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天津民政部門:今年清明節與往年相比有九方面改革變化

新華網天津3月26日電記者從天津市殯葬事業管理處獲悉, 今年清明與往年相比, 無論是在觀念轉換上還是在實際工作中都有很大程度的進步和改觀, 共有九個方面改革變化。

天津市民政局殯葬事業管理處黨委書記王春生介紹說, 一是首次提出以“寄思”代替“祭奠”理念, 通過各種文明祭掃形式的創新和應用, 不斷將殯葬祭祀方式從觀念轉化為現實。

三是首次舉辦簡約祭掃活動。 今年第一殯儀館和第二殯儀館各開展一場使用逝者遺像或靈位代替骨灰的集體共祭活動, 推行祭掃“不在於形,

而在於心”新理念。

四是首次舉辦清風行動進軍營活動。 為解決軍人祭掃親人難問題, 初步確定在武警新兵培訓基地開展一次“清風行動進軍營”活動, 以滿足軍隊官兵保家衛國不能回鄉思故難題。

五是首次增進大學之間互動, 聯合舉辦追思活動。 天津憩園首次提出將清明掃墓高校聯合集中舉辦追思祭掃活動, 並發動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天津工業大學開展“緬懷人民英烈, 銘記身邊楷模”紀念周總理和白方禮老人活動。

六是提升文明祭掃空間, 改善文明祭掃環境;隨著文明祭掃活動的逐年深入, 認同和接受文明祭掃人數越來越多, 天津市第一殯儀館為滿足未能如願報名參加文明共祭活動祭掃群眾願望, 專門開設一間約300平米告別禮廳作為文明共祭迴圈場使用,

並使現有文明祭掃區域擴大到了原來的兩倍, 第二殯儀館也拿出20間裝修簡潔, 環境整潔的祭奠室供文明祭掃群眾免費使用。

七是為方便社會特殊群體祭掃需求, 市屬各殯葬單位都開設了專門為老年人、殘疾人、軍烈屬服務專用的視窗, 盡可能降低因排隊等待為他們帶來的不便。

八是為減少祭掃群眾安放證丟失或申請人變更在辦理調整手續上帶來的不便或帶來不必要的奔波, 市屬各殯葬單位克服自身困難, 以便民助民為原則, 為部分祭掃群眾關心的補辦骨灰安放證、變更骨灰安放申請人業務開設專門視窗進行業務辦理。

九是社區集體共祭活動也展現了前所未有的擴展,

據統計, 今年各區將舉辦的文明共祭場次超過了五百場。 (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