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11:05:06 濱海時報 小字

全國最美志願服務社區“煉成”記 11:05:06 濱海時報 小字

今年3月3日,從天津市學雷鋒志願服務主題活動暨“迎全運·做文明有禮天津人”志願者在行動啟動儀式上,傳來消息,在中央文明辦面向全國“海選”4個100(100個最美志願者、100個最佳志願服務專案、100個最佳志願服務組織、100個最美志願服務社區)活動中,天津市有4個社區被“命中”,而濱海新區獨得一席,它便是古林街福匯園社區。 一時間網上消息頗傳,記者注意到一個消息中是這樣寫的“全國最美志願服務社區是怎樣煉成的”,是啊,一個普普通通的社區,一躍而成“國”字頭先進,這裡面得有多少文章和故事?經驗與做法?民眾參與度與支持度?百姓的幸福感與歸屬感?帶著一連串問題與想法,3月7日,記者走進了這個嶄新漂亮的社區,想探查與找到其“最美”的來源——

“親情社區”從一對空巢老人成為孩子們的“姥姥,姥爺”開始

記者趕到時,是中午12:28,社區黨支部書記兼居委會主任王鳳榮和副書記李新領還沒有下班,她們正為下午要舉辦的迎三八社區“創客坊”啟動忙碌著,90後的社區文化管理員王歆越則帶著滿手麵粉下樓,用手機圖片向記者展示她忙碌一上午做好的各種美侖美奐的麵點,她成了創客坊的志願者,又是最小的一名老師,創客坊請來剪紙、布藝、面塑、插花、創意家居等十多位民間高人和老師到社區,專門開設免費課堂。

王鳳榮說,自己是從古林街文衛科來社區工作的,那時是2013年8月,一個“爛攤子”,4年時間不到,已經成了一個人人踴躍,都願做志願者的社區,原因何在?“我想好的社區就應該是一個真正和諧的大家庭,大家像一家人一樣,所有的居民都像兄弟姐妹互相關愛,互相幫助,互相溫暖”。

回想當時,王鳳榮面臨的情況是社區各方面管理混亂,髒亂差處處可見,僅有13名工作人員,要服務的卻是福匯、福澤、福波三個社區1281戶3846名社區居民,從哪開始?她的第一步便是大刀闊斧聚民心。 她記得當時生病到社區衛生站輸液,聽郭成祥、李乃俊大夫說起他們曾救助過一對空巢老人苗有為、李偉夫婦,苗有為患腦卒中行動不便,李偉大娘患有宮頸癌晚期,兩個女兒一個在澳大利亞,一個做過小兒麻痹手術在市區,很少來看望老人。

王鳳榮一邊心疼地聽著,一邊計畫著行動,回到社區就召集大家開會,研究辦法,一個救助空巢老人的志願組織迅速形成:張林、劉鳳茹、李寶紅、陳昊等社區居民和中國好人都紛紛加入進來。 因老人行動不便,王鳳榮自己只要做了好吃的就帶小兒子給老人端過去,看著老人吃完才走;劉鳳茹、王鳳榮都給老人買過新衣服;老人病了,又是志願者們開車往返照顧老人,伺候老人輸液……就這樣,如同子女一般照顧兩位重病老人,直到1年半後,兩位老人懷著無盡感激離世為止。 直到現在,王鳳榮已讀小學二年級的兒子還會提及“姥爺、姥姥”。

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微妙的,本來陌生者之間的親情便更是難遇,而王鳳榮以身示範,從此,志願服務在社區成了“常態”,現有註冊志願者1207人,占社區人口31.4%。 成立了計生、青少年、平安、九九公益等5支志願服務隊。 在天津志願服務者平臺發佈並完成大項活動33次,總時長90283小時,人均74.5小時,志願服務活動年均110多次。

我們有各種各樣的 “身邊典範”和“正能量”

王鳳榮求賢若渴地挖掘著社區的各種人才,將他們吸引到樓門長、志願隊和社區多種多樣的活動中來,使他們成為獨當一面的百姓身邊的典範、正能量、領頭人,於是,社區有了40多位“安全守護神”楓葉紅志願巡邏隊、有了一個個樂於助人的身邊雷鋒、有了孝老愛親的最美家庭……這些人又帶動越來越多的居民投入到美麗社區建設中來,結果,一個社區親情大家庭真的誕生在了大家眼皮底下,情感與心上。

一個小小的社區,這幾年就湧現了劉振鋒、張林、劉義學、楊桂雲、聶所雲、齊秀華、孫德安、李曉雲、傅耀基等一批濱海新區道德模範和濱海好人。

在擺滿社區榮譽證書、獎牌和琳琅滿目供居民閱讀的圖書室裡,王鳳榮講著一個又一個他們“挖”到的好人。

今年45歲的劉振峰是計程車司機,從2010年做“的哥”開始,劉振峰僅是撿到的手機就不下10部,但他從未將失物據為己有。 這其間,他的愛人還丟過一部手機,而當天恰好有一個人將手機落到車上,他的愛人提出想借來用一下,但被劉振峰斷然拒絕。 一天,劉振峰拉著一對情侶從新區大港街到津南區的北閘口村,在回程路上,他突然聽到有手機聲音,回頭一看,一部手機落在後座上,接起電話得知是剛才那對情侶遺失的。雖然已開出接近6公里路,但他還是迅速調轉車頭將手機送了回去。當男失主提出要付給劉師傅折返車費時,被他謝絕了。

“社區有一個孝順的兒媳叫聶鎖雲,今年61歲,婆婆96歲。多年來婆媳之間比母女還要親,聶所雲孝順婆婆的故事在社區周邊傳為佳話”。有一次,婆婆感染上了流行感冒,高燒不退,聶所雲就一直守在婆婆身邊,寸步不離。見婆婆燒退不下來,她找來車不顧婆婆的反對把婆婆送醫院,沒白沒黑地守在婆婆身邊,每天換樣給婆婆做吃的,婆婆身體非常虛弱,她就一口一口地嘗,一勺一勺地喂,婆婆很快好轉起來。醫院的大夫、護士和同病房的人都說:“您病倒的這幾天可把您閨女累壞了”。婆婆告訴大家:“這是我的兒媳婦”,那一刻,大家屏住呼吸,瞪大眼睛盯著聶鎖雲,一時間,聶鎖雲的名字傳遍了所有病房。後幾天,來看老人的人越來越多,很多人問聶鎖雲:“你是怎麼做到這樣孝順的?”聶鎖雲總是笑呵呵地說:“對待老人只要你耐心一點、細心一點就行。”

“創客坊”裡加入了男同胞

下午2:30,社區二樓的兩大間“創客坊”揭牌啟動了,老老少少的女同胞們擠滿了兩大間活動室,記者擠進去一看,有滿桌的美食,有的老師還正在教大家做新的,其中竟然有早就聽說的“面人王”王永豔;有扣子花,樓門長張豔現學現會現編著;有創意家居利用廢舊報紙編的儲物筐,老師帶了全套“傢伙”現場教姐妹們怎麼撚、粘、編;有花卉啟請來的老師教大家插花工藝;有遠近聞名的剪紙藝術家張培華、張培莉姐妹帶來的剪紙、蛋糕紙盤上畫的梅蘭竹菊——十多個專案,記者粗略估計一下得有100多人來參觀、學習,並估計著自己下一步報哪個班。

記者看到幾個男同胞也在裡面,很是好奇,王鳳榮說,他們都是志願者,來幫忙掛布標。這其中就有在社區裡“家喻戶曉”的劉學義。劉學義出生於1953年,退休以後就開始在社區清理環境衛生,把垃圾收拾乾淨,把小廣告剷除,把被雨澆倒的花草樹木扶起培好,幫居民修理電器,甚至修汽車。記者問:為什麼能堅持這麼做?他答:因為為人民服務心情快樂,因為還可以鍛煉身體。一些租房的外地住戶過年回老家,都把家門鑰匙給劉學義,他就把人家裡的東西修理好,還管澆花。有一位外地在這陪讀的鄰居被狗咬了,慌亂中想起社區有個活雷鋒劉學義,沒想到打電話後,劉學義立刻趕到開著自己的車將他送到了醫院,打了防疫針又將其送回家。2016年社區業主委員會選舉大會上,劉學義得票高高領先,他被大家一致為業主委員會的主任。“大家信任咱,就更得好好為大家服務了。”說起王鳳榮,他佩服地說,書記是真心實意幹工作,又有組織能力,一個女同志能這麼全心全意為社區,我們就更得好好幹。臨走,他還不忘說:“張林比我做得好,你應該採訪采記他。”

記者又見到志願巡邏隊的楊桂雲,孫德安,印象最深的一點是,他們補充新隊員,竟然是需要“組織考察”的,三天打漁兩天曬網的不要,必然能天長日久為社區服務的人員才吸引進來。

“面人王”王永豔把他現場做的精彩面人贈送給大家後說,他還會來教大家的,現在傳承這一非遺的學生有100多位呢。

記者請王鳳榮提供一份她的個人簡歷,沒想到她發來的仍是一份“志願檔案”——幾年前,我有幸走進了“麥田”團隊,成為了一名“麥田”志願者,為那些貧困山區的孩子盡一點微薄之力,今天,我又加入了“求是義工組織”,成為了求是義工的一員,不久,我也要加入“中華志願者協會”,做一名光榮的中華志願者。做這些,從來沒有目的,只是當自己做這些事的時候,感覺自己的心很快樂,很幸福。不久,我們社區自己的愛心媽媽幫幫團也要啟動了,越來越多的姐妹們加入了這個團隊,真的很欣慰。我在公益的路上堅定地前進,我願意與更多的朋友們攜手同行!

愛心無限 志願同行

下面這篇文章,是王鳳榮在一次志願者講述大賽上的演講,她說或許對你認識福匯園,報導我們社區有説明——

總有一些故事讓我們感動,總有一些人讓我們敬仰。人們常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在我們社區就有這麼一群人,他們默默奉獻,不求回報,哪裡需要幫助,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他們是那麼的平凡,卻在平凡中閃耀著人性的光芒,在愛心奉獻中綻放生命的光彩。

“不是親人,勝過親人”。社區裡有一對空巢退休老教師,李老師患宮頸癌晚期,老伴兒苗老師患有小腦萎縮症,女兒在國外,常年不在家。

“姐妹們,李老師要去醫院做化療,咱們包點餃子送過去凍上,給苗老師備著。”

整整三年,1000多個日日夜夜,志願者們用真情陪伴關愛著兩位老人。陪老人去醫院看病,為老人做可口的飯菜,在寒冷的夜晚尋找因癡呆而走失的苗老師,每一件小事都彰顯著人間大愛。2015年的冬天,兩位老人相繼離世,禰留之際,老人拉著志願者的手,“謝謝你們,你們就是我們的親人,如果有來生,讓我們做一家人”。當時正值春節,志願者們主動放棄了與家人團聚,忙前忙後幫助料理了老人的後事。

“要讓公德挺直腰板”。 記得那是2013年冬天的一個週末,正值中午,外面下著小雨,社區服務站的工作人員入戶剛回到站裡。

“外面有個老太太倒在地上了!”不知誰喊了一聲,志願者們循聲跑了出去,只見一位六十多歲的老奶奶嘴唇發紫、昏迷不醒地躺在冰冷的馬路上。

“老人可能是突發疾病,拖延會有生命危險,得趕緊打120。”圍觀的群眾小聲議論著,卻沒有一個敢靠前。志願者們二話沒說,急忙撥打了120。由於天冷還下著雨,又不知老人病情狀況,志願者們不敢挪動老人,乾脆撐著雨傘將老人緊緊抱在懷裡,等待120的到來。他們用一把雨傘撐起了人間大愛!120來了,老人家屬還沒到,志願者們便隨同120到醫院,為老人代辦了入院手續。直到老人脫離了危險,家屬到了,才悄然離開……。

老人出院後,也義無反顧地參加了社區“楓葉紅”志願者巡邏隊,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志願者。

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生活在我們身邊的“濱海好人”張林,用他的實際行動將“志願者”進行了完美詮釋。45歲的他,幾十年如一日做著“平凡”的小事。重陽節,他為社區空巢老人們買華服過集體生日;建軍節,他為轄區部隊戰士們送去防暑降溫物品;兒童節,他為貧困山區孩子們募集圖書文具。“人活著,就要讓更多的人得到快樂。張林簡單的一句話,折射出一名普通志願者的情懷,也道出了我們福匯園社區1207名志願者的共同心聲。

志願者是愛的使者,朋友們,讓我們一路同行,一起做愛的使者吧,一起奉獻愛,傳遞愛,用大愛譜寫我們無悔的人生!(記者 李鐵軍 攝影報導)

一天,劉振峰拉著一對情侶從新區大港街到津南區的北閘口村,在回程路上,他突然聽到有手機聲音,回頭一看,一部手機落在後座上,接起電話得知是剛才那對情侶遺失的。雖然已開出接近6公里路,但他還是迅速調轉車頭將手機送了回去。當男失主提出要付給劉師傅折返車費時,被他謝絕了。

“社區有一個孝順的兒媳叫聶鎖雲,今年61歲,婆婆96歲。多年來婆媳之間比母女還要親,聶所雲孝順婆婆的故事在社區周邊傳為佳話”。有一次,婆婆感染上了流行感冒,高燒不退,聶所雲就一直守在婆婆身邊,寸步不離。見婆婆燒退不下來,她找來車不顧婆婆的反對把婆婆送醫院,沒白沒黑地守在婆婆身邊,每天換樣給婆婆做吃的,婆婆身體非常虛弱,她就一口一口地嘗,一勺一勺地喂,婆婆很快好轉起來。醫院的大夫、護士和同病房的人都說:“您病倒的這幾天可把您閨女累壞了”。婆婆告訴大家:“這是我的兒媳婦”,那一刻,大家屏住呼吸,瞪大眼睛盯著聶鎖雲,一時間,聶鎖雲的名字傳遍了所有病房。後幾天,來看老人的人越來越多,很多人問聶鎖雲:“你是怎麼做到這樣孝順的?”聶鎖雲總是笑呵呵地說:“對待老人只要你耐心一點、細心一點就行。”

“創客坊”裡加入了男同胞

下午2:30,社區二樓的兩大間“創客坊”揭牌啟動了,老老少少的女同胞們擠滿了兩大間活動室,記者擠進去一看,有滿桌的美食,有的老師還正在教大家做新的,其中竟然有早就聽說的“面人王”王永豔;有扣子花,樓門長張豔現學現會現編著;有創意家居利用廢舊報紙編的儲物筐,老師帶了全套“傢伙”現場教姐妹們怎麼撚、粘、編;有花卉啟請來的老師教大家插花工藝;有遠近聞名的剪紙藝術家張培華、張培莉姐妹帶來的剪紙、蛋糕紙盤上畫的梅蘭竹菊——十多個專案,記者粗略估計一下得有100多人來參觀、學習,並估計著自己下一步報哪個班。

記者看到幾個男同胞也在裡面,很是好奇,王鳳榮說,他們都是志願者,來幫忙掛布標。這其中就有在社區裡“家喻戶曉”的劉學義。劉學義出生於1953年,退休以後就開始在社區清理環境衛生,把垃圾收拾乾淨,把小廣告剷除,把被雨澆倒的花草樹木扶起培好,幫居民修理電器,甚至修汽車。記者問:為什麼能堅持這麼做?他答:因為為人民服務心情快樂,因為還可以鍛煉身體。一些租房的外地住戶過年回老家,都把家門鑰匙給劉學義,他就把人家裡的東西修理好,還管澆花。有一位外地在這陪讀的鄰居被狗咬了,慌亂中想起社區有個活雷鋒劉學義,沒想到打電話後,劉學義立刻趕到開著自己的車將他送到了醫院,打了防疫針又將其送回家。2016年社區業主委員會選舉大會上,劉學義得票高高領先,他被大家一致為業主委員會的主任。“大家信任咱,就更得好好為大家服務了。”說起王鳳榮,他佩服地說,書記是真心實意幹工作,又有組織能力,一個女同志能這麼全心全意為社區,我們就更得好好幹。臨走,他還不忘說:“張林比我做得好,你應該採訪采記他。”

記者又見到志願巡邏隊的楊桂雲,孫德安,印象最深的一點是,他們補充新隊員,竟然是需要“組織考察”的,三天打漁兩天曬網的不要,必然能天長日久為社區服務的人員才吸引進來。

“面人王”王永豔把他現場做的精彩面人贈送給大家後說,他還會來教大家的,現在傳承這一非遺的學生有100多位呢。

記者請王鳳榮提供一份她的個人簡歷,沒想到她發來的仍是一份“志願檔案”——幾年前,我有幸走進了“麥田”團隊,成為了一名“麥田”志願者,為那些貧困山區的孩子盡一點微薄之力,今天,我又加入了“求是義工組織”,成為了求是義工的一員,不久,我也要加入“中華志願者協會”,做一名光榮的中華志願者。做這些,從來沒有目的,只是當自己做這些事的時候,感覺自己的心很快樂,很幸福。不久,我們社區自己的愛心媽媽幫幫團也要啟動了,越來越多的姐妹們加入了這個團隊,真的很欣慰。我在公益的路上堅定地前進,我願意與更多的朋友們攜手同行!

愛心無限 志願同行

下面這篇文章,是王鳳榮在一次志願者講述大賽上的演講,她說或許對你認識福匯園,報導我們社區有説明——

總有一些故事讓我們感動,總有一些人讓我們敬仰。人們常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在我們社區就有這麼一群人,他們默默奉獻,不求回報,哪裡需要幫助,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他們是那麼的平凡,卻在平凡中閃耀著人性的光芒,在愛心奉獻中綻放生命的光彩。

“不是親人,勝過親人”。社區裡有一對空巢退休老教師,李老師患宮頸癌晚期,老伴兒苗老師患有小腦萎縮症,女兒在國外,常年不在家。

“姐妹們,李老師要去醫院做化療,咱們包點餃子送過去凍上,給苗老師備著。”

整整三年,1000多個日日夜夜,志願者們用真情陪伴關愛著兩位老人。陪老人去醫院看病,為老人做可口的飯菜,在寒冷的夜晚尋找因癡呆而走失的苗老師,每一件小事都彰顯著人間大愛。2015年的冬天,兩位老人相繼離世,禰留之際,老人拉著志願者的手,“謝謝你們,你們就是我們的親人,如果有來生,讓我們做一家人”。當時正值春節,志願者們主動放棄了與家人團聚,忙前忙後幫助料理了老人的後事。

“要讓公德挺直腰板”。 記得那是2013年冬天的一個週末,正值中午,外面下著小雨,社區服務站的工作人員入戶剛回到站裡。

“外面有個老太太倒在地上了!”不知誰喊了一聲,志願者們循聲跑了出去,只見一位六十多歲的老奶奶嘴唇發紫、昏迷不醒地躺在冰冷的馬路上。

“老人可能是突發疾病,拖延會有生命危險,得趕緊打120。”圍觀的群眾小聲議論著,卻沒有一個敢靠前。志願者們二話沒說,急忙撥打了120。由於天冷還下著雨,又不知老人病情狀況,志願者們不敢挪動老人,乾脆撐著雨傘將老人緊緊抱在懷裡,等待120的到來。他們用一把雨傘撐起了人間大愛!120來了,老人家屬還沒到,志願者們便隨同120到醫院,為老人代辦了入院手續。直到老人脫離了危險,家屬到了,才悄然離開……。

老人出院後,也義無反顧地參加了社區“楓葉紅”志願者巡邏隊,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志願者。

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生活在我們身邊的“濱海好人”張林,用他的實際行動將“志願者”進行了完美詮釋。45歲的他,幾十年如一日做著“平凡”的小事。重陽節,他為社區空巢老人們買華服過集體生日;建軍節,他為轄區部隊戰士們送去防暑降溫物品;兒童節,他為貧困山區孩子們募集圖書文具。“人活著,就要讓更多的人得到快樂。張林簡單的一句話,折射出一名普通志願者的情懷,也道出了我們福匯園社區1207名志願者的共同心聲。

志願者是愛的使者,朋友們,讓我們一路同行,一起做愛的使者吧,一起奉獻愛,傳遞愛,用大愛譜寫我們無悔的人生!(記者 李鐵軍 攝影報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