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102歲道士的立秋養生之道:8忌2宜,句句都能說到點兒上!

農曆七月十六, 西曆8月7號, 立秋來了!

按照以往的天氣規律, 立秋並不代表氣溫就馬上會由熱轉涼, 可是這幾天確實暴雨傾下,

包括現在小編寫文章的時候, 外面的雨聲已經淹沒了一切雜音。

氣溫確實下降了, 溫馨提醒:可以適量添加衣服, 防止感冒。

現在人們越來越重視養生, 身體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那麼大家都有什麼好的養生方法呢, 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並不是那些玄妙的保健品,

也並沒有準備和大家普及十分“罕見”的養生妙招, 只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比較實在的養生方法, 都是在身邊可以直接在實踐中能用到的。

道教養生不知道大家聽說過沒有, 不用多慮, 絕對不是那種玄而又玄的養生知識;

道教一直強調“修身養性”,

當然他們也有只屬於自己的獨特的養生之道, 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位102歲老道士的立秋養生之道。

“防”、“靜”、“動”

1.白天防暑早晚防寒

立秋乃初秋之季, 之後還有十餘天的三伏天, 白天雖炎熱, 可早晚已經開始感覺涼爽;而此時, 人們該注意白天防暑, 早晚防寒, 早晚防寒尤其重要。 因為白天的炎熱會讓人們以為此時仍是炎熱的夏季, 而此時冷熱更迭, 燥風秋雨頻襲, 早晚溫差變大, 若衣物加得不及時, 涼席過涼, 仍過多飲食生冷食物, 吹空調、吹風扇, 就極易受寒涼。

另外還要注意保暖下肢和足部, 免得寒從足下生, 導致腹部臟器的氣血失調, 引發身體各種不適, 患上或加重胃疾。

此外, 作息方面要“早臥早起, 與雞俱興”, 使人體與自然界的變化相適應,

才合乎秋季養生之道。

2.做到內心寧靜心情舒暢

立秋是秋天的開始, 人體代謝與自然界一樣進入陽消陰長的狀態。 此時, 精神調養切忌悲憂傷感, 即使遇到傷感的事, 也應主動予以排解, 要做到內心寧靜, 心情舒暢。

3.逐漸增量運動避免過度出汗

立秋過後, 天氣開始涼爽舒怡, 此時我們可以選擇慢跑、散步、爬山、羽毛球等運動, 並逐漸增大運動量, 但仍應避免過度出汗。

秋季很多多發病都與立秋天氣轉涼有關, 此時哮喘病、過敏性鼻炎最易復發, 有體弱過敏性疾病的人, 對溫度變化敏感, 適應能力較弱,極易因上呼吸道感染而誘發,所以,有此病史者要注意根據天氣冷暖加減衣物,加強體育鍛煉,同時要特別注意自身陽氣的補足。在冷秋及寒冬到來之時,自身陽氣充足才不至於被寒邪侵襲,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切記這8忌

道教裡有這樣一句話“一夏無病三分虛,入秋調理有八忌”,秋季進補正當時,但進補不可亂補,應注意8忌:

一忌沒病亂補。

無病亂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二忌不分虛實。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偏寒者畏寒喜熱,手足不溫,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脈沉細。偏熱者,則手足心熱,口幹,口苦,口臭,大便幹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脈數。若不辨寒熱妄投藥膳,容易導致“火上加油”。

三忌多多益善。

任何東西服用過量都會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服維生素c,可致噁心、嘔吐和腹瀉。

四忌“肉補”。

動物性食物無疑是補品中的良劑,它不僅有較高的營養,而且味美可口。但肉類不易消化吸收,若久服多服,對胃腸功能已減退的老年人來說,常常不堪重負,而肉類消化過程中的某些“副產品”,如過多的脂類、糖類等物質,又往往是心腦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

五忌藥補。

藥補不如食補,重藥物輕食物是不科學的。殊不知許多食物也是有治療作用的藥物。如多吃芹菜可治療高血壓;多吃蘿蔔可健胃消食,順氣寬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藥能補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紅棗、扁豆、藕等也都是進補的佳品。

六忌重“進”輕“出”。

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葷腥,餐餐大油膩,這些食物代謝後產生的酸性有毒物質,需及時排出,而生活節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無規律甚至便秘。

七忌“偏食”、“嗜食”的補。

有些人喜歡按自己口味,專服某一種補品,繼而又從多年不變發展成“偏食”、“嗜食”,這對健康是不利的。因為藥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療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會影響體內的營養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臟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減退,需要全面地系統地加以調理,而且不同的季節,對保健藥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

八忌越貴越補。

“物以稀為貴”,那些高貴的傳統食品如燕窩、魚翅之類,其實並無奇特的食療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蔥之類的食品,卻有值得重視的食療價值。另外,凡食療均有一定的物件和適應症,故應根據需要來確定藥膳,“缺什麼,補什麼”,切勿憑貴賤來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體,更應以實用和價格低廉為滋補原則。

還有這2宜

1.多“吃”,會“吃”

立秋可以多吃一些酸、甘味食物

古人認為“秋天宜收不宜散”,飲食方面“秋不食辛辣”,少吃辛辣食物,順應自然界的變化。同時,立秋濕熱交蒸,飲食宜以健脾祛濕、益胃生津為法。可多食酸、甘味食物,佐以苦味食物,如胡蘿蔔、番茄、冬瓜、蓮藕、豆角、玉米、葡萄、黃花梨、龍眼、水蜜桃、鳳梨、哈密瓜等,同時可以多食些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另外,秋季陰氣強、陽氣弱,腸胃的免疫力下降,病邪容易乘虛而入,對原有胃潰瘍等胃部疾患者要特別注意腹部保暖,飲食應定量定時,少食冷飲和瓜果,不吃過熱、過硬、過辣、難消化的刺激性食物。

2.喝湯

立秋後不妨喝三湯

▲蓮子百合湯

做法及功效:蓮子15克、幹百合15克、雞蛋1個、白糖適量。將蓮子去芯,與百合同放在砂鍋內,加適量清水,文火煮至蓮子肉爛,再加入雞蛋、白糖。雞蛋煮熟後即可食用。可補益脾胃、潤肺,寧心安神。

▲雪梨銀耳湯

做法及功效:雪梨1只,水發銀耳30克,貝母5克,白糖適量。將水發銀耳去根、去雜洗淨,撕成小片;將雪梨去皮、去籽,切成多塊。將銀耳片、雪梨塊、貝母、白糖同放在燉皿內上籠蒸30多分鐘,取出,即可裝盤食。此湯滋陰清肺、消痰降火。

▲芝麻木耳湯

做法及功效:把10克左右的黑芝麻炒熟,與用溫水發泡好的木耳一起放在鍋裡,加水煎煮,煎煮好可加一點白糖,分幾次食用。芝麻具有良好的潤燥作用,尤適用於大便乾燥者。

專家文提醒您:立秋氣溫變化補丁,如果家中或者身邊有心腦血管患者,切記要注意天氣變化,不可著涼感冒,在這些前提下可以按照以上的方法來進行秋季養生,確實是時候“貼秋膘”嘍!

適應能力較弱,極易因上呼吸道感染而誘發,所以,有此病史者要注意根據天氣冷暖加減衣物,加強體育鍛煉,同時要特別注意自身陽氣的補足。在冷秋及寒冬到來之時,自身陽氣充足才不至於被寒邪侵襲,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切記這8忌

道教裡有這樣一句話“一夏無病三分虛,入秋調理有八忌”,秋季進補正當時,但進補不可亂補,應注意8忌:

一忌沒病亂補。

無病亂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二忌不分虛實。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偏寒者畏寒喜熱,手足不溫,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脈沉細。偏熱者,則手足心熱,口幹,口苦,口臭,大便幹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脈數。若不辨寒熱妄投藥膳,容易導致“火上加油”。

三忌多多益善。

任何東西服用過量都會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服維生素c,可致噁心、嘔吐和腹瀉。

四忌“肉補”。

動物性食物無疑是補品中的良劑,它不僅有較高的營養,而且味美可口。但肉類不易消化吸收,若久服多服,對胃腸功能已減退的老年人來說,常常不堪重負,而肉類消化過程中的某些“副產品”,如過多的脂類、糖類等物質,又往往是心腦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

五忌藥補。

藥補不如食補,重藥物輕食物是不科學的。殊不知許多食物也是有治療作用的藥物。如多吃芹菜可治療高血壓;多吃蘿蔔可健胃消食,順氣寬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藥能補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紅棗、扁豆、藕等也都是進補的佳品。

六忌重“進”輕“出”。

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葷腥,餐餐大油膩,這些食物代謝後產生的酸性有毒物質,需及時排出,而生活節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無規律甚至便秘。

七忌“偏食”、“嗜食”的補。

有些人喜歡按自己口味,專服某一種補品,繼而又從多年不變發展成“偏食”、“嗜食”,這對健康是不利的。因為藥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療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會影響體內的營養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臟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減退,需要全面地系統地加以調理,而且不同的季節,對保健藥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

八忌越貴越補。

“物以稀為貴”,那些高貴的傳統食品如燕窩、魚翅之類,其實並無奇特的食療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蔥之類的食品,卻有值得重視的食療價值。另外,凡食療均有一定的物件和適應症,故應根據需要來確定藥膳,“缺什麼,補什麼”,切勿憑貴賤來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體,更應以實用和價格低廉為滋補原則。

還有這2宜

1.多“吃”,會“吃”

立秋可以多吃一些酸、甘味食物

古人認為“秋天宜收不宜散”,飲食方面“秋不食辛辣”,少吃辛辣食物,順應自然界的變化。同時,立秋濕熱交蒸,飲食宜以健脾祛濕、益胃生津為法。可多食酸、甘味食物,佐以苦味食物,如胡蘿蔔、番茄、冬瓜、蓮藕、豆角、玉米、葡萄、黃花梨、龍眼、水蜜桃、鳳梨、哈密瓜等,同時可以多食些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另外,秋季陰氣強、陽氣弱,腸胃的免疫力下降,病邪容易乘虛而入,對原有胃潰瘍等胃部疾患者要特別注意腹部保暖,飲食應定量定時,少食冷飲和瓜果,不吃過熱、過硬、過辣、難消化的刺激性食物。

2.喝湯

立秋後不妨喝三湯

▲蓮子百合湯

做法及功效:蓮子15克、幹百合15克、雞蛋1個、白糖適量。將蓮子去芯,與百合同放在砂鍋內,加適量清水,文火煮至蓮子肉爛,再加入雞蛋、白糖。雞蛋煮熟後即可食用。可補益脾胃、潤肺,寧心安神。

▲雪梨銀耳湯

做法及功效:雪梨1只,水發銀耳30克,貝母5克,白糖適量。將水發銀耳去根、去雜洗淨,撕成小片;將雪梨去皮、去籽,切成多塊。將銀耳片、雪梨塊、貝母、白糖同放在燉皿內上籠蒸30多分鐘,取出,即可裝盤食。此湯滋陰清肺、消痰降火。

▲芝麻木耳湯

做法及功效:把10克左右的黑芝麻炒熟,與用溫水發泡好的木耳一起放在鍋裡,加水煎煮,煎煮好可加一點白糖,分幾次食用。芝麻具有良好的潤燥作用,尤適用於大便乾燥者。

專家文提醒您:立秋氣溫變化補丁,如果家中或者身邊有心腦血管患者,切記要注意天氣變化,不可著涼感冒,在這些前提下可以按照以上的方法來進行秋季養生,確實是時候“貼秋膘”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