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楠溪古村之廊下村

寶馬奔蹄十景村更添春色, 鳳凰展翅楠溪水倒影夕陽;南宋王墳“京磚”為石, 馬立階前氣壯河山揚武烈;古城牆綿延悠悠古意,

村民傳家積德還積書, 鳳鳴道左風淳鄒魯顯文謨。

廊下村位於楠溪江中游東邊沙頭境內珍溪沿岸, 3573人口, 包含廊一、廊二、廊三3個行政村。

村莊始建於南宋祥興年間(1278---1279)。 當地《朱氏宗譜》載, 幼主趙昺南逃, 元兵進入溫州時, 廊下人朱猛率領族人憑籍山川之險營構自己的生存空間, 把高山深谷裝扮成山寨奇觀。 依託寨樓抵禦外來侵犯與掠奪。

走進古寨門, 其實就走進了廊下村。 古寨門呈半橢圓形, 用光溜溜的卵石一圈圈圍砌而成, 形成一棵古樹的年輪, 那厚厚的寨牆足有2米多寬, 寨牆之上建著寨樓和瞭望孔, 牆內壁築成三級梯形, 上級每隔三米設著一個炮眼, 寨牆繞村宅三面包圍。 寨樓之上視野廣闊, 一眼能望見前方數裡, 這種獨特的自然地貌,

使廊下古村落應運而生。

廊下村曾叫“十景村”, 一首在珍溪兩岸廣為流傳的歌謠:“過花坦, 走廊下, 廊下故名十景坊。 前有寶馬去遊嬉, 後面鳳凰展翅飛。 龜蛇南北相對峙, 貓鼠東西兩分離。 五虎落坪田裡走, 壽桃峰高白雲低。 東邊金屏巍峨豎, 西有谷山解民饑。”道出了青山綠水環抱中的廊下十景,是指村莊周圍的寶馬、鳳凰、靈龜、奇蛇、禦貓、錦鼠、五虎、金屏、積穀、壽桃等十座造型生動、惟妙惟肖的小山峰。改成廊下村,有個故事,明朝嘉靖年間,廊下村有一個才子叫朱尚綜考中進士後因監運卒於瓜州。由於古時交通不便,消息不靈,他的老父親添犢心切,在西門內側造了一個望歸亭,天天盼望兒子歸來。他留在家中的妻子吳氏向來與丈夫伉儷情深,也堅信自己的丈夫能複歸家園,常常每日數次到望歸亭上遙望等待。公公愛護兒媳,思量著嚴寒酷暑、風吹雨打的日子裡,媳婦經受不起;而且富家的女子也不便抛頭露面,在外來往。便從媳婦的繡花樓到望歸亭修造了一條長約400米的樓廊,讓她來回行走。村人進進出出,也從廊下經過。久而久之,“廊下”就作為村名沿襲下來了。

現在,長廊早已蕩然無存,只有望歸亭還挺立著骨架,四根擎天石柱支撐著上面“口”字形的亭台,迎著風雨,仿佛仍然在盼望親人的歸來。望歸亭往東十來米,有一對栩栩如生的石獅,這就是“廊下王墳”的墓道口。南宋末年,廊下村朱氏九世祖朱直清身為京官時,秉性耿直,廉潔奉公,勤政為民,執法嚴正,深受宋理宗趙昀的寵倖,累官至太師之職。然而由於朱直清為官剛正不阿,遭到一些權貴、佞臣的妒忌,他們在理宗面前肆意誣告朱直清“謀天奪國”,企圖龍袍加身等。多次密奏,使理宗也產生了疑慮。為了試探和考驗朱直清,理宗藉口要出巡七天,交代了直清“代天”(即代理皇帝)行事,同時將玉璽、皇冠、龍袍等交給直清。七天時間過去了,理宗回朝,朱直清遠出郊外迎接鑾駕,臉伏於地,將玉璽等用雙手托在頭頂呈還理宗。事後,理宗得知直清在“代天”期間,忠心耿耿,殫精竭慮考慮國事,於是就更加信任和器重朱直清了。朱直清病故後,宋理宗深為痛惜,除封蔭其後裔外,並降旨擇吉地安葬,著令工部派人督造。於是,幾萬名京兵從杭州運來建造五鳳樓的“京磚”,並派全國第一流的石匠雕刻置放在墓地上的石俑、石馬等。為了使“京磚”的棱角不受傷損,據說從珍溪口到廊下,沿途十五華里挨次排滿京兵,“京磚”就是通過京兵的手傳遞到墓地的。人們把他的墓地俗稱為“王墳”。王墳墓前還立著石太監、石馬,墓穴前龍門屏青石上刻有宋代的石雕石刻,龍鳳、花卉、文字,十分精緻,王墳歷經幾百年的風風雨雨保存完好至今。

通往王墳的路是一條石臺階,路的盡頭是一座寺廟,這是村中的“鳳南宮”。明時“布衣狀元”朱墨臒曾於此創辦“鳳南書院”,培育過榜眼王瓚。進士朱諫等。明孝宗御筆賜封朱墨臒“溪山第一”匾額。至今,鳳南書院的遺址猶存,似乎在向人們傾訴著古代濃郁的耕讀文化與朱墨臒這一代巨儒名賢生前身後的趣事軼聞。

從“鳳南宮”出來,見到當地朱氏小宗祠孝思祠。孝思祠始建于明宗弘治元年(1488),占地1200平方米,是宗族進行重大活動和聚會的地方。位於祠堂正前方當中的戲臺,每逢宗族內舉行重大活動時,戲臺中間有一塊活動的木板即可卸下,然後人們從大門可一直往裡走。戲臺中最有觀賞性的地方是頂棚,頂棚設八角五重拱覆鬥藻井,棚板繪戲曲、花卉彩圖,藻井下部四周繪如意草、寶相花等圖案,披簷的瓦床上有鳳凰彩繪,顯得富麗堂皇。戲臺兩旁的台柱上題書楹聯:“此曲只應天上有,新人莫道世間無。”孝思祠規模宏大,製作精細,為當地明代典型建築,1997年被列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王墳的北面,還有一座“太尉廟”,規模宏大,建築大方,典雅古樸,裡面祀的是朱氏第十八世祖朱鎮。相傳朱鎮是個靈異非常的人物,有關他生前身後的傳說各式各樣,神秘奇詭,諸如含香而生、青春而逝、棺木沖岩之類,不一而足。明太祖朱元璋遙旨封他為“正一太尉尊神”。廟裡時常鐘磐齊鳴,善男信女絡繹不絕,還有爻卦、簽詩,據說還很靈驗呢。

廊下村的小巷裡,時有飛簷畫壁、鏤窗粉牆映入眼簾,而廊下先民憑險自立的遙遠歷史,用獨特的地理環境保存著民族心理和文化精神,靜美如歌。

來源 《品讀楠溪文化叢書》第三輯之《古村卷》

經編著 楊麗和授權刊發

西有谷山解民饑。”道出了青山綠水環抱中的廊下十景,是指村莊周圍的寶馬、鳳凰、靈龜、奇蛇、禦貓、錦鼠、五虎、金屏、積穀、壽桃等十座造型生動、惟妙惟肖的小山峰。改成廊下村,有個故事,明朝嘉靖年間,廊下村有一個才子叫朱尚綜考中進士後因監運卒於瓜州。由於古時交通不便,消息不靈,他的老父親添犢心切,在西門內側造了一個望歸亭,天天盼望兒子歸來。他留在家中的妻子吳氏向來與丈夫伉儷情深,也堅信自己的丈夫能複歸家園,常常每日數次到望歸亭上遙望等待。公公愛護兒媳,思量著嚴寒酷暑、風吹雨打的日子裡,媳婦經受不起;而且富家的女子也不便抛頭露面,在外來往。便從媳婦的繡花樓到望歸亭修造了一條長約400米的樓廊,讓她來回行走。村人進進出出,也從廊下經過。久而久之,“廊下”就作為村名沿襲下來了。

現在,長廊早已蕩然無存,只有望歸亭還挺立著骨架,四根擎天石柱支撐著上面“口”字形的亭台,迎著風雨,仿佛仍然在盼望親人的歸來。望歸亭往東十來米,有一對栩栩如生的石獅,這就是“廊下王墳”的墓道口。南宋末年,廊下村朱氏九世祖朱直清身為京官時,秉性耿直,廉潔奉公,勤政為民,執法嚴正,深受宋理宗趙昀的寵倖,累官至太師之職。然而由於朱直清為官剛正不阿,遭到一些權貴、佞臣的妒忌,他們在理宗面前肆意誣告朱直清“謀天奪國”,企圖龍袍加身等。多次密奏,使理宗也產生了疑慮。為了試探和考驗朱直清,理宗藉口要出巡七天,交代了直清“代天”(即代理皇帝)行事,同時將玉璽、皇冠、龍袍等交給直清。七天時間過去了,理宗回朝,朱直清遠出郊外迎接鑾駕,臉伏於地,將玉璽等用雙手托在頭頂呈還理宗。事後,理宗得知直清在“代天”期間,忠心耿耿,殫精竭慮考慮國事,於是就更加信任和器重朱直清了。朱直清病故後,宋理宗深為痛惜,除封蔭其後裔外,並降旨擇吉地安葬,著令工部派人督造。於是,幾萬名京兵從杭州運來建造五鳳樓的“京磚”,並派全國第一流的石匠雕刻置放在墓地上的石俑、石馬等。為了使“京磚”的棱角不受傷損,據說從珍溪口到廊下,沿途十五華里挨次排滿京兵,“京磚”就是通過京兵的手傳遞到墓地的。人們把他的墓地俗稱為“王墳”。王墳墓前還立著石太監、石馬,墓穴前龍門屏青石上刻有宋代的石雕石刻,龍鳳、花卉、文字,十分精緻,王墳歷經幾百年的風風雨雨保存完好至今。

通往王墳的路是一條石臺階,路的盡頭是一座寺廟,這是村中的“鳳南宮”。明時“布衣狀元”朱墨臒曾於此創辦“鳳南書院”,培育過榜眼王瓚。進士朱諫等。明孝宗御筆賜封朱墨臒“溪山第一”匾額。至今,鳳南書院的遺址猶存,似乎在向人們傾訴著古代濃郁的耕讀文化與朱墨臒這一代巨儒名賢生前身後的趣事軼聞。

從“鳳南宮”出來,見到當地朱氏小宗祠孝思祠。孝思祠始建于明宗弘治元年(1488),占地1200平方米,是宗族進行重大活動和聚會的地方。位於祠堂正前方當中的戲臺,每逢宗族內舉行重大活動時,戲臺中間有一塊活動的木板即可卸下,然後人們從大門可一直往裡走。戲臺中最有觀賞性的地方是頂棚,頂棚設八角五重拱覆鬥藻井,棚板繪戲曲、花卉彩圖,藻井下部四周繪如意草、寶相花等圖案,披簷的瓦床上有鳳凰彩繪,顯得富麗堂皇。戲臺兩旁的台柱上題書楹聯:“此曲只應天上有,新人莫道世間無。”孝思祠規模宏大,製作精細,為當地明代典型建築,1997年被列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王墳的北面,還有一座“太尉廟”,規模宏大,建築大方,典雅古樸,裡面祀的是朱氏第十八世祖朱鎮。相傳朱鎮是個靈異非常的人物,有關他生前身後的傳說各式各樣,神秘奇詭,諸如含香而生、青春而逝、棺木沖岩之類,不一而足。明太祖朱元璋遙旨封他為“正一太尉尊神”。廟裡時常鐘磐齊鳴,善男信女絡繹不絕,還有爻卦、簽詩,據說還很靈驗呢。

廊下村的小巷裡,時有飛簷畫壁、鏤窗粉牆映入眼簾,而廊下先民憑險自立的遙遠歷史,用獨特的地理環境保存著民族心理和文化精神,靜美如歌。

來源 《品讀楠溪文化叢書》第三輯之《古村卷》

經編著 楊麗和授權刊發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