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信訪工作當恪守為民之責

以人民為中心, 是對信訪工作最根本、最核心的概括, 指引了信訪為民的改革方向。

近日, 習近平總書記對信訪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將信訪工作定位為“瞭解民情、集中民智、維護民利、凝聚民心的一項重要工作”, 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幹部“千方百計為群眾排憂解難”。 以人民為中心, 這無疑是對信訪工作最根本、最核心的概括, 指引了信訪為民的改革方向。

這些年, 這一改革的步履始終堅定有力。 從實現訴訪分離到強化依法逐級走訪, 從“網上信訪”省市縣三級全覆蓋到信訪督查倒逼大量矛盾化解……信訪工作制度改革啟動以來,

一系列基礎性、支柱性、關鍵性改革措施陸續推進、落地生根, 信訪總量穩中有降、信訪秩序明顯好轉、信訪工作公信力不斷提升。

信訪工作的本質是群眾工作, 信訪工作誕生之初, 就是要成為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橋樑和紐帶。 正因如此, 黨的十八大以來, 這一輪大刀闊斧的信訪工作制度改革, 最醒目的標誌就是“陽光信訪、責任信訪、法治信訪”, 這實際上就是對信訪為民這個價值本位的日益凸顯。

因為信訪為民, 所以必須用改革讓信訪透明陽光。 做好群眾工作, 首先就是要與群眾開誠佈公、以誠相待。 特別是當前互聯網和新媒體快速發展, 更早已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資訊傳播格局、社會輿論生態和公眾參與方式。

近年來, 信訪系統打造的“網上信訪”成為信訪“主管道”, 其意義不僅僅是讓“資料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更關鍵在於網上信訪的全程留痕以及全程可監督、可評價, 尊重和保障了信訪群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與監督權。 在當前這個資訊時代, 讓信訪流程“看得見”, 群眾才會真正“信得過”。

因為信訪為民, 所以必須用改革讓信訪落實責任。 社會利益的複雜多元, 決定了回應群眾訴求往往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 信訪工作也因此有“天下第一難”之稱。 然而, 信訪工作想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 就不可能回避老百姓對“事要解決”的基本訴求。 一分部署, 九分落實, 如果缺乏嚴密的責任體系, 出現信訪問題可以不擔責,

處理信訪問題可以不負責, 造成嚴重後果可以不問責, 那麼再好的信訪制度也是“紙老虎”“稻草人”, 依法及時就地解決群眾訴求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因為信訪為民, 所以必須用改革讓信訪恪守法治。 為什麼現實中會出現“信訪不信法”“信上不信下”的現象?從根本上來說, 源頭就在於過去信訪職責邊界沒能厘清。 這讓信訪一邊在“大包大攬”中既不堪重負, 又損害了法治的權威;一邊是“耕了別人的地, 荒了自己的田”, 模糊了自身做好群眾工作的本職。 將信訪納入法治化軌道, 就意味著讓司法的歸司法, 信訪的歸信訪。 將信訪納入法治化軌道, 更意味著過去一些基層幹部“搞定就是穩定, 擺平就是水準”的錯誤觀念,

以及個別群眾“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的僥倖心理, 也將不再有滋生蔓延的土壤。

群眾利益無小事, 一枝一葉總關情。 人民群眾每一次的來信來訪, 都寄託著對黨和政府的信任與期盼。 這也提醒我們, 雖然信訪工作制度改革依然任重而道遠, 但只要始終恪守為民之責, 真正把解決信訪問題的過程作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做好群眾工作的過程, 就能充分釋放改革的活力。

轉載於:《阜陽信訪》微信公眾號

您看此文用·秒, 轉發只需1秒呦~

把您的觀點看法告訴我們

點擊下方“寫留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