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宿州農電員工西藏“送經”

飛機飛過城市的天空, 汽車在高原上蜿蜒, 一路鐵塔銀線相伴。 山鷹在山峰翱翔, 藍天白雲。 西藏山南供電公司, 數名人員等待歡迎, 一個敦厚壯實的漢子背包下車, 與他們握手。

他叫陳石科, 來自國網宿州泗縣供電公司, 他是全國援藏電力大軍中唯一的一名農電工。 今年5月, 他看到安徽電力公司選拔援藏人員的通知, 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經上級公司審查, 他順利通過。 6月中旬, 他懷揣兩本“經書”, 跨越數千千米來藏“送經”。

這兩本“經書”分別是他編寫的《10kV柱上變壓器台及進出線施工工藝規範》和他主編的《配電網工程工藝品質典型問題及解析》,

這兩本專業書由中國電力出版社出版, 是國網系統配網通用標準。 進藏幾天, 他查看台區, 翻閱資料, 發現這裡配網標準化建設存在諸多問題, 一是近年新建的台區標準不統一, 且有很多安全和品質問題。 二是台區坐落點都不在負荷中心。 三是一些台區設計圖紙與材料清單不對應。 四是工程監理對各種技術標準不瞭解。 五是檔案資料不完善。 可見, 他懷裡的兩本“經書”此前沒有傳到這裡, 很少有人知道有這個行業最高規範。

初來乍到, 陳石科感受到的不是高原反應, 因為在家就堅持跑步鍛煉, 身體很棒, 很快就適應了高原氣候, 而他感到的卻是人文的“反應”。 當他按照“經書”要求和標準對他們進行指導時,

由於地方的同事一時認識不到位, 認為是給他們找麻煩來了, 不積極配合;施工的大型機械進入, 建設單位不願提供場地和人員;村幹部和村民以碰壞樹木和草皮為藉口, 強烈阻工。

面對這些不適“反應”, 是當逃兵還是迎難而上, 堅決完成援藏使命?雖是農電工, 但陳石科骨子裡有一股自強不息的精神!1998年9月, 他當農電工時只有初中文化, 從業近20年來, 他像釘釘子一樣深深紮在農電上, 刻苦鑽研業務知識。 2008年他被宿州市選拔出參加全省農電工技術比武。 在求知的路上, 陳石科認識到自己學歷淺、年齡大、記憶力差, 學習靠死記硬背走不遠。 一天深夜, 他做35千伏懸式瓷瓶下垂拉力題百思不得其解,

這道題涉及到物理和數學知識, 他們向學理科的孩子請教, 幾個小時才弄明白, 他深深體會到學習基礎理論的重要性, 從此, 走上了自學之路, 利用業餘時間不斷地學習。 2015年1月, 陳石科取得了上海電力學院本科學歷。

工作中, 愛鑽研成為陳石科的“品牌”。 他發現製作拉線用鐵錘敲打, 拉線表層會受損傷而生銹, 用圓形木錘又敲不到邊角, 於是他研製出方形木錘, 憑這個小細節在2015年宿州市總工會等多家單位舉辦維修電工技術比武大賽上, 獲得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績, 當年榮獲宿州市“五一勞動獎章”。 2016年, 他利用杠杆和圓的離心力原理, 製造出了集盤線器、彎線器、纏線器、整體台架於一體的可擕式拉線製作專用機具, 當年3月份在安徽省電力公司QC成果發佈,

獲得一等獎;當年被安徽省電力公司推薦到中電聯參加QC成果評比。 至今, 他拿到了3項國家專利。

去年, 五次進京參加農網工程、中心村及小城鎮工程評審。 他主編的2部電力行業內部施工標準規範, 成為行業的指導書。 今年, 陳石科榮獲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

一路走來, 陳石科遇到的各種困難數不勝數, 但都沒有攔住他求知探索的腳步。 在西藏, 這裡中午驕陽似火, 能灼傷人的皮膚, 傍晚出現的冰雪冷雨, 又冷得令人發抖。 行車途中, 突然出現塌方和泥石流是常有的事。 面對嚴酷的自然環境, 陳石科充滿自信地說:“我來了, 就不能給組織丟臉, 一定完成任務”。 於是, 他開啟了適應“高原模式”, 他的一個背包不離身,

裡面有餅乾、水、衣服、日記本、小氧氣瓶、高原反應藥物、雨傘、防曬霜等, 行走在砂石路上。 他帶領六人工作團隊, 從材料加工開始, 切割、焊接, 按國網標準製作配件;他翻山越嶺, 一個個台區普查, 發現台區安裝不規範, 就給他們指出, 由於語言溝通有困難, 就比劃著說幾遍, 對方還不瞭解, 就登上杆台, 手把手地教他們, 讓對方明白為止。

幾天下來, 藏族同事看到陳石科從地上到空中給他們指導工作, 言傳身教, 改變了對他的看法, 主動握著他的手充滿情感地說“太辛苦了”, 並拿出酥油茶招待他。 當地供電部門給陳石科配備了一台性能良好的越野車、一名當地駕駛員和一個熟悉當地氣候環境有經驗的工作人員。

進藏以來,陳石科跑遍了山南市的措美、桑日、貢嘎、瓊結、紮囊、奶東區、曲松、加查、浪卡子縣,每天往返400千米左右,早晨迎著晨曦出發、中午在曠野吃盒飯,晚上八九點才能回到住所,由於高原缺氧,加上體力的透支,每天都很疲憊。按約定的幫扶時間,很快就要結束了。陳石科說:“我很珍惜這次援藏西藏的機會,能在這多待一天,就儘量起早帶晚多看一個台區,抓緊工程指導和培訓,在每個縣多建幾個標準的配網工程,留下實物和紙質材料,以便於後續幫扶人員到來後,能快速延續配網標準化建設”。於是,藍天白雲下的台區旁、冰雪紛飛的山路上、蜿蜒縱深的溝壑裡,都有穿著國網藍工作服的他的身影,他的足跡踏實有力,一路相伴的是倉央嘉措《那一世》的歌聲……

進藏以來,陳石科跑遍了山南市的措美、桑日、貢嘎、瓊結、紮囊、奶東區、曲松、加查、浪卡子縣,每天往返400千米左右,早晨迎著晨曦出發、中午在曠野吃盒飯,晚上八九點才能回到住所,由於高原缺氧,加上體力的透支,每天都很疲憊。按約定的幫扶時間,很快就要結束了。陳石科說:“我很珍惜這次援藏西藏的機會,能在這多待一天,就儘量起早帶晚多看一個台區,抓緊工程指導和培訓,在每個縣多建幾個標準的配網工程,留下實物和紙質材料,以便於後續幫扶人員到來後,能快速延續配網標準化建設”。於是,藍天白雲下的台區旁、冰雪紛飛的山路上、蜿蜒縱深的溝壑裡,都有穿著國網藍工作服的他的身影,他的足跡踏實有力,一路相伴的是倉央嘉措《那一世》的歌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