鮮食產品的自動加工和售賣,打造特色小食創造高毛利率單品。例如F5未來商店。

5、購物流程一定要方便,否則形式大於體驗,得不償失。

來源: 變革家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