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塞罕壩啟示錄|這裡不僅風景美,還能創造生態、經濟雙收益!

“我們既要綠水青山, 也要金山銀山。 甯要綠水青山, 不要金山銀山, 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深邃思考和明確要求。 塞罕壩機械林場山清水秀, 為社會提供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正是這一論斷的生動體現。

塞罕壩風景美, 既有生態效益, 又有經濟效益!

這裡森林植被茂盛, 被稱為雲的故鄉, 鳥的天堂。 鴻運天農家院老闆程曉剛說, 這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 都是當地人的立身之本。

“程曉剛:整個村的人現在都在依靠旅遊, 他能撿撿蘑菇、采採花, 還能牽馬、開車。

稍微好點的可以做農家院。 ”

△美麗的塞罕壩

茂盛的植被, 不僅抵擋了風沙, 也在祖國大地上畫出了美麗的色彩。 程曉剛說, 遊客們來自五湖四海, 自然風光對他們是巨大的吸引。 自2010年開辦農家院以來, 程曉剛的電話、微信一直不斷, 生意十分火爆。

△巴頭溝村環境好了, 城裡遊客來村裡垂釣, 享受樂趣。

和很多農家院的老闆一樣, 程曉剛有著滿滿的獲得感。 塞罕壩的一草一木是大夥兒的命, 環境好了更要保護, 這種意識已經悄然地根植在他們心中。

程曉剛:遊客如果上山去, 我們得告訴他們不能剝皮損壞樹木。

這麼多年了, 每個人都維護這邊的環境, 因為這不是一個人的事, 是大家共同來維護的事情。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劉治國是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巴頭溝村的一名黨員。 2000年7月1日, 他和村裡的黨員、群眾代表一行六十多人前往塞罕壩, 他們要在壩上尋找村裡未來發展的答案。

劉治國:行程是村裡研究決定的, 部分黨員和村民代表一起去的, 目的不是為了旅遊, 而是看看人家的生態模式, 去看看全亞洲第一人工林基地是怎麼成為第一的。

巴頭溝村被群山環抱, 土壤瘠薄, 農作物產出低。 為了增加收入, 村民開始養牛養羊, 牛羊吃光了山上的植被, 到2000年時, 附近山上已經光禿禿了, 裸露的岩石一片又一片。

從村裡出發時劉治國是皺著眉頭的, 他和大傢伙兒都明白:要麼找到發展的方向, 要麼在貧窮中痛苦的堅守。

塞罕壩風景美, 既有生態效益, 又有經濟效益!在一片林海中, 巴頭溝村的參觀者們有了想法。

△塞罕壩是遊客體驗自然的好去處

黨員張國峰:塞罕壩的樹栽的挺好,

能改變生態環境, 防風固沙。

黨員李志強:當時全村每一個營子至少得有700多隻羊, 200多頭牛、馬、騾子, 山上全是光禿禿的。 咱們到壩上待了兩天, 去了大概300多公里, 感覺人家確實比咱們強, 巴頭溝村應該治理了。

山上, 在最貧瘠的土地裡種生態林;山下, 在相對好點的土地裡種經濟林, 村民的收入由牧業為主轉為林業和農業相結合, 這是巴頭溝村形成的決議。 回村之後, 黨員劉治國做了一個決定:賣掉家裡的牛, 在山嶺薄地上種起了蘋果樹。

△巴頭溝村村支書彭忠接受採訪

不放牛羊改種果樹,綠化山坡真的會有效益嗎?一開始,村民于忠的擔憂代表了村裡大多數人的想法。

“村民于忠:我們營裡子大家抬頭不見低頭見,大家見面就聊這個。當時我們沒有那麼多飼料養羊,就只能跟著試試吧。”

△巴頭溝村部分黨員接受採訪

巴頭溝村成“迷你版”的塞罕壩

一榔頭又一榔頭,經歷了塞罕壩人似的艱苦創業,巴頭溝村村民在山上種上了松樹,栽上了金紅蘋果,又在樹下散養了土雞,間作了桔梗、黨參。很快,巴頭溝村還清了債務,村民人均年收入紛紛過萬元。

“種了三十多畝果園的村民李志強說:當地的商販都知道了我們這裡的產果,我們這裡的種植大戶錢周轉不過來時,就去信用社借貸款,他們來拍照,20多萬就借來了。”

如今的巴頭溝村,綠樹成蔭、溪水潺潺、鮮花芬芳、果品飄香,是塞罕壩的“迷你版”。

“村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嘗到這個甜頭了。”

塞罕壩不僅僅是林場人的塞罕壩,更是全國人民的塞罕壩。多少年來,塞罕壩就如同一顆綠色的寶石,時時散發著璀璨的光芒,正所謂: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畫將來。

圖片源於互聯網綜合

記者:李鑫 // 編輯:劉思思 // 責編:李雨楠 // 監製:曹暢

△巴頭溝村村支書彭忠接受採訪

不放牛羊改種果樹,綠化山坡真的會有效益嗎?一開始,村民于忠的擔憂代表了村裡大多數人的想法。

“村民于忠:我們營裡子大家抬頭不見低頭見,大家見面就聊這個。當時我們沒有那麼多飼料養羊,就只能跟著試試吧。”

△巴頭溝村部分黨員接受採訪

巴頭溝村成“迷你版”的塞罕壩

一榔頭又一榔頭,經歷了塞罕壩人似的艱苦創業,巴頭溝村村民在山上種上了松樹,栽上了金紅蘋果,又在樹下散養了土雞,間作了桔梗、黨參。很快,巴頭溝村還清了債務,村民人均年收入紛紛過萬元。

“種了三十多畝果園的村民李志強說:當地的商販都知道了我們這裡的產果,我們這裡的種植大戶錢周轉不過來時,就去信用社借貸款,他們來拍照,20多萬就借來了。”

如今的巴頭溝村,綠樹成蔭、溪水潺潺、鮮花芬芳、果品飄香,是塞罕壩的“迷你版”。

“村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嘗到這個甜頭了。”

塞罕壩不僅僅是林場人的塞罕壩,更是全國人民的塞罕壩。多少年來,塞罕壩就如同一顆綠色的寶石,時時散發著璀璨的光芒,正所謂: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畫將來。

圖片源於互聯網綜合

記者:李鑫 // 編輯:劉思思 // 責編:李雨楠 // 監製:曹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