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毀了一張臉,造假售假化妝品“黑產業鏈”告訴你

導讀

在化妝品行業高速發展的現在, “假冒難禁”已成了一塊礙眼的傷疤, 而造假售假各個環節相扣,已形成了“黑產業鏈”。 甚至還有來自中東和非洲的買家, 拿著市場售價100多元人民幣的產品樣品, 要求中國工廠為他們生產出成本只要一兩塊錢的高仿品。

據21世紀經濟報報導, “一線城市賣真貨, 二三線城市半真半假, 四五線以下縣市賣假貨”現已成為化妝品行業的“潛規則”, 而電商已經成化妝品假貨的重災區。

3月15日, CBO記者曾粗略梳理了2016年化妝品行業那些觸目驚心的造假案件(造假售假成風, 化妝品行業毒瘤何時除?),

而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件都指向同一個方向:化妝品制假售假已形成一條完整的“黑產業鏈” 。

甚至還有假貨化妝品直接流向國際市場。 2015年7月, 據錢江晚報曝光, 浙江省余姚市一造假老闆因做了20多年化妝品, 鼻子聞聞就能調製高仿冒牌貨, 自2013年起就走上“山寨之路”, 而他的客戶則多是來自中東和非洲的買家, 拿著市場售價100多元人民幣的產品樣品, 要求中國工廠為他們生產出成本只要一兩塊錢的高仿品。

CBO 橘子編輯綜合自 21世紀經濟報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