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將“格鬥孤兒”送回家,未必是最優方案|新京報快評

文/王言虎

7月底, “格鬥孤兒”事件被曝出後, 引發社會巨大關注。 成都市教育、民政、公安部門介入調查, 涼山州教育局也趕赴成都, 安排孩子重返校園。 要不要將孩子接回去, 輿論詞鋒往來, 未有定論。

今日新京報《局面》推出專訪“格鬥孤兒”的視頻, 兩名“格鬥孤兒”小伍與小傑都表示不想回去, “我不走, 我回去也會再跑回來!”

在格鬥俱樂部訓練、生活到底怎麼樣, “格鬥孤兒”如魚飲水, 當然也最清楚。 俱樂部或許會撒謊, 但孩子的眼神與表情不會。 在《局面》的採訪中, 小伍與小傑提到老家涼山的時候, 一直隱忍著, 但悲傷的眼淚終究還是決了堤;而提到在格鬥俱樂部的生活時,

他們卻意志堅定:一定要留在恩波俱樂部。

▲格鬥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當“格鬥孤兒”表態要留在格鬥俱樂部的時候, 涼山州教育局是否還一定要將他們送回涼山, 接受教育?

該如何安置這些“格鬥孤兒”?這個問題的解題思路關鍵其實就在於,

“格鬥孤兒”的出路才是核心。 如何讓他們過得更好、接受良好的教育, 才是需要解決的根本目標。 其餘的考量, 當以此為基礎。 另外, “格鬥孤兒”是事件的主角, 他們有權利為自己發聲, 訴求應該被充分傾聽, 而不能因為他們是未成年人, 就成了事件解決的局外人;他們是表達的主體, 而不是被表達的對象。

所以, 解決“格鬥孤兒”的困境時, 涉事地方政府不能為了平息輿論, 或是教條化辦事, 就一刀切地把所有孩子接回老家。 那種不分具體情由與不考慮“格鬥孤兒”意願的做法, 未必是“格鬥孤兒”最好的成長道路。

在《局面》的採訪中, 我們發現了“格鬥孤兒”與格鬥俱樂部的更多資訊:他們的日常並不是被困在籠子裡打比賽,

他們並不是被俱樂部奴役的孩童, 他們每天晚上還有兩個小時的文化課。 訓練之餘, 同樣接受文化教育。 這樣的培養體系, 其實跟一些正規武校大體相似。

“格鬥孤兒”的故事足夠悲傷, 不止地方政府, 每個關注他們的人都希望他們能過上好的生活。 所以, 眼下的救助也該結合具體情境, 考慮“格鬥孤兒”自身意願。

如果他們回家後情況只會變得更糟糕, 那就沒必要非得將他們送回老家, 若他們願意, 作為流入地的成都, 也該依照國家層面明確的解決流動兒童入學問題“以流入地為主、公辦為主”的原則, 給他們妥善安置;而涉事俱樂部和孤兒家鄉政府也擔起責任, 協同解決該問題。

說到底,

在幫助“格鬥孤兒”的時候, 相關部門應該不能簡單地一刀切, 綜合考慮“格鬥孤兒”、監護人以及俱樂部的情況, 找出以孩子權益為本的最優解決方案。

編輯:與歸 實習生:純潔 吳敏 校對:王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