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沒有技術背景?產品新人請收下這3大生存指南

文/唐韌發佈於剛剛閱讀9評論0喜歡0

閱讀9

標籤:

產品經理

在現行的教育體制裡, 沒有產品學這麼一個學科, 並不像技術研發對應的是電腦或軟體工程這個學科。 所以, 產品經理基本上是從其他職能轉崗, 而且學習和成長過程基本靠自學或者傳幫帶。 典型的像微信之父張小龍以前就是程式師出身, 一己之力開發了名噪一時的Foxmail, 後來進入騰訊先後負責過QQ郵箱和微信產品, 最後憑藉微信名揚天下。

成功轉型產品經理的人中間, 有從技術轉型的、有從設計轉型的、有從運營或者市場銷售轉型過來的。

尤其對初轉型的產品新人, 這些產品經理們在公司中承擔的職責和面對的問題大同小異, 如何能在產品之路上少一點荊棘, 多一些成長呢?

結合本人從技術轉型產品的過程積累的一些經驗, 給出一些建議, 尤其是對於非技術背景轉型產品的同學。

生存指南1:思維切換, 技術思維vs產品思維

如果把產品比喻為房子, 那產品經理就是房屋設計師。 如果不懂基本的房屋結構和施工原理, 設計出來的房屋很可能是無法落地的空中樓閣。

對於產品經理來說, 每一個設計也都應該在現有互聯網技術下可被實現。 因此, 產品經理學習一些基本技術知識, 瞭解技術邊界, 對於實際開展產品工作都有非常大的益處。 所謂知己知彼, 特別是在與工程師的工作配合和溝通中能起到關鍵作用。

在實際工作中不難發現, 工程師更多的是路徑推理的技術思維, 產品經理更多的是使用者場景的產品思維。 產品思維和技術思維的碰撞讓問題沒有在正確的方向上被解決, 原因其實就是雙方用了不同的語系,

好比一個講英語的人和一個講法語的人討論一幅畫, 結果可想而知。

非技術背景產品經理, 先忘記原有背景經驗, 以使用者視角來看待產品, 用產品思維去設計產品, 用技術思維去溝通產品實現, 能在不同的場景和面向不同角色完成思維切換, 是產品經理的核心技能之一。

生存指南2:技能切換, 寫文檔vs講故事

產品需求文檔(PRD)是產品經理必做功課之一。 寫PRD需要清晰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 往往一個看似簡單的功能, 實則隱含了很多非常複雜的邏輯。

隨著敏捷研發的逐漸普及, PRD隨之簡化, 省去了很多繁瑣的文檔化流程。 有的互聯網公司甚至直接用產品經理製作的可交互原型來當做PRD,

工程師根據原型進行開發, 有問題就隨時與產品經理溝通, 在過程中發現和解決問題。

在現在這種快節奏的反覆運算方式下, 更重要的是通過講述需求的價值和場景, 讓工程師能感受到產品經理和使用者的感受。 以講故事的氣場去描述需求, 進而把文檔轉變成故事藍本, 就像身臨其境聽故事的現場感, 對比閱讀書本故事的想像力那般。

以講故事的方式溝通需求, 和描述一個完整的故事一樣, 時間、地點、人物和情節。 例如一款音樂播放機產品, 產品經理設計了一個隨機播放音樂的功能, 如果從技術角度考慮這個功能可能覺得毫無意義, 應該讓用戶選擇喜歡聽什麼類型的音樂, 至少也是場景, 比如搖滾和睡前。

那隨機播放音樂這個功能在什麼場景下成立呢?以講故事的方式描述需求可以這麼說:“工程師小王上班一天晚上回到家, 想聽音樂放鬆下, 此時已經沒有心力再去挑選, 打開產品點擊隨機播放, 這種放鬆感和愜意是前所未有的。 ”

這樣, 時間(晚上下班後)、地點(家裡)、人物(工程師小王)情節(需要放鬆)就都具備了, 這種方式比單純討論一個隨機播放音樂的功能要生動很多, 也更有利於產品經理去推行這個設計。

對於現代產品經理來說, 在自身技能樹的豐富上, 溝通和表達能力絕對算得上排前幾位。 完成技能切換, 讓講故事的能力成為強項, 會讓產品之路順暢很多。 當然, 不要瞎講故事。

生存指南3:溝通切換, 自我vs無我

溝通, 產品經理心中永恆的痛,尤其是對非技術背景的產品經理,總有一種明明自己講得很清楚對方卻一臉茫然的錯愕。

例如,產品經理聽到工程師說,某個功能實現不了,就以為是技術實現不了。實際上真實原因,可能是時間不夠,或技術方案比較複雜。這就像挖掘用戶需求一樣,用戶want的並不是用戶真正的need,想吃包子(want)其實是餓了(need)。

放下自我解讀進入溝通,能讓我們更好的在溝通中獲取有效資訊並取得主動權。“無我”就是不帶有任何主觀偏見去認識和討論一個觀點,而人最大的認知誤區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工程師的思維方式是一種線性而且邏輯性比較強的方式,他們認為一件事情肯定是按照固定的流程執行,不喜歡中間突然變化或者出錯,因為這會使他們感到沮喪。

工程師又是一群極為“自負”而且追求極致的人。這種態度源于工程師對自己所編寫的代碼的掌控力,因為電腦是嚴格按照工程師所編寫的程式碼來執行的,這種感覺會讓程式師有一種控制力和駕控感。

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當和一個工程師說他們寫的程式有問題的時候,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不可能,怎麼會有問題呢?”當這種情況出現的時候,產品經理應該換一種方式去與工程師溝通。

比如用一種問題轉移的方式與工程師溝通,可以說:“我們在設計產品時有一個邏輯沒有考慮到,但現在我們發現了這個問題,我們要一塊兒把這個邏輯漏洞補上。”通過這種方式,維持工程師們的“自負”心理,然後將問題轉移到產品邏輯沒有覆蓋到,既可以讓問題順利解決,也讓雙方都感覺好一些。

溝通是產品經理進階路上的必修課,在“自我”和“無我”間的溝通切換,能讓溝通來的更輕鬆些!

文/唐韌,微信公眾號:唐韌。

本文轉自 微信公眾號:唐韌 作者:唐韌 若有任何來源問題,請聯繫QQ:2977686517及時更正。

產品經理心中永恆的痛,尤其是對非技術背景的產品經理,總有一種明明自己講得很清楚對方卻一臉茫然的錯愕。

例如,產品經理聽到工程師說,某個功能實現不了,就以為是技術實現不了。實際上真實原因,可能是時間不夠,或技術方案比較複雜。這就像挖掘用戶需求一樣,用戶want的並不是用戶真正的need,想吃包子(want)其實是餓了(need)。

放下自我解讀進入溝通,能讓我們更好的在溝通中獲取有效資訊並取得主動權。“無我”就是不帶有任何主觀偏見去認識和討論一個觀點,而人最大的認知誤區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工程師的思維方式是一種線性而且邏輯性比較強的方式,他們認為一件事情肯定是按照固定的流程執行,不喜歡中間突然變化或者出錯,因為這會使他們感到沮喪。

工程師又是一群極為“自負”而且追求極致的人。這種態度源于工程師對自己所編寫的代碼的掌控力,因為電腦是嚴格按照工程師所編寫的程式碼來執行的,這種感覺會讓程式師有一種控制力和駕控感。

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當和一個工程師說他們寫的程式有問題的時候,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不可能,怎麼會有問題呢?”當這種情況出現的時候,產品經理應該換一種方式去與工程師溝通。

比如用一種問題轉移的方式與工程師溝通,可以說:“我們在設計產品時有一個邏輯沒有考慮到,但現在我們發現了這個問題,我們要一塊兒把這個邏輯漏洞補上。”通過這種方式,維持工程師們的“自負”心理,然後將問題轉移到產品邏輯沒有覆蓋到,既可以讓問題順利解決,也讓雙方都感覺好一些。

溝通是產品經理進階路上的必修課,在“自我”和“無我”間的溝通切換,能讓溝通來的更輕鬆些!

文/唐韌,微信公眾號:唐韌。

本文轉自 微信公眾號:唐韌 作者:唐韌 若有任何來源問題,請聯繫QQ:2977686517及時更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