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科院古脊椎所等發現鳥類前肢模組和後肢模組關聯演化新證據

和其他四足動物的運動方式不同, 鳥類的前肢和後肢適應於不同的功能, 比如前肢通常用於飛行, 而在適應輻射進化的過程裡, 鳥類的後肢在不同習性的類群中演化出不同的功能, 如奔跑、捕食、抓握、攀爬、游泳或棲息等。 一般認為前後肢在演化過程中相互獨立, 因此也被稱為前肢模組和後肢模組。 近年來的研究卻顯示, 這兩個模組的相互影響對於鳥類運動方式的演化具有關鍵性作用, 如發育上的關聯性、資源配置以及對重心位置的影響等, 因此推測這兩個模組在演化上具有一定的相關性,

但這種關聯的細節並不十分清楚。

作為前肢模組和後肢模組的重要組成部分, 胸骨和髂骨在鳥類的起源和演化中的形態變化十分顯著, 早期鳥類的化石記錄也顯示在現代鳥類起源的過程中, 胸骨的龍骨突和髂骨都存在增長的趨勢。 為驗證這兩個特徵在演化過程中是否相關,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基於大量現生鳥類以及一部分化石鳥類的測量資料, 採用系統比較方法, 在控制親緣關係和體重大小的基礎上對這兩個特徵的相關性進行了計算。 結果顯示, 胸骨龍骨突的長度和髂骨的長度存在顯著正相關。 這種正相關不僅僅適用于現代鳥類, 在中生代鳥類中就已經顯示出來。

根據已有的證據, 研究人員推測, 這種正相關可能是用於緩解前肢模組和後肢模組在權衡肌肉品質上的分配所造成的問題。 前肢模組在行走過程中是後肢模組的負擔, 而後肢模組在飛行中是前肢模組的負擔。 這兩個模組在肌肉品質上的權衡意味著, 肌肉品質減少的模組在運動中需要應對更大的負擔, 而增大力臂也就是相關骨骼的長度,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一問題。

南京大學趙濤與古脊椎所合作者劉迪和李志恒在開源期刊PeerJ上線上發表了這一成果。 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現生鳥類在由胸骨龍骨突長度和髂骨長度所確定的形態空間中的分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