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跨越世紀的百年爐火——中華老字型大小全聚德的百年之歌

全聚德是不是能飛得穩, 妄加定論或許為時尚早, 只是我們願意並且希望看到, 逾百年的全聚德在未來我們無法看到的世世代代中,

作為一種民族的符號永久地留存下去, 以依然驕傲的姿態。

正陽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 原名麗正門。 因其位於紫禁城的正前方, 亦俗稱“前門”, 至今已有600年的歷史。 它是老北京“京師九門”之一, 集正陽門城樓、正陽門箭樓與正陽門甕城為一體,

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禦性建築體系。 是中國古代典型的城防建築, 也是北京城門中唯一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城門。

“到北京, 逛前門。 ”如今的前門, 已是遊覽京城的必去地標。 事實上, 前門大街自從明朝擴建了外城之後, 就成為北京城的寸土寸金之地。 這裡人來人往, 商賈雲集, 熱鬧延續了數百年。 前人描寫前門商業繁華的盛況時這樣寫道:“五色迷離眼欲盲, 萬方貨物列縱橫。 舉頭天不分晴晦, 路窄人皆接踵行。 ”前門大街的繁華, 由此可見。

這裡也是老字型大小雲集的地方, 素有“中華第一吃”之稱的全聚德便坐落於此。 歲月的車輪碾軋下數不清的車轍, 而歷經百年滄桑的全聚德, 卻歷久彌新, 煥發生機。

老掌櫃的故事

站在前門大街的牌坊底下,

朝南望去, 全聚德的紅色招牌異常醒目。 全聚德門前排著長長的隊伍, 這裡有喜歡吃烤鴨的北京人, 也有慕名而來的外地人及外國人。

片鴨的師傅運刀如風, 客人們聚精會神地欣賞。 如果給店內客人進行一番長辮布衫的臆想, 便頗有幾分清王朝同治年間全聚德的歷史畫面感了。

始於1864年的全聚德, 迄今已有150餘年的歷史。 門前的老牌匾泛著悠遠深邃的光澤, 仿佛在向我們娓娓道來全聚德的百年榮光, 以及那個時代之下的故事。

全聚德第一任掌櫃叫楊全仁, 河北冀縣人, 地地道道的農民。 1850年左右, 因為家鄉鬧災荒, 十幾歲的楊全仁便隨父老鄉親到北京謀生。 以此往前追溯兩個世紀, 清王朝的定都讓這片土地生機盎然, 儼然當今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縮影。

楊全仁初到北京時在前門外護城河邊給人家放雞鴨, 並挑到前門外肉市街做生雞鴨買賣生意。 這個過程中, 他琢磨出一些自己的“門道”, 於是想辦法從親戚那兒借了一些錢, 擺了個販賣活雞活鴨的小攤。

他把雞鴨拾掇得很乾淨, 價格又合理, 所以顧客漸漸地多了起來, 小本生意也漸有起色。 楊全仁不僅把外債全部還清, 還有了盈餘。

楊全仁每天到肉市上擺攤, 都要經過一間名叫“德聚全”的雜貨鋪。 這間鋪子, 地理位置不錯, 招牌也很醒目, 取“以德聚全, 以德取財”的意思, 生意卻不行。 到同治三年(1864年), 更是日漸蕭條, 瀕臨倒閉, 楊全仁抓住這個機會, 拿出他多年積蓄, 盤下了這間叫“德聚全”的店鋪。

生意不好總有緣由, 楊全仁便請來一位風水先生。 這位風水先生圍著店鋪轉了兩圈, 突然站定, 撚著鬍子道:“這是塊風水寶地, 前程不可限量。 ”楊全仁一聽大喜, 然而仍心存疑慮, 便問道:“既是風水寶地, 為什麼‘德聚全’的生意卻做不好? ”風水先生看了楊全仁一眼, 笑著說:“風水好,還需字型大小的名字好。只是此店以前甚為倒運,要想沖其晦氣,除非將‘德聚全’的舊字型大小倒過來,稱作‘全聚德’,新字型大小方能踏上坦途。”風水先生一席話,讓楊全仁如獲至寶,“全聚德”這個名稱正合他的心意,一來他的名字中有一“全”字,二來“聚德”就是聚攏德行,可以標榜自己做買賣講德行,誠信經營。

傳承百年的“全聚德”三個字,就這樣塵埃落定下來。接著他又請來一位書法頗有造詣的秀才錢子龍,書寫了“全聚德”三個大字,製成金字匾額掛於門楣之上,字寫得蒼勁有力,渾厚醒目,為楊全仁的小店增色不少。

稍留心便可發現,這塊百年招牌的“德”字少了一橫。

這是為什麼呢?有人說,當時楊全仁把錢子龍請來,兩人開懷暢飲,由於錢秀才多喝了兩杯,精神有些恍惚,一不留心,“德”字忘寫了一橫。也有人說,當時楊全仁創業時,一共雇了13個夥計,加上自己一共14個人。為了讓大家安心幹活,同心協力,所以讓錢秀才少寫一橫,表示大家心上不能橫一把刀。

這些當然都只是出於後人浪漫主義的杜撰,真正的原因大概只是因為過去“德”字的寫法有兩種,可以有橫,也可以沒有。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唐宋元明清書法名家的墨蹟中得到印證。比如,現立於北京國子監孔廟的清朝康熙皇帝禦書《大學碑》中的“德”字就沒有一橫;又比如生活在與全聚德創立同期的清代畫家鄭板橋本人書寫的“德”字,有的帶一橫,有的不帶一橫。全聚德為了保持其牌匾的歷史原貌,所以牌匾上的“德”字一直少一橫,到現如今也成為它的獨特存 在。

京師美饌,莫妙於鴨

有調侃說,世界上最出名的鴨子有兩隻,一只是美國迪士尼的唐老鴨,另一只是中國的全聚德烤鴨。唐老鴨象徵了美國式的詼諧幽默,全聚德烤鴨則代表了典型的中華美 食。

事實上,楊全仁的全聚德並不是烤鴨的鼻祖,而是後來居上,坐上了烤鴨這一美食的頭把交椅。這便得從北京烤鴨的淵源說起。

早在南北朝時(420-589)《食珍錄》中,已有“炙鴨”的記載。元代的《飲膳正要》中有了燒鴨的說法,這些皆為今日烤鴨之前身。到了明朝,烤鴨已成為宮廷美味之一,但那時的烤鴨,用的都是體型瘦小的南京湖鴨。

自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北京地區的養鴨事業逐漸發達起來,經過不斷地改良品種,並借鑒南北朝時的養鴨“填嗉”法,創造了人工“填鴨”法,遂培育出肉質肥嫩的新品種——北京填鴨。及至清朝,烤鴨已“飛入尋常百姓家”,經營烤鴨的店不在少數,尤以便宜坊的燜爐烤鴨為盛。

在楊全仁開始經營全聚德的時候,京城烤鴨是以“燜爐”為主的。燜爐就是指鴨子烤制時放置於有爐門的爐子裡 “燜”,即 “鴨子不見明火”。這種烤制技術在當時已非常成熟。在眾多的“燜爐”烤鴨中,以當時的便宜坊最為興隆。

老便宜坊創建於清乾隆年間,已有悠久的歷史,其獨特的製作方法凝結著數代人的心血,秘不外傳。在當時,任何烤鴨店想在“燜爐”技藝上勝過便宜坊,幾乎不可能。楊全仁也想到了這一點,因此,他決定另闢蹊徑,研製一種全新的烤制技術。

販賣雞鴨出身的楊全仁深知鴨子的肉質特點,熟悉烤鴨製作前的各道工序。從選擇鴨子到宰殺、去毛、打氣、開膛等,楊全仁都可以稱得上行家。但如何烤制,卻是一個難題。因此,當他得知專為宮廷做禦膳掛爐烤鴨的金華館內,有一位姓孫的老師傅烤鴨技術十分高超之後,千方百計說動孫師傅來到全聚德。

在楊全仁與孫師傅的合力研究之下,全聚德把原來的烤爐改為爐身高大、爐膛深廣、一爐可烤十幾隻鴨的掛爐,還可以一面烤、一面向裡面續鴨坯,烤出的鴨子外形美觀,豐盈飽滿,顏色鮮豔,色呈棗紅,皮脆肉嫩,鮮美酥香,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為全聚德烤鴨贏得了“京師美饌,莫妙於鴨”的美譽。

不僅如此,全聚德採用果木為燃料烤制,在特製的烤爐中以明火烤制而成,從而使烤出的鴨子不僅獨具果木清香味道,就是炸鴨肺肝、鴨掌、鴨骨湯也別有一番滋味。

全聚德烤鴨的吃法也很有講究,通常是將剛烤熟的鴨子片成片,蘸甜麵醬,加蔥白,黃瓜條,用特製的荷葉餅卷著吃;也可以將醬油和爛蒜拌勻,同烤鴨肉一起用餅卷著吃;喜食甜的,也可以蘸白糖吃;用空心芝麻燒餅夾烤鴨肉吃,味道也極鮮美。片淨肉的鴨骨架還可以加白菜、冬瓜熬湯,風味殊佳。

據營養專家介紹,鴨肉本身糖類含量較低,由於烤鴨與荷葉餅、甜麵醬一起配著吃,不但相互彌補了營養缺陷,而且這些食物中的維生素C及膳食纖維具有降低膽固醇、提升纖維蛋白質溶解活性的作用,從而提高了烤鴨的營養價值,增強了烤鴨的風味特色。

跨越三個世紀的不滅爐火

1999年,“全聚德”商標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服務業中的第一個“馳名商標”;2006年,“全聚德”品牌被商務部認定為“中華老字型大小”;2008年,全聚德掛爐烤鴨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遺項目。150餘年過去,全聚德的爐火跨越三個世紀,依然熊熊燃燒著。

漫長的歲月裡,全聚德不僅傳承著自己,也成了時代變遷的見證者。

楊全仁去世後,他的二兒子楊慶茂成為第二代掌櫃。楊慶茂在管理上將全聚德的店面改建成兩層小樓的格局(現全聚德前門起源店的格局),這一改進也將全聚德的經營帶入了一個全新的模式,開始有了堂吃,不再僅僅是外賣了。

既然有了堂吃,那麼全聚德的其他菜品也就應運而生了,著名的“全鴨席”的雛形——“鴨四吃”也在此時開始逐漸形成。

楊慶茂之後,李子明成為全聚德歷史上的第一位職業經理人。1930年楊慶茂死後,他的兄弟子侄們自知沒有能力經營好全聚德,便決定請李子明當掌櫃,代為經營,由此開始了他掌管全聚德三十年的歷史。

當年,全聚德烤鴨店在京城同行業中的位次並非“老大”。但由於掌櫃李子明經營有方,全聚德買賣越做越紅火。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老便宜坊倒閉,全聚德便獨佔“鴨”頭了。繼李子明後,原來李子明手下的堂頭(相當於現在的大堂經理)李培芝成為了全聚德的第四任掌櫃。

1948年李培芝病逝後,楊慶茂的長子楊奎耀接管全聚德,全聚德重新恢復“自東自掌”的局面。1952年楊福來接替楊奎耀,成為全聚德的最後一任私房掌櫃。

跨越了三個世紀的全聚德,經歷了晚清衰亡、民國建立、北洋軍閥統治、全民族抗戰、新民主主義革命幾個重大歷史時期。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全聚德進行了公私合營成為國營企業,作為首批完成三大改造的全聚德在政府支持下重獲新生。

改革開放後,1993年全聚德烤鴨集團公司成立,1997年按現代企業制度轉制為中國北京全聚德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7全聚德敲開了資本市場的大門,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可以說,全聚德的發展折射了60多年來中國經濟體制的變革。

一爐百年火,鑄成全聚德。悠長的時光裡,全聚德儼然成了一張名片,一道風景,亦成就了“烤鴨外交”的佳話。

1957年,周總理在全聚德宴請西羅基總理率領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代表團,當有外賓向他詢問全聚德為何意時,他略加思索後說:“全聚德文意上佳,全是全而無缺,聚是聚而不散,德是仁德至上。”今天,這番解讀已成為全聚德的核心價值觀和企業發展生存的鐵律。

1971年7月,美國總統尼克森的特使、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博士到達北京與周恩來總理舉行秘密會談。中美會談之初,氣氛高度緊張,談話非常謹慎。在午宴上,周恩來總理向基辛格介紹了全聚德烤鴨的吃法,並親自為他夾上片好的鴨肉放在荷葉餅上。

周總理的親切和智慧以及味美的烤鴨,給基辛格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之後,中國政府邀請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尼克森總統愉快地接受了這一邀請。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森按計劃如期訪華。1993年4月,離任後的尼克森重訪中國,又特意到全聚德品嘗了烤鴨,藉以重溫和回想當年的榮耀與口福。“烤鴨外交”由此得名。

革故鼎新,擁抱互聯網

從晚清資本主義萌芽到公私合營到市場經濟時代,全聚德守住了本心,也跟上了時代前進的步伐,這也是它在紛繁複雜的時代變遷中流傳百年的秘訣。

這一次,站在互聯網的風口,全聚德毅然選擇了擁抱,以正確的姿勢。

2015年8月12日,全聚德集團宣佈與支付寶達成全面合作,在北京、上海、重慶、青島、瀋陽、杭州等地,全聚德旗下的38家全聚德、豐澤園、仿膳飯莊以及四川飯店直營門店率先接入支付寶支付,併入駐支付寶“商家”頻道。這是全聚德集團首次在門店中接入移動支付,為消費者提供便捷新潮的支付體驗。

今年4月,全聚德正式發佈“互聯網+”戰略,利用“全聚德”的百年老字型大小品牌、完整的供應鏈體系、百年工匠烤鴨技藝以及豐富的線下門店等獨特資源,從經營產品、經營門店,到啟動用戶經營計畫,全面擁抱互聯網。

在用戶經營上,全聚德運用外賣和電商來滿足用戶需求,將推出全聚德外賣和全聚德電商兩個新業務板塊,將使用者和產品連接起來;對於產品創新,全聚德與百度外賣合作並推出“小鴨哥”外賣;產品上,全聚德推出包制鴨卷,以加熱包進行現場加熱,保證烤鴨入口溫度和口感;合作方面,全聚德與百度外賣簽訂戰略合作協定,將聯手打造全聚德外賣生態體系,用戶可從全聚德小鴨哥微信公號、百度外賣兩個管道訂購全聚德烤鴨。

在“豬都能飛起來”的互聯網風口,能飛起來或許並不是一件難事,難的是飛得穩,不會摔下來。全聚德是不是能飛得穩,妄加定論或許為時尚早,只是我們願意並且希望看到,逾百年的全聚德在未來我們無法看到的世世代代中,作為一種民族的符號永久地留存下去,以依然驕傲的姿態。

笑著說:“風水好,還需字型大小的名字好。只是此店以前甚為倒運,要想沖其晦氣,除非將‘德聚全’的舊字型大小倒過來,稱作‘全聚德’,新字型大小方能踏上坦途。”風水先生一席話,讓楊全仁如獲至寶,“全聚德”這個名稱正合他的心意,一來他的名字中有一“全”字,二來“聚德”就是聚攏德行,可以標榜自己做買賣講德行,誠信經營。

傳承百年的“全聚德”三個字,就這樣塵埃落定下來。接著他又請來一位書法頗有造詣的秀才錢子龍,書寫了“全聚德”三個大字,製成金字匾額掛於門楣之上,字寫得蒼勁有力,渾厚醒目,為楊全仁的小店增色不少。

稍留心便可發現,這塊百年招牌的“德”字少了一橫。

這是為什麼呢?有人說,當時楊全仁把錢子龍請來,兩人開懷暢飲,由於錢秀才多喝了兩杯,精神有些恍惚,一不留心,“德”字忘寫了一橫。也有人說,當時楊全仁創業時,一共雇了13個夥計,加上自己一共14個人。為了讓大家安心幹活,同心協力,所以讓錢秀才少寫一橫,表示大家心上不能橫一把刀。

這些當然都只是出於後人浪漫主義的杜撰,真正的原因大概只是因為過去“德”字的寫法有兩種,可以有橫,也可以沒有。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唐宋元明清書法名家的墨蹟中得到印證。比如,現立於北京國子監孔廟的清朝康熙皇帝禦書《大學碑》中的“德”字就沒有一橫;又比如生活在與全聚德創立同期的清代畫家鄭板橋本人書寫的“德”字,有的帶一橫,有的不帶一橫。全聚德為了保持其牌匾的歷史原貌,所以牌匾上的“德”字一直少一橫,到現如今也成為它的獨特存 在。

京師美饌,莫妙於鴨

有調侃說,世界上最出名的鴨子有兩隻,一只是美國迪士尼的唐老鴨,另一只是中國的全聚德烤鴨。唐老鴨象徵了美國式的詼諧幽默,全聚德烤鴨則代表了典型的中華美 食。

事實上,楊全仁的全聚德並不是烤鴨的鼻祖,而是後來居上,坐上了烤鴨這一美食的頭把交椅。這便得從北京烤鴨的淵源說起。

早在南北朝時(420-589)《食珍錄》中,已有“炙鴨”的記載。元代的《飲膳正要》中有了燒鴨的說法,這些皆為今日烤鴨之前身。到了明朝,烤鴨已成為宮廷美味之一,但那時的烤鴨,用的都是體型瘦小的南京湖鴨。

自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北京地區的養鴨事業逐漸發達起來,經過不斷地改良品種,並借鑒南北朝時的養鴨“填嗉”法,創造了人工“填鴨”法,遂培育出肉質肥嫩的新品種——北京填鴨。及至清朝,烤鴨已“飛入尋常百姓家”,經營烤鴨的店不在少數,尤以便宜坊的燜爐烤鴨為盛。

在楊全仁開始經營全聚德的時候,京城烤鴨是以“燜爐”為主的。燜爐就是指鴨子烤制時放置於有爐門的爐子裡 “燜”,即 “鴨子不見明火”。這種烤制技術在當時已非常成熟。在眾多的“燜爐”烤鴨中,以當時的便宜坊最為興隆。

老便宜坊創建於清乾隆年間,已有悠久的歷史,其獨特的製作方法凝結著數代人的心血,秘不外傳。在當時,任何烤鴨店想在“燜爐”技藝上勝過便宜坊,幾乎不可能。楊全仁也想到了這一點,因此,他決定另闢蹊徑,研製一種全新的烤制技術。

販賣雞鴨出身的楊全仁深知鴨子的肉質特點,熟悉烤鴨製作前的各道工序。從選擇鴨子到宰殺、去毛、打氣、開膛等,楊全仁都可以稱得上行家。但如何烤制,卻是一個難題。因此,當他得知專為宮廷做禦膳掛爐烤鴨的金華館內,有一位姓孫的老師傅烤鴨技術十分高超之後,千方百計說動孫師傅來到全聚德。

在楊全仁與孫師傅的合力研究之下,全聚德把原來的烤爐改為爐身高大、爐膛深廣、一爐可烤十幾隻鴨的掛爐,還可以一面烤、一面向裡面續鴨坯,烤出的鴨子外形美觀,豐盈飽滿,顏色鮮豔,色呈棗紅,皮脆肉嫩,鮮美酥香,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為全聚德烤鴨贏得了“京師美饌,莫妙於鴨”的美譽。

不僅如此,全聚德採用果木為燃料烤制,在特製的烤爐中以明火烤制而成,從而使烤出的鴨子不僅獨具果木清香味道,就是炸鴨肺肝、鴨掌、鴨骨湯也別有一番滋味。

全聚德烤鴨的吃法也很有講究,通常是將剛烤熟的鴨子片成片,蘸甜麵醬,加蔥白,黃瓜條,用特製的荷葉餅卷著吃;也可以將醬油和爛蒜拌勻,同烤鴨肉一起用餅卷著吃;喜食甜的,也可以蘸白糖吃;用空心芝麻燒餅夾烤鴨肉吃,味道也極鮮美。片淨肉的鴨骨架還可以加白菜、冬瓜熬湯,風味殊佳。

據營養專家介紹,鴨肉本身糖類含量較低,由於烤鴨與荷葉餅、甜麵醬一起配著吃,不但相互彌補了營養缺陷,而且這些食物中的維生素C及膳食纖維具有降低膽固醇、提升纖維蛋白質溶解活性的作用,從而提高了烤鴨的營養價值,增強了烤鴨的風味特色。

跨越三個世紀的不滅爐火

1999年,“全聚德”商標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服務業中的第一個“馳名商標”;2006年,“全聚德”品牌被商務部認定為“中華老字型大小”;2008年,全聚德掛爐烤鴨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遺項目。150餘年過去,全聚德的爐火跨越三個世紀,依然熊熊燃燒著。

漫長的歲月裡,全聚德不僅傳承著自己,也成了時代變遷的見證者。

楊全仁去世後,他的二兒子楊慶茂成為第二代掌櫃。楊慶茂在管理上將全聚德的店面改建成兩層小樓的格局(現全聚德前門起源店的格局),這一改進也將全聚德的經營帶入了一個全新的模式,開始有了堂吃,不再僅僅是外賣了。

既然有了堂吃,那麼全聚德的其他菜品也就應運而生了,著名的“全鴨席”的雛形——“鴨四吃”也在此時開始逐漸形成。

楊慶茂之後,李子明成為全聚德歷史上的第一位職業經理人。1930年楊慶茂死後,他的兄弟子侄們自知沒有能力經營好全聚德,便決定請李子明當掌櫃,代為經營,由此開始了他掌管全聚德三十年的歷史。

當年,全聚德烤鴨店在京城同行業中的位次並非“老大”。但由於掌櫃李子明經營有方,全聚德買賣越做越紅火。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老便宜坊倒閉,全聚德便獨佔“鴨”頭了。繼李子明後,原來李子明手下的堂頭(相當於現在的大堂經理)李培芝成為了全聚德的第四任掌櫃。

1948年李培芝病逝後,楊慶茂的長子楊奎耀接管全聚德,全聚德重新恢復“自東自掌”的局面。1952年楊福來接替楊奎耀,成為全聚德的最後一任私房掌櫃。

跨越了三個世紀的全聚德,經歷了晚清衰亡、民國建立、北洋軍閥統治、全民族抗戰、新民主主義革命幾個重大歷史時期。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全聚德進行了公私合營成為國營企業,作為首批完成三大改造的全聚德在政府支持下重獲新生。

改革開放後,1993年全聚德烤鴨集團公司成立,1997年按現代企業制度轉制為中國北京全聚德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7全聚德敲開了資本市場的大門,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可以說,全聚德的發展折射了60多年來中國經濟體制的變革。

一爐百年火,鑄成全聚德。悠長的時光裡,全聚德儼然成了一張名片,一道風景,亦成就了“烤鴨外交”的佳話。

1957年,周總理在全聚德宴請西羅基總理率領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代表團,當有外賓向他詢問全聚德為何意時,他略加思索後說:“全聚德文意上佳,全是全而無缺,聚是聚而不散,德是仁德至上。”今天,這番解讀已成為全聚德的核心價值觀和企業發展生存的鐵律。

1971年7月,美國總統尼克森的特使、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博士到達北京與周恩來總理舉行秘密會談。中美會談之初,氣氛高度緊張,談話非常謹慎。在午宴上,周恩來總理向基辛格介紹了全聚德烤鴨的吃法,並親自為他夾上片好的鴨肉放在荷葉餅上。

周總理的親切和智慧以及味美的烤鴨,給基辛格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之後,中國政府邀請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尼克森總統愉快地接受了這一邀請。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森按計劃如期訪華。1993年4月,離任後的尼克森重訪中國,又特意到全聚德品嘗了烤鴨,藉以重溫和回想當年的榮耀與口福。“烤鴨外交”由此得名。

革故鼎新,擁抱互聯網

從晚清資本主義萌芽到公私合營到市場經濟時代,全聚德守住了本心,也跟上了時代前進的步伐,這也是它在紛繁複雜的時代變遷中流傳百年的秘訣。

這一次,站在互聯網的風口,全聚德毅然選擇了擁抱,以正確的姿勢。

2015年8月12日,全聚德集團宣佈與支付寶達成全面合作,在北京、上海、重慶、青島、瀋陽、杭州等地,全聚德旗下的38家全聚德、豐澤園、仿膳飯莊以及四川飯店直營門店率先接入支付寶支付,併入駐支付寶“商家”頻道。這是全聚德集團首次在門店中接入移動支付,為消費者提供便捷新潮的支付體驗。

今年4月,全聚德正式發佈“互聯網+”戰略,利用“全聚德”的百年老字型大小品牌、完整的供應鏈體系、百年工匠烤鴨技藝以及豐富的線下門店等獨特資源,從經營產品、經營門店,到啟動用戶經營計畫,全面擁抱互聯網。

在用戶經營上,全聚德運用外賣和電商來滿足用戶需求,將推出全聚德外賣和全聚德電商兩個新業務板塊,將使用者和產品連接起來;對於產品創新,全聚德與百度外賣合作並推出“小鴨哥”外賣;產品上,全聚德推出包制鴨卷,以加熱包進行現場加熱,保證烤鴨入口溫度和口感;合作方面,全聚德與百度外賣簽訂戰略合作協定,將聯手打造全聚德外賣生態體系,用戶可從全聚德小鴨哥微信公號、百度外賣兩個管道訂購全聚德烤鴨。

在“豬都能飛起來”的互聯網風口,能飛起來或許並不是一件難事,難的是飛得穩,不會摔下來。全聚德是不是能飛得穩,妄加定論或許為時尚早,只是我們願意並且希望看到,逾百年的全聚德在未來我們無法看到的世世代代中,作為一種民族的符號永久地留存下去,以依然驕傲的姿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