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商南縣桑樹村黨建與脫貧“共舞”

“一條條乾淨整潔的水泥道路四通八達, 一座座整齊劃一的規範化產業基地依山而建, 一幢幢寬敞舒適的美麗民居拔地而起......”這是商南縣富水鎮桑樹村依託黨建載體, 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 桑樹村圍繞脫貧攻堅中心工作, 通過“完善制度嚴管理、創新思路建載體、發展產業促經濟”三項有力措施, 不斷提升支部班子的凝聚力、戰鬥力和號召力, 推進黨建與經濟建設融合發展。

深化“兩學一做” 夯實党建根基。 “我在廣州打工已經第4年了, 以前村黨支部開展黨組織生活, 像我這樣的流動黨員根本沒法參加。

從去年起, 村裡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 對我們這些流動黨員實行‘一對一’管理, 支部建立了流動黨員微信群, 定期向我們收繳黨費, 每季度聽取我們的思想彙報, 村黨支部書記還通過微信親自詢問我們的生活狀況, 讓我感覺到黨組織就在我的身邊。 ”現年31歲的桑樹村十三組黨員張恒, 在談到這些年的變化時感慨萬千。

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 桑樹村黨支部圍繞黨員“日常學習難, 組織活動開展難”兩大難題, 通過普通黨員集中領學, 年老黨員上門送學, 流動黨員網上督學等形式, 對全村70名黨員實行分層管理、分類施教。 結合流動黨員分佈廣、難集中的特點, 村黨支部班子成員一對一進行電話聯繫,

建立流動黨員資訊台賬。 按照支部學習計畫, 定期通過手機短信、微信群、QQ群等管道向流動黨員推送“精神食糧”, 提升黨員學習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為實現黨建工作常態化、制度化、標準化, 桑樹村黨支部還積極爭取資金, 建成4層1200多平方米的標準化黨員活動服務中心和占地2000平方米的村級文化活動廣場, 提升黨建硬體條件。 按照年初制定的黨建工作計畫, 定期召開黨員大會,認真組織開展專題討論、黨員評議、“主題黨日”、“三會一課”等活動, 不斷夯實黨建基礎。

創新發展模式 發揮黨員作用。 今年36歲的張青是桑樹村的一名普通黨員, 同時也是一名遠近聞名的致富能手。 5年前他通過銀行貸款, 建起了3座標準化養豬場,

成立了張青養豬專業合作社, 帶領身邊群眾發展生豬養殖。 由於懂技術、會經營, 他的生豬養殖發展很快, 短短3年時間, 他的養豬場從起初的年出欄生豬500頭到現在的2000頭, 去年實現純收入40萬元。 他還吸收村裡的2名貧困戶到養豬場務工, 在家門口增收。 在桑樹村, 像張青這樣的黨員致富能手還有很多。

桑樹村按照“支部引領定目標, 企業牽頭興產業, 黨小組帶動抓落實, 黨員示範當先鋒, 貧困戶參與助脫貧”的發展思路, 採取“支部+合作社+貧困戶”“支部+能人大戶+貧困戶”“支部+技能培訓+貧困戶”“支部+產業基地+貧困戶”4種模式, 圍繞脫貧攻堅, 為每名黨員劃分“責任區、示範田”。 在“富民”責任區劃分6個黨小組, 明確責任黨員43名, 聯繫產業基地10個、產業大戶21戶、帶動貧困戶43戶。

在“和諧”責任區劃分5個黨小組, 明確責任黨員27名, 每個責任黨員就近聯繫20戶貧困群眾。 黨員在富民責任區、和諧責任區主動聯繫服務群眾, 最大限度的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發展多元經濟 實現產業融合。 “要想徹底改變村子面貌, 建設新農村, 就必須有產業支撐、有集體經濟, 只有這樣, 我們才能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桑樹村村委會主任殷書堂說。

從2007年起, 桑樹村就依託現有資源, 先後成立海宏養殖、官山油茶、龍嶺茶葉、山珍食用菌等10個領域的13個農民專業合作社, 大力發展特色經濟。 採取土地流轉、集體承包經營等形式, 將村集體的800畝茶場和400畝杜仲基地租賃給有經營能力的致富帶頭人經營,

村上每年收取2萬元租金, 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

為實現產業多元化、園區化, 該村還建立了安溝養殖產業園和312國道沿線特色農業產業園區, 建成1000畝產業基地2個, 500畝產業基地3個, 大力發展茶葉、油茶、油用牡丹、獼猴桃、香菇等產業。 目前, 全村培育出了茶、果、菌、畜四大主導產業, 形成了桑樹村沿312國道5公里綠色經濟發展長廊, 2016年全村實現經濟總產值1.2億元。

“我們就是要以黨建為總領, 以產業為依託, 通過黨建和脫貧攻堅的深度融合, 促進全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帶動更多群眾實現脫貧致富。 ”桑樹村黨支部書記殷書康如是說。 (通訊員 周衍江 特約記者 孫傳卿)

編輯:於佳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