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走三湘 看扶貧丨清流歡唱 “漏斗”飄香

清流歡唱 “漏斗”飄香

湖南日報記者 戴勤 蔣劍平

通訊員 陳程 楊堅

汽車離開大路, 拐進彎彎曲曲的村道, 經過20多分鐘的持續爬坡, 駛進新甯縣回龍寺鎮風神洞村, 眼前豁然開朗。 盛夏的藍天白雲下, 一大片大棚葡萄園與周圍樹木、村舍構成一幅美麗動人的水墨畫。

記者下車走進畫中, 在一個大棚下, 64歲的村民周代祥正在專心地整理葡萄果。 他說, 一年前, 他家還是建檔立卡貧困戶。 “去年和老伴在葡萄園務工掙了1萬多元錢, 一舉脫貧, 今年務工已掙了6000餘元。 ”說著, 他咧開嘴靦腆地笑了。

“建設葡萄園, 是因地制宜帶動當地村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之一。

”長沙理工大學駐風神洞村扶貧工作隊隊長賀良向記者介紹, 村民在葡萄園務工每天能掙80元, 年底還能享受入股分紅。

風神洞村地處衡邵乾旱走廊。 行走在村內, 眼中所見遍地都是或立、或坐、或躺的石頭。 石頭多、土壤嚴重沙化, 加上水利設施年久失修, 讓這裡成為十年九旱的“漏斗地”。

回想起2015年剛駐村不久所看到的春耕場景, 賀良至今仍感到震驚, “田裡的水轉眼間就沒了, 只得借著‘牛’勁把地踩實踩緊, 讓水漏得慢一點。 ”

“要發展農業產業, 必先解決農田灌溉難題。 ”他說。 駐村後, 工作隊立即和村“兩委”一起打響興水利、引清流攻堅戰, 及時爭取到抗旱應急水源工程項目。

記者跟隨賀良攀上600多米高的鵝魚嶺,

勺把塘、馬口塘、沙子塘等5口山塘如今已修葺一新, 每口都蓄滿清流, 水面泛著粼粼波光。 山坡上, 6000米硬化水渠裡, 流水唱著歡快的歌, 向山下沖去。

風神洞村黨支部書記周前雄感慨地說, 有了水的滋潤, 村子開始蝶變。 2015年, 村裡註冊成立第一家合作社——新甯縣周家嶺石峰種植專業合作社(今年周家嶺村與雙師村合併成風神洞村), 複墾荒蕪的田地建成120畝高山葡萄基地、50畝高山有機蔬菜基地, 吸引75戶農戶入股, 其中貧困戶45戶。 今年, 又完成了230畝砂糖橘、沃柑基地和60畝槐米種植基地建設。

今年73歲的村民周光太, 是合作社股東之一。 找到他時, 他正在半山腰的葡萄園滴灌系統施工現場幹得正歡。 只見他坐在泥土地上,

手腳並用穩穩地扶著水管, 佈滿皺紋的臉笑成一朵綻開的菊花。 幾隻碩大的黑螞蟻, 悄悄地鑽進他的衣服, 他也渾然不覺。

底氣足才喜氣旺。 周光太算起經濟賬:“去年和老伴在葡萄園務工掙了5000多元, 種了6畝冬瓜、黃瓜、辣椒等蔬菜收入9000餘元, 加上兒子做建築小工掙的2萬餘元, 一家人擺脫了貧困, 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

周前雄告訴記者, 去年合作社種植基地銷售葡萄、蔬菜實現收入25萬餘元, 發放給村民務工工資19萬餘元, 其中貧困農戶平均增收達3000元左右。

夜色漸濃, 12組貧困戶周前英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從葡萄園回到家。 他家今年承包了30畝葡萄園, 由於7月初那場百年難遇的洪災, 預計收入比去年賺得要少。 但他堅定地說:“幫我做工的村民工資我一分都不會少付,

至於我自己, 今年賺得少了, 明年也要接著幹, 爭取打個翻身仗。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