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藥王山上的佛像、雕刻和信徒

神秘的摩崖石刻

8月9日, 拉薩。

今天上午去拍有倒影的布達拉宮, 沒拍到, 然後去藥王山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位於藥王山后一條不起眼的小巷內, 由於位置隱秘, 很少有遊客光顧, 就連當地很多出租司機也不是很清楚, 所以這裡也就相對“清靜”。 如果說大昭寺是官方的朝聖地, 那這裡就是最原始的清修地。 通常很多當地的老藏民會趕著清早, 沿著狹長的山道, 手握著經筒, 來這裡朝聖。

我們四處尋找到達那裡的道路, 最後在電話中請教住宿的客棧老闆才找到了這神秘之處, 此時, 已是下午3點多。

信徒的供奉

藥王山藏名夾波日意為“山角之山”, 位於布達拉宮廣場西側, 與之咫尺相望。 藥王山得名于山上曾有的一座藏語稱為“門巴紮倉”的藥王廟,

藥王廟集中了一批藏醫, 幾經歷史變遷, 成為現在大昭寺以西的藏醫院。

藥王山是拉薩外轉經道——“林廓”道必經的一段, 每到藏曆四月十五的薩嘎達瓦節, 轉經者都攜帶大量石刻瑪尼和犛牛頭骨, 不帶任何功利, 沒有半點羈絆地留在山上,

如同留下一段從陽光和內心汲取而來的光陰般平靜。

用於供奉佛祖的彩陶粑粑, 和酥油。

這些不知道是什麼做的, 有可能是牛骨, 也是供奉佛祖的。

那迴響的叩頭聲

也許西藏有全世界上最忠誠的佛教信徒,到處都可以看見三步一叩頭的普通藏族人。活佛的灌頂雖不能讓我得到徹悟和智慧,但悠悠的讀經和淡淡的檀香的確讓人感到平靜。

在過去,雖然道路煙塵飛揚,但每一條環繞“祖拉康”的轉經路都屬於他們。今天的拉薩已有所不同,車水馬龍中或隱或現著磕長頭的的匍匐者,卻只有藥王山這段安靜的“林廓”道保有原貌,出現在這裡的每位元朝聖者都會引起觀者心頭一陣悸動。金色的陽光反襯出他們卑微的身影,即使相隔很遠,也能聽到額頭叩擊土地的聲音,仿佛神秘的鼓點,千年迴響于藥王山的轉經廊道。

藥王和石匠

藥王山摩崖石刻在拉薩存在已久,最早源於松贊干布時代。經年累計使得整個藥王山石刻造像長近千米,垂直的石壁上遍佈彩色佛像,氣勢令人歎為觀止。

千佛壁是吐蕃王朝第六代法王赤松德贊為紀念吐蕃藥師玉托·雲丹貢布逝世而刻的,以後各個歷史時期都有增刻和修明。崖壁上錯落有致地排列著大小不等的佛像浮雕,大都是觀音、文殊、度母和護法,有立有坐。

千佛壁的中下方,一尊藥王的雕像,端坐在佛龕裡,已經被人們摩挲得油亮油亮的。信徒們深信,身體那裡疼痛,只要摸一摸藥王像的同一部位,病痛就會痊癒。

藏傳佛教尊奉的佛和菩薩,其實都是信徒心目中的“藥王”。傳說中的藥王門傑拉、藥師琉璃光佛,都是釋迦牟尼的化身。

佛教以“普度眾生”為宗旨,德高望重的喇嘛活佛,就是救死扶傷杏林高手——醫學與宗教在起始之點相距甚遠,但在終點卻是殊途同歸。

雕刻瑪尼石和佛像的工匠,讓山體上遍佈的永恆石塊為信仰作出虔誠的注解,他們通過雙手和久經磨礪的歲月,將岩石內部的頑強傳達給每位朝聖者。

藥王山的石刻工匠多以此為生,他們有的舉家來此刻石,有的在此刻石在此成家,踩著淩晨的露水開始一天的工作,古往今來,周而復始。在他們眼裡,在藥王山刻石也是積累功德的過程,如此想來那些叮叮噹當的聲音,反倒帶出幾分悅耳的梵音,倒也不那麼枯燥了。

化緣修建的佛塔

《甘珠爾》石板佛塔矗立在拉薩的藥王山上,塔高約30米,共13層,由上百萬塊刻有藏傳佛教經典《甘珠爾》經文的石板堆砌而成。

所有遠道前來拉薩的朝聖者——手持木屣、系著骯髒的皮袍、口中念念有詞的貧窮百姓,無一不在此處得到慰藉。只因多年前修建大藏經《甘珠爾》石板佛塔的人——道登達娃,以親身朝聖的經歷,不露痕跡的表述著與佛祖的命運。

多年前,四十歲的道登達娃從家鄉青海玉樹州曲麻萊磕著長頭出發,那時他的女兒還不到二十。和很多朝聖者一樣,道登達娃不動聲色地積累著他們的腳步,即使睡覺也要用石頭在地上作出標記,以免匆忙中打亂一個步伐。途中,道登達娃的小兒子生下來了,他的女兒也生下了兒子。兩年後道登達娃一家人到達拉薩,去過了所有能去的寺廟,全家人決定留下了。道登達娃說:“我是這麼想的,我哪裡都不去了,我要在藥王山修個塔子……”整整十年,道登達娃每逢吉日都風雨無阻地坐在繪滿佛像的藥王山下,為修建佛塔托缽化緣。每位來此的善男信女,將手中的佈施的哪怕一分一角錢都恭敬地交給他。十年後,恢弘的大藏經《甘珠爾》佛塔得以佇立於此。

也是供奉佛祖的。

那迴響的叩頭聲

也許西藏有全世界上最忠誠的佛教信徒,到處都可以看見三步一叩頭的普通藏族人。活佛的灌頂雖不能讓我得到徹悟和智慧,但悠悠的讀經和淡淡的檀香的確讓人感到平靜。

在過去,雖然道路煙塵飛揚,但每一條環繞“祖拉康”的轉經路都屬於他們。今天的拉薩已有所不同,車水馬龍中或隱或現著磕長頭的的匍匐者,卻只有藥王山這段安靜的“林廓”道保有原貌,出現在這裡的每位元朝聖者都會引起觀者心頭一陣悸動。金色的陽光反襯出他們卑微的身影,即使相隔很遠,也能聽到額頭叩擊土地的聲音,仿佛神秘的鼓點,千年迴響于藥王山的轉經廊道。

藥王和石匠

藥王山摩崖石刻在拉薩存在已久,最早源於松贊干布時代。經年累計使得整個藥王山石刻造像長近千米,垂直的石壁上遍佈彩色佛像,氣勢令人歎為觀止。

千佛壁是吐蕃王朝第六代法王赤松德贊為紀念吐蕃藥師玉托·雲丹貢布逝世而刻的,以後各個歷史時期都有增刻和修明。崖壁上錯落有致地排列著大小不等的佛像浮雕,大都是觀音、文殊、度母和護法,有立有坐。

千佛壁的中下方,一尊藥王的雕像,端坐在佛龕裡,已經被人們摩挲得油亮油亮的。信徒們深信,身體那裡疼痛,只要摸一摸藥王像的同一部位,病痛就會痊癒。

藏傳佛教尊奉的佛和菩薩,其實都是信徒心目中的“藥王”。傳說中的藥王門傑拉、藥師琉璃光佛,都是釋迦牟尼的化身。

佛教以“普度眾生”為宗旨,德高望重的喇嘛活佛,就是救死扶傷杏林高手——醫學與宗教在起始之點相距甚遠,但在終點卻是殊途同歸。

雕刻瑪尼石和佛像的工匠,讓山體上遍佈的永恆石塊為信仰作出虔誠的注解,他們通過雙手和久經磨礪的歲月,將岩石內部的頑強傳達給每位朝聖者。

藥王山的石刻工匠多以此為生,他們有的舉家來此刻石,有的在此刻石在此成家,踩著淩晨的露水開始一天的工作,古往今來,周而復始。在他們眼裡,在藥王山刻石也是積累功德的過程,如此想來那些叮叮噹當的聲音,反倒帶出幾分悅耳的梵音,倒也不那麼枯燥了。

化緣修建的佛塔

《甘珠爾》石板佛塔矗立在拉薩的藥王山上,塔高約30米,共13層,由上百萬塊刻有藏傳佛教經典《甘珠爾》經文的石板堆砌而成。

所有遠道前來拉薩的朝聖者——手持木屣、系著骯髒的皮袍、口中念念有詞的貧窮百姓,無一不在此處得到慰藉。只因多年前修建大藏經《甘珠爾》石板佛塔的人——道登達娃,以親身朝聖的經歷,不露痕跡的表述著與佛祖的命運。

多年前,四十歲的道登達娃從家鄉青海玉樹州曲麻萊磕著長頭出發,那時他的女兒還不到二十。和很多朝聖者一樣,道登達娃不動聲色地積累著他們的腳步,即使睡覺也要用石頭在地上作出標記,以免匆忙中打亂一個步伐。途中,道登達娃的小兒子生下來了,他的女兒也生下了兒子。兩年後道登達娃一家人到達拉薩,去過了所有能去的寺廟,全家人決定留下了。道登達娃說:“我是這麼想的,我哪裡都不去了,我要在藥王山修個塔子……”整整十年,道登達娃每逢吉日都風雨無阻地坐在繪滿佛像的藥王山下,為修建佛塔托缽化緣。每位來此的善男信女,將手中的佈施的哪怕一分一角錢都恭敬地交給他。十年後,恢弘的大藏經《甘珠爾》佛塔得以佇立於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