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新家這麼好,我想來住住

州國土資源局機關黨委書記申傑在為看房群眾講解情況

已經搬遷的群眾, 看到看房群眾, 便熱情招呼, 還拿出優惠政策情況的登記表格給大家看, 希望大家都能享受政策紅利。

在馬別安置區, 看房群眾沒想到, 這裡還建有鄉愁館。

鄉愁館裡真是無所不有, 看房群眾仿佛變成了小孩子, 爭著去推磨。

87歲的鄭登躍老人, 做夢也想不到, 這把年紀還能趕上這樣的好政策, 也趕來看房了。

引子:普安縣高棉鄉貧困面大, 貧困程度深, 貧困戶接受教育的程度低, 自我戰勝貧困的主體意識不強, 導致脫貧攻堅工作開展難度特別大。

但自從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 州、縣、鄉緊緊圍繞鄉村發展倍增、產業發展、易地扶貧搬遷開展工作, 州國土資源局更是組織了精幹力量駐村攻堅拔寨, 終於在無數次共商之後贏得了共識, 讓該鄉朝陽村高陽組的群眾高高興興來到義龍新區馬別安置區、興義市灑金安置區看房。

“新家這麼好, 我想來住住”

3月23日, 天高雲淡。 這天, 兩輛中巴車載著高棉鄉朝陽村高陽組30多名群眾, 從普安縣來到州府所在地興義市, 以及距離這裡一箭之遙的義龍新區。

“這些來看房的群眾, 都是持觀望態度, 甚至是一口咬定不願意搬的人。 ”州國土資源局機關黨委書記申傑告訴記者。

“那為什麼還是來了呢?”

“嚮往美好生活,

是人的本能, 一些群眾之前不願意搬, 是因為心裡還有顧慮, 在我們無數次共商之後, 把賬算明白了, 他們也就心動了。 ”

在看房的人群中, 鄭登躍一下子吸住了記者的眼球, 他是人群中年紀最大的一位。 他看的房子, 是一個小戶型, 目前該房底樓和周邊的基礎設施還在建設之中, 進入樓房的路還沒建好, 年輕人走起來倒也沒事, 可像他這樣87歲的老人就有些吃力了。

“老人家, 你小心點!”隨後組織看房的工作人員上前去扶著他。 看著高高的樓房, 老人很是開心。 儘管電梯還沒裝好, 但他還是緊跟著年輕人爬到了十幾樓。 老人一進屋, 就跟進自己家似的。

“這邊是廚房, 這邊是洗手間, 這邊是臥室, 這邊是陽臺……”老人很幽默, 不停地扳著手指,

直到把五個手指用完, 才“嘿嘿”一笑:“什麼都有了!”

正在這時, 申傑走過來:“老人家, 您過去當兵, 吃了那麼多苦, 該好好享受了!”

這時, 老人又“嘿嘿”一笑, 說:“新家這麼好, 我想來住住!”

“只要人勤快, 就能過上好日子”

“其實, 也不是我們不願意搬, 主要是怕來到這裡找不到事做。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 何興仁直言不諱。

“像何興仁這樣想的人還真不少, 換成是我也會這樣, 畢竟搬遷工作並不是一搬了事, 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搬得出還要穩得住、能就業, 並且要讓他們在這裡過上比老家更好的生活。 ”申傑說。

據申傑介紹, 州國土資源局聯合高棉鄉以黨政班子成員、村組幹部為基礎組建搬遷致富攻堅作戰隊, 充分挖掘搬遷戶特長、瞭解就業意向,

以崗定搬, 積極與上級部門對接, 加強開展搬遷戶就業培訓, 爭取就業崗位, 確保搬遷一戶就業一戶, 有多少崗位搬遷多少戶, 解決了群眾搬遷的後顧之憂, 群眾不願搬遷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也是因為看到了政府的這些實際動作, 我也有了搬遷的信心了!”

何興仁之前在高棉鄉做搬運工, 雖然也能維持溫飽, 但很苦。 當他來到義龍新區, 看到這裡到處在搞開發, 特別是到了馬別搬遷群眾安置區, 看到已經搬遷到這裡的群眾住上高高的樓房, 還可以在樓房裡上班, 做著很輕鬆的活, 他更是喜出望外。

“這比我在高棉鄉當搬運好多了, 政府還免費給我們房子住, 只要懂得珍惜這個機會, 好好勞動, 還何愁過不上好日子呢?”

“嗨, 還有這麼多好玩的東西!”

“嗨, 還真想不到, 這裡還有這麼多好玩的東西。 ”

“還別說, 我小時候, 就玩過這個, 可現在我們那裡也漸漸沒見到了。 ”

“這個我喜歡, 這個我喜歡!”

……

在馬別安置區, 看房群眾參觀完制衣廠後, 來到位於另一個樓層的鄉愁館。 這裡, 擺放著各種少數民族的樂器, 以及搬遷群眾過去生產生活用的東西。

一些看房群眾對竹編的雞籠愛不釋手, 不停地撫摸, 一些群眾對石磨喜愛有加, 還爭先恐後地去推兩圈, 一些群眾則拿起嗩呐, 鼓起腮幫吹了起來。

就在大家玩得很盡興時, 有人打趣:“王祖林, 你真是人老心不老!”

這時, 記者才意識到, 鼓著腮幫吹嗩呐的群眾, 名叫王祖林, 原來已經60歲了。

他告訴記者, 他家也是兩口人, 兒子成家後分家自己住了。在老家,他靠殺豬過日子。“雖然,這也是門手藝活,但地方小,也賣不出去多少,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那怎麼還不願意搬家呢?”

他“嘿嘿”一笑,說:“還不是不瞭解這裡的情況嘛!”沒待記者繼續發問,接著說:“這裡這麼多人,賣肉估計也不愁。”

“老王,我看你是惦記著這些樂器吧?”

他跟記者的交流,又被同行的人注意到,但他毫不隱瞞,大聲說:“你懂的!”

“只要娃娃讀書方便”

“看了之後,我很滿意,之前的顧慮都沒有了。”今年30歲的胡洪瑀如是說。

“我家有四口人,妻子和兩個兒子,兒子大的4歲,小的3歲,搬來這裡,我的孩子們就可以在城裡上幼稚園、小學、初高中了,考起大學的機會就更大了!”胡洪瑀說這話時,眼裡更是充滿希望。

46歲的唐興是高陽組的村民,殘酷的時光和山裡的生活,在他臉上刻下歲月的痕跡,然而,儘管過得很辛苦,但一家三口還是生活在老一輩人給修的已經“四十多歲”的木板房內,雖通水通電,但為了能省些電費,家裡還一直用燒柴火的方式做飯取暖,平時都只在晚上時才開開電燈。

年輕時,倆夫妻在廣西的工地上給人家搬磚,見過淩晨四點吊車頂的太陽,也見過深夜腳手架旁的月光,三四個人一起蹲著吃飯,永遠不會超過二十元的工資,所掙的錢也僅僅夠孩子上學。

年紀大了,也不想出去打工了,回家守著這幾分地,種莊稼賺不了幾個錢,鄉下的日子很安寧,內心深處有種莫名的恐慌。當然,最關心的,還是孩子的上學問題。

“孩子現在已經上初中了,每天要走很遠的路才能去到學校。”說起孩子,老唐臉上寫滿愧疚。

“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機會考上大學,不要和自己一樣,年輕有力氣時出去打工,幹不動後又只能回家種地。”所以老唐想利用這次機會來興義看看這的房子怎麼樣。

“到底怎麼樣嘛?”記者追問。

“我看了下,周邊幼稚園、小學、初中、高中都有,方便得很!”

作者:文/圖 羅 靜 趙炫圳 記者 賀 成 實習生 陳龍娟

兒子成家後分家自己住了。在老家,他靠殺豬過日子。“雖然,這也是門手藝活,但地方小,也賣不出去多少,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那怎麼還不願意搬家呢?”

他“嘿嘿”一笑,說:“還不是不瞭解這裡的情況嘛!”沒待記者繼續發問,接著說:“這裡這麼多人,賣肉估計也不愁。”

“老王,我看你是惦記著這些樂器吧?”

他跟記者的交流,又被同行的人注意到,但他毫不隱瞞,大聲說:“你懂的!”

“只要娃娃讀書方便”

“看了之後,我很滿意,之前的顧慮都沒有了。”今年30歲的胡洪瑀如是說。

“我家有四口人,妻子和兩個兒子,兒子大的4歲,小的3歲,搬來這裡,我的孩子們就可以在城裡上幼稚園、小學、初高中了,考起大學的機會就更大了!”胡洪瑀說這話時,眼裡更是充滿希望。

46歲的唐興是高陽組的村民,殘酷的時光和山裡的生活,在他臉上刻下歲月的痕跡,然而,儘管過得很辛苦,但一家三口還是生活在老一輩人給修的已經“四十多歲”的木板房內,雖通水通電,但為了能省些電費,家裡還一直用燒柴火的方式做飯取暖,平時都只在晚上時才開開電燈。

年輕時,倆夫妻在廣西的工地上給人家搬磚,見過淩晨四點吊車頂的太陽,也見過深夜腳手架旁的月光,三四個人一起蹲著吃飯,永遠不會超過二十元的工資,所掙的錢也僅僅夠孩子上學。

年紀大了,也不想出去打工了,回家守著這幾分地,種莊稼賺不了幾個錢,鄉下的日子很安寧,內心深處有種莫名的恐慌。當然,最關心的,還是孩子的上學問題。

“孩子現在已經上初中了,每天要走很遠的路才能去到學校。”說起孩子,老唐臉上寫滿愧疚。

“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機會考上大學,不要和自己一樣,年輕有力氣時出去打工,幹不動後又只能回家種地。”所以老唐想利用這次機會來興義看看這的房子怎麼樣。

“到底怎麼樣嘛?”記者追問。

“我看了下,周邊幼稚園、小學、初中、高中都有,方便得很!”

作者:文/圖 羅 靜 趙炫圳 記者 賀 成 實習生 陳龍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