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天臺美麗鄉村:沿著霞客古道路線走一遭,感受古村落古屋舊祠以及說不完的老故事

景色怡人、充滿人情味的古樸村落是否能給你一個新的旅行選擇, 古村落裡有爛漫田野, 古屋舊祠, 還有說不完的古老故事

這不就是現代都市人的所渴望的夢想生活嗎?跟隨天睿領略---神秀天臺之石樑鎮

沿著霞客古道路線走一遭

塔頭坑

村東山上建有塔頭寺, 山下有山坑, 稱塔頭坑, 位於坑的裡方, 古名裡坑, 外坑位於村裡坑之外, 古名外坑。 牛坦, 昔為牧牛草坦, 都屬於塔頭坑行政村。

左:裡坑村, 右:外坑村, 下方:牛坦

毛頭村

距瓦廠坦南2.7公里。 村居山頭, 山行似貓頭, 古名。 後“貓”簡寫“毛”

老屋前屬於毛頭行政村, 改村建於最早的一所老屋之前, 故名。 前莊, 杉樹灣屬毛頭行政村。

水磨坑

地處山嶴, 兩條山坑匯流村邊, 據瓦廠坦西500米, 原住姓沈, 稱沈婆坑, 後在坑西建造磨坊。 改稱水磨坑。

瓦廠坦

位於智者塔院北500米。 附近有瓦廠, 地勢比較平坦, 故名。

智者塔院俗稱塔頭寺

位於太平鄉, 佛隴山崗蒼松翠竹掩映中, 隋開皇十七年智者大師第二次入天臺時創建, 舊名定慧真身塔院, 宋祥符元年該為真覺寺。 後俗稱塔頭寺, 1982年公佈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更名為“智者塔院”。

後英

四面環山,距瓦廠坦西北3.4公里,因村前山形如鷹欲飛,村在山后,取名為鷹,後改英。其中羊毛坑,西坑,長彎屬於該行政村。

桐天

駐地曬場頭,有曬場頭、裡份、桐天3個自然村組成,總稱桐天片村。還有桐天宮,宿下也屬於桐天。

太平

距瓦廠坦東南800米,村東建有太平寺(已廢),村以寺名。大樹樣、黃泥爿、祖基、大寺、太平寺、金地嶺都屬於太平行政村。

高明講寺

位於太平鄉,在距離縣城東北六公里高明山,四周峰巒圍抱,寺前幽溪東流,環境清幽。全寺可分三軸十三院,屋達二百餘間。

李至灣

距瓦廠坦東北3.5公里,原系高明寺于周圍村莊分界線,裡首為高明寺,故名裡至灣,村以山彎得名,後誤裡為李,沿用至今。

龍皇堂

清康熙年間建有樹廟,內供龍皇,古名。距縣城北16公里,是縣城通石橋、華頂、大同山區公路支線的樞紐,設有車站,也是北山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鐵船湖

位於青頂峰西面的山嶴中,距龍皇堂4公里。《台州府志》載:“鐵船湖在縣西60裡羅漢嶺下,相傳羅漢泛鐵船於此,故名,茅蓬基、冷彎、青頂峰也屬於該行政村。

大興坑

地處火石崗山嶴中,距龍皇堂1.7公里,清道光年間,章姓祖上從城北遷此,子孫興旺,故將村邊水坑取名大興坑。

馬頭岩村

屬岩頭墩行政村,村西300米許有馬頭形岩石,故名,南于浪水溪相鄰,湖平丘、瓦窯頭、香峰爐、觀音洞、短柱丘、沙畈都屬於岩頭墩。

粉堆、平地

粉堆盛產烏糯粉,故名。平地村居山上比較平坦,三面環山,天北公路橫穿村前,產茶葉和小狗牛。

高橋

距龍皇堂北700米左右,漢隱士高察在村前200米處建石橋,後人紀念稱高橋,村以橋名,天臺至華頂公路經村東。安基、高丘、花麥湖屬於高橋行政村。

竹墩村

屬於岩頭肚行政村,村東地勢較高,原栽種毛竹,故名。

下大段村

屬範墳嶴,以村居上大段得名,隔山岸、茶園、黃坦岢頭、獅子岩腳、磨刀彎、上大段都屬於範墳嶴行政村。

黃坦

距龍皇堂東南2.4公里,地處山嶴,四面環山。圓頭山、圓山腳、格山、裡坑、賈庵屬於黃坦行政村。

雲峰村

慈聖

距縣城31公里,東與泄上接壤,南靠大仰天、太監府。以村邊”慈聖寺“得名。《天臺山方外志》載:舊名跡聖寺,宋治平三年改今額,清順治重建。

大竹園

曾名駝竹園,距慈聖西北2公里,東與新昌縣五馬鄉相鄰,南靠大竹園大坑。以產竹得名。下了坪、下園、僕船屬大竹園行政村。

磐石

村東北岩彎曲如盤,故名。張板溪、六田、屬於六溪。

烏溪庵

距慈聖南4.8公里,以村昔有烏溪庵得名。

太監府

距慈聖村南2.5公里,相傳宋時一太監奉旨到石樑造亭,因貪污事發,畏罪與村邊岩洞,村以此得名。產木材、毛竹。

銅壺

以村附近名勝銅壺滴漏得名。村南尚有斷橋接雪、水珠簾等勝景。大仰天、水竹坑、箬嶺頭、新坑都屬於高峰行政村。

水珠簾

方廣

為上中下三個方廣寺總稱,1958年合作化時,由6個山廠居民集居寺內,成為一個自然村。

大道地

北與新昌大靈鄉接界,溪與華頂林場毗鄰。距大同寺北4.3公里,山皇嶺、白泥彎、坑口、栗柴坑,屬大道地行政村,產毛竹和茶葉。

上莊

距大同寺東北2.9公里,龍皇堂至培山公路經此。

培山村

北與新昌,東與寧海兩縣為界,村莊散列在龍潭坑邊,距大同寺北5公里,因村莊陪於雞窩樹墩山內,故名陪山,俗寫培山。界牌yo、大月村、龍潭坑屬該行政村。

中央董

距大同寺東北2.5公里。村在上莊、下莊的中間,縣城至培山公路經過此。

小直溪

位於大嶴尖東南山坡,距大同寺西北約400米,因村東有一條直線的小山溪,故名。

石梘村

位於大彎山谷底,距大同寺西南3公里,村上方的山坑,有段長30米的河床,光滑順直,俗稱石梘,看牛岩,水上彎屬於該行政村。

下深坑

村南北兩側深山峽谷,山尖聳入雲霄,山坑流經村前,故此名。距大同寺南7.5公里,產毛竹。

麻朱潭

下深坑下游東側接連三個龍潭,名為麻朱潭,村由此名,產毛竹,獼猴桃。

大屋背村

在下垟村對山,山嶺陡峭如屋背,距大同寺東北3.5公里,村下方龍頭頸屬寧海縣。

大屋背崗頭

平岩下村

大同鄉

為天臺縣竹木主要產地之一

盛產各種筍製品

大山的深處渾身都是寶

有山有水的地方很多,風景秀麗的高山,舒適清新的小山坡,波光粼粼的小湖,兩岸風光無限的江河,但是可能已經吸引不了一心想“放逐都市塵囂回歸恬靜生活”的你,那麼,景色怡人、充滿人情味的古樸村落是否能給你一個新的選擇呢?

古村落裡有爛漫田野、古屋舊祠,還有說不完的古老故事,遵循了千百年的習俗。這不就是現代都市人所渴望的夢想生活嗎?

石樑鎮一直以山水、空氣、文化為依託,主推文化旅遊發展,著力打造以禪修、避暑、養生、休閒度假為主題的特色小鎮。

後英

四面環山,距瓦廠坦西北3.4公里,因村前山形如鷹欲飛,村在山后,取名為鷹,後改英。其中羊毛坑,西坑,長彎屬於該行政村。

桐天

駐地曬場頭,有曬場頭、裡份、桐天3個自然村組成,總稱桐天片村。還有桐天宮,宿下也屬於桐天。

太平

距瓦廠坦東南800米,村東建有太平寺(已廢),村以寺名。大樹樣、黃泥爿、祖基、大寺、太平寺、金地嶺都屬於太平行政村。

高明講寺

位於太平鄉,在距離縣城東北六公里高明山,四周峰巒圍抱,寺前幽溪東流,環境清幽。全寺可分三軸十三院,屋達二百餘間。

李至灣

距瓦廠坦東北3.5公里,原系高明寺于周圍村莊分界線,裡首為高明寺,故名裡至灣,村以山彎得名,後誤裡為李,沿用至今。

龍皇堂

清康熙年間建有樹廟,內供龍皇,古名。距縣城北16公里,是縣城通石橋、華頂、大同山區公路支線的樞紐,設有車站,也是北山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鐵船湖

位於青頂峰西面的山嶴中,距龍皇堂4公里。《台州府志》載:“鐵船湖在縣西60裡羅漢嶺下,相傳羅漢泛鐵船於此,故名,茅蓬基、冷彎、青頂峰也屬於該行政村。

大興坑

地處火石崗山嶴中,距龍皇堂1.7公里,清道光年間,章姓祖上從城北遷此,子孫興旺,故將村邊水坑取名大興坑。

馬頭岩村

屬岩頭墩行政村,村西300米許有馬頭形岩石,故名,南于浪水溪相鄰,湖平丘、瓦窯頭、香峰爐、觀音洞、短柱丘、沙畈都屬於岩頭墩。

粉堆、平地

粉堆盛產烏糯粉,故名。平地村居山上比較平坦,三面環山,天北公路橫穿村前,產茶葉和小狗牛。

高橋

距龍皇堂北700米左右,漢隱士高察在村前200米處建石橋,後人紀念稱高橋,村以橋名,天臺至華頂公路經村東。安基、高丘、花麥湖屬於高橋行政村。

竹墩村

屬於岩頭肚行政村,村東地勢較高,原栽種毛竹,故名。

下大段村

屬範墳嶴,以村居上大段得名,隔山岸、茶園、黃坦岢頭、獅子岩腳、磨刀彎、上大段都屬於範墳嶴行政村。

黃坦

距龍皇堂東南2.4公里,地處山嶴,四面環山。圓頭山、圓山腳、格山、裡坑、賈庵屬於黃坦行政村。

雲峰村

慈聖

距縣城31公里,東與泄上接壤,南靠大仰天、太監府。以村邊”慈聖寺“得名。《天臺山方外志》載:舊名跡聖寺,宋治平三年改今額,清順治重建。

大竹園

曾名駝竹園,距慈聖西北2公里,東與新昌縣五馬鄉相鄰,南靠大竹園大坑。以產竹得名。下了坪、下園、僕船屬大竹園行政村。

磐石

村東北岩彎曲如盤,故名。張板溪、六田、屬於六溪。

烏溪庵

距慈聖南4.8公里,以村昔有烏溪庵得名。

太監府

距慈聖村南2.5公里,相傳宋時一太監奉旨到石樑造亭,因貪污事發,畏罪與村邊岩洞,村以此得名。產木材、毛竹。

銅壺

以村附近名勝銅壺滴漏得名。村南尚有斷橋接雪、水珠簾等勝景。大仰天、水竹坑、箬嶺頭、新坑都屬於高峰行政村。

水珠簾

方廣

為上中下三個方廣寺總稱,1958年合作化時,由6個山廠居民集居寺內,成為一個自然村。

大道地

北與新昌大靈鄉接界,溪與華頂林場毗鄰。距大同寺北4.3公里,山皇嶺、白泥彎、坑口、栗柴坑,屬大道地行政村,產毛竹和茶葉。

上莊

距大同寺東北2.9公里,龍皇堂至培山公路經此。

培山村

北與新昌,東與寧海兩縣為界,村莊散列在龍潭坑邊,距大同寺北5公里,因村莊陪於雞窩樹墩山內,故名陪山,俗寫培山。界牌yo、大月村、龍潭坑屬該行政村。

中央董

距大同寺東北2.5公里。村在上莊、下莊的中間,縣城至培山公路經過此。

小直溪

位於大嶴尖東南山坡,距大同寺西北約400米,因村東有一條直線的小山溪,故名。

石梘村

位於大彎山谷底,距大同寺西南3公里,村上方的山坑,有段長30米的河床,光滑順直,俗稱石梘,看牛岩,水上彎屬於該行政村。

下深坑

村南北兩側深山峽谷,山尖聳入雲霄,山坑流經村前,故此名。距大同寺南7.5公里,產毛竹。

麻朱潭

下深坑下游東側接連三個龍潭,名為麻朱潭,村由此名,產毛竹,獼猴桃。

大屋背村

在下垟村對山,山嶺陡峭如屋背,距大同寺東北3.5公里,村下方龍頭頸屬寧海縣。

大屋背崗頭

平岩下村

大同鄉

為天臺縣竹木主要產地之一

盛產各種筍製品

大山的深處渾身都是寶

有山有水的地方很多,風景秀麗的高山,舒適清新的小山坡,波光粼粼的小湖,兩岸風光無限的江河,但是可能已經吸引不了一心想“放逐都市塵囂回歸恬靜生活”的你,那麼,景色怡人、充滿人情味的古樸村落是否能給你一個新的選擇呢?

古村落裡有爛漫田野、古屋舊祠,還有說不完的古老故事,遵循了千百年的習俗。這不就是現代都市人所渴望的夢想生活嗎?

石樑鎮一直以山水、空氣、文化為依託,主推文化旅遊發展,著力打造以禪修、避暑、養生、休閒度假為主題的特色小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