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出生首富之家卻淡泊名利,這位院士當年突破重重阻隔回國,為兩彈一星研發出重要材料,他的家國情懷讓人感慨

2017年8月1日, 又一位科研巨星隕落,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91歲的蔣錫夔院士在上海與世長辭。

這又是一個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非常陌生的名字。

但是蔣先生對於祖國做出的巨大貢獻卻永載史冊。

氟橡膠是國防尖端工業中無法替代的關鍵材料也是“兩彈一星”項目中必不可少的新型材料。 當年蔣錫夔臨危受命, 研製成功了我國第一塊氟橡膠, 打破了西方國家的封鎖。

2002年, 他老當益壯, 領銜團隊獲得了當時空缺4年的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備受矚目!

他還榮獲過全國先進工作者和上海市科技功臣等榮譽稱號。

1926年9月5日, 蔣錫夔出生在上海。 他是金陵蔣家的後代, 家境非常殷實。 後來蔣家遷往上海。 在上海主要從事房地產業。 他5歲的時候家裡買了一輛美國產的12座加長豪華型別克轎車, 這是當時全上海第二輛由家庭擁有的豪華型轎車。 杭州西湖旁的蔣莊, 也是他家的資產, 1980年蔣錫夔的母親根據蔣父的遺願捐給了國家。

金陵蔣家祖上從事漕運工作。 雖然家境十分富裕,

但是其曾祖父, 當年的清末南京首富兼慈善家蔣春華為蔣氏後代定下了四大家訓。 “公益為人生分內事”“遺子以經不以金”“安本分學吃虧”“君子當自強不息”, 所以蔣家後人深受家風浸染, 向善向美, 人才輩出。

蔣氏一門裡還有一位院士, 那就是1999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的北京大學教授蔣有緒。

蔣錫夔的父親蔣國榜是一位國學家、詩人, 師從眾多國學大師, 晚年又集哲學、儒、佛、道、理、詩歌、書法於一身, 編纂出版《金陵叢書》、《清道人遺集》等書籍。 他為奉養其母, 在今杭州西湖花港觀魚景點附近購別墅一幢, 俗稱“蔣莊”。他一直以孔子思想和傳統教育年幼時的蔣錫夔。他的母親馮烏孝女士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她為兒子精心挑選了上海當時具有先進教育理念的特色學校——上海工部局新閘路小學,中國傳統文化的滋潤西方科學知識的薰陶為蔣錫夔的未來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蔣錫夔很早就就表現出對化學研究的興趣,在華童公學讀初中時,他就經常與表哥一起在家中的小實驗室裡做化學實驗。有一次,他們將氫和氧混合,差點炸了手指頭。高中時代,他在聖約翰大學附中時,又對生物學產生了強烈興趣。按照今天的標準來說,就是一個小小科學迷!

17歲時,蔣錫夔閱讀了魯濱遜的《如何獨立思考》一書,科學的種子就此萌芽。他認為科學家的科學思想和方法包括“不輕易下結論”這個原則。例如,不能說“這條定律是正確的,因為它是愛因斯坦說的”,只能說“愛因斯坦所說的這條定律是正確的,因為它已被某某科學家的實踐所證明。”

1947年,蔣錫夔以第一名的成績從上海聖約翰大學化學系畢業。他留校任助教。後來又奔赴美國華盛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在出國前的三個月,他在自己的日記裡寫下了這樣的話:“我懂得將來的中國是怎樣的需要工業人才,然而也懂得自身氣質是適合於怎樣一種生活方式。無論如何,他日為祖國人民服務,是已下了信心了。”

在攻讀博士研究生期間,蔣錫夔師從物理有機化學家道本。他優異的表現獲得老師的高度認可。

1952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禁止在美國學習理、工、農、醫專業

的中國留學生回國。蔣錫夔無奈進入了一家大型跨國化工公司——凱勞格公司。在那裡,蔣錫夔和同事們發明了在水中加入少量水溶性添加劑用來代替甲醇作為溶劑的方法。工業生產的成本降低了很多,同時減少了環境污染。凱勞格公司立即申請了美國專利。

1953年,蔣錫夔又挑戰了著名有機氟化學家米勒的觀點,用實驗證明了一種新的反應,得到穩定的新型化合物β-磺內酯。他成為凱勞格公司的“功臣”,這一反應至今仍被廣泛應用於工業生產中。這個反應也被收錄在著名權威性有機化學叢書《有機化學方法》中。

1955年,蔣錫夔和很多留學生一起衝破美國政府的層層阻撓,終於回到了祖國。在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有機化學研究室,蔣錫夔負責開展有機氟的研究工作。

他在1958年的自傳中寫道:由於思國思親,我也曾半夜枕濕……在我的內心深處一直想著要回到祖國,我覺得在公司上班只要一有回國的機會,我可以馬上辭職,立刻回國。

回國後他的任務非常艱巨,要突破發達國家封鎖,研發出中國自己的氟橡膠,為中國的國防事業保駕護航。通過5個月的反復試驗,他們合成出了單體原料——全氟丙烯和偏氟乙烯。又經過6個月的艱苦努力,蔣錫夔課題組研製出了一塊白色的氟橡膠樣品。

1959年9月,在蔣錫夔和胡亞東等人的帶領下,經過短短兩個月的奮力拼搏,軍工產品氟橡膠1號最終研製成功了。為國慶十周年獻上了一份厚禮!

在那段艱難不已的歲月中,由於長時間被迫在脖子上掛著重物“接受改造”,他的頸椎受到了永久性的損傷,晚年在散步的時候也會摔倒,只能坐著輪椅去辦公室。但是他堅持每天去上班。

父親臨終前問兒子,有沒有後悔當初回國,蔣錫夔心平氣和地回答父親“選擇回到祖國,為祖國效力,沒什麼可後悔的。”

1978年,重返科研崗位的蔣錫夔迎來人生中的有一個春天。在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成立了中國科學院第一個物理有機化學研究室,主要開展有機化學的基礎理論研究工作。

1981年,蔣錫夔的研究生范偉強在做長鏈酯水解反應的實驗過程中,觀察到一個不符合有機化學一般規律的實驗現象。蔣錫夔敏銳地意識到隱藏在這一現象背後的是一片未知的研究領域,在以後幾十年的研究工作中,蔣錫夔帶領課題組全體科研人員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並且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通俗來說,他們的研究直接關係到生命的形成以及很多疾病的產生,將來很有可能由此產生很多新的藥物,或者弄明白中藥是如何起治療作用。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可怕的疾病,其罪魁禍首是膽固醇脂和甘油三酯。蔣錫夔發現粥樣硬化斑塊的組成物,各組成成分的共簇集傾向形成了斑塊。如果能找到有效的無毒解簇劑,能被不斷引入血液中,就有可能成為防止甚至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的藥物。

另一方面,他提出通過研究古老中草藥的成分是否有結簇作用,也許能找到一些沒被發現的物質。還可以用簇集的概念研究癌細胞的表面結構,從而設計抗癌新藥。

2002年,蔣錫夔和同事們的研究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一獎項已經連續四年空缺。值得一提的是,在獲獎名單中出現了研究生范偉強的名字。而且還是主要完成人。這讓離開研究所超過18年,又在美國工作的范偉強感慨萬分。

蔣錫夔是一個求真務實的人,他不主張基礎研究要和經濟效益掛鉤,因為很多重大科技的產生都是純科學的發現,只有破除功利性的束縛,才能做出學術意義重大的工作!他還強調,作為一名一流的科學家既要有堅持真理的決心,又要有自我否定的勇氣。

作為中國最早研究有機氟化學的科學家,蔣錫夔也坦陳氟利昂的危害,他在一本書的序言中寫到,"如果數十年前,我們對有機氟化合物(例如氟利昂)的物性和反應進行更多的基礎研究也許我們早就預見了今日之'災難',並換上了無害之代用品……"遺憾和痛切之情溢於言表。

他挑弟子一向視德為人之本。批評學生也都是當面批評,從不背後說人壞話。光明磊落,愛恨分明。

蔣錫夔對年輕的一代抱著很大的希望。他曾經說過,生命花開花落,曾經的短跑健將,必定要把領跑的位置讓給年輕人。他先後培養了50多位碩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後。

晚年的蔣錫夔每天上班都拎著一隻公事包,這是他70大壽時全組師生給他準備的生日禮物。

在日常生活中,蔣錫夔很喜歡德沃夏克的《新大陸交響曲》,經常會哼起熟悉的曲調還曾經以此為旋律進行填詞,“在那遙遠的天邊有一顆明亮的星,它是我的理想,它永遠照著我的命運。”

蔣先生雖然離我們遠去了,但是他的科學精神如同一盞明燈,將照耀著未來的學子們不斷前行,他的家國情懷,堅韌不拔的精神,值得我們永遠緬懷!

本文素材來源於網路

俗稱“蔣莊”。他一直以孔子思想和傳統教育年幼時的蔣錫夔。他的母親馮烏孝女士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她為兒子精心挑選了上海當時具有先進教育理念的特色學校——上海工部局新閘路小學,中國傳統文化的滋潤西方科學知識的薰陶為蔣錫夔的未來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蔣錫夔很早就就表現出對化學研究的興趣,在華童公學讀初中時,他就經常與表哥一起在家中的小實驗室裡做化學實驗。有一次,他們將氫和氧混合,差點炸了手指頭。高中時代,他在聖約翰大學附中時,又對生物學產生了強烈興趣。按照今天的標準來說,就是一個小小科學迷!

17歲時,蔣錫夔閱讀了魯濱遜的《如何獨立思考》一書,科學的種子就此萌芽。他認為科學家的科學思想和方法包括“不輕易下結論”這個原則。例如,不能說“這條定律是正確的,因為它是愛因斯坦說的”,只能說“愛因斯坦所說的這條定律是正確的,因為它已被某某科學家的實踐所證明。”

1947年,蔣錫夔以第一名的成績從上海聖約翰大學化學系畢業。他留校任助教。後來又奔赴美國華盛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在出國前的三個月,他在自己的日記裡寫下了這樣的話:“我懂得將來的中國是怎樣的需要工業人才,然而也懂得自身氣質是適合於怎樣一種生活方式。無論如何,他日為祖國人民服務,是已下了信心了。”

在攻讀博士研究生期間,蔣錫夔師從物理有機化學家道本。他優異的表現獲得老師的高度認可。

1952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禁止在美國學習理、工、農、醫專業

的中國留學生回國。蔣錫夔無奈進入了一家大型跨國化工公司——凱勞格公司。在那裡,蔣錫夔和同事們發明了在水中加入少量水溶性添加劑用來代替甲醇作為溶劑的方法。工業生產的成本降低了很多,同時減少了環境污染。凱勞格公司立即申請了美國專利。

1953年,蔣錫夔又挑戰了著名有機氟化學家米勒的觀點,用實驗證明了一種新的反應,得到穩定的新型化合物β-磺內酯。他成為凱勞格公司的“功臣”,這一反應至今仍被廣泛應用於工業生產中。這個反應也被收錄在著名權威性有機化學叢書《有機化學方法》中。

1955年,蔣錫夔和很多留學生一起衝破美國政府的層層阻撓,終於回到了祖國。在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有機化學研究室,蔣錫夔負責開展有機氟的研究工作。

他在1958年的自傳中寫道:由於思國思親,我也曾半夜枕濕……在我的內心深處一直想著要回到祖國,我覺得在公司上班只要一有回國的機會,我可以馬上辭職,立刻回國。

回國後他的任務非常艱巨,要突破發達國家封鎖,研發出中國自己的氟橡膠,為中國的國防事業保駕護航。通過5個月的反復試驗,他們合成出了單體原料——全氟丙烯和偏氟乙烯。又經過6個月的艱苦努力,蔣錫夔課題組研製出了一塊白色的氟橡膠樣品。

1959年9月,在蔣錫夔和胡亞東等人的帶領下,經過短短兩個月的奮力拼搏,軍工產品氟橡膠1號最終研製成功了。為國慶十周年獻上了一份厚禮!

在那段艱難不已的歲月中,由於長時間被迫在脖子上掛著重物“接受改造”,他的頸椎受到了永久性的損傷,晚年在散步的時候也會摔倒,只能坐著輪椅去辦公室。但是他堅持每天去上班。

父親臨終前問兒子,有沒有後悔當初回國,蔣錫夔心平氣和地回答父親“選擇回到祖國,為祖國效力,沒什麼可後悔的。”

1978年,重返科研崗位的蔣錫夔迎來人生中的有一個春天。在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成立了中國科學院第一個物理有機化學研究室,主要開展有機化學的基礎理論研究工作。

1981年,蔣錫夔的研究生范偉強在做長鏈酯水解反應的實驗過程中,觀察到一個不符合有機化學一般規律的實驗現象。蔣錫夔敏銳地意識到隱藏在這一現象背後的是一片未知的研究領域,在以後幾十年的研究工作中,蔣錫夔帶領課題組全體科研人員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並且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通俗來說,他們的研究直接關係到生命的形成以及很多疾病的產生,將來很有可能由此產生很多新的藥物,或者弄明白中藥是如何起治療作用。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可怕的疾病,其罪魁禍首是膽固醇脂和甘油三酯。蔣錫夔發現粥樣硬化斑塊的組成物,各組成成分的共簇集傾向形成了斑塊。如果能找到有效的無毒解簇劑,能被不斷引入血液中,就有可能成為防止甚至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的藥物。

另一方面,他提出通過研究古老中草藥的成分是否有結簇作用,也許能找到一些沒被發現的物質。還可以用簇集的概念研究癌細胞的表面結構,從而設計抗癌新藥。

2002年,蔣錫夔和同事們的研究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一獎項已經連續四年空缺。值得一提的是,在獲獎名單中出現了研究生范偉強的名字。而且還是主要完成人。這讓離開研究所超過18年,又在美國工作的范偉強感慨萬分。

蔣錫夔是一個求真務實的人,他不主張基礎研究要和經濟效益掛鉤,因為很多重大科技的產生都是純科學的發現,只有破除功利性的束縛,才能做出學術意義重大的工作!他還強調,作為一名一流的科學家既要有堅持真理的決心,又要有自我否定的勇氣。

作為中國最早研究有機氟化學的科學家,蔣錫夔也坦陳氟利昂的危害,他在一本書的序言中寫到,"如果數十年前,我們對有機氟化合物(例如氟利昂)的物性和反應進行更多的基礎研究也許我們早就預見了今日之'災難',並換上了無害之代用品……"遺憾和痛切之情溢於言表。

他挑弟子一向視德為人之本。批評學生也都是當面批評,從不背後說人壞話。光明磊落,愛恨分明。

蔣錫夔對年輕的一代抱著很大的希望。他曾經說過,生命花開花落,曾經的短跑健將,必定要把領跑的位置讓給年輕人。他先後培養了50多位碩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後。

晚年的蔣錫夔每天上班都拎著一隻公事包,這是他70大壽時全組師生給他準備的生日禮物。

在日常生活中,蔣錫夔很喜歡德沃夏克的《新大陸交響曲》,經常會哼起熟悉的曲調還曾經以此為旋律進行填詞,“在那遙遠的天邊有一顆明亮的星,它是我的理想,它永遠照著我的命運。”

蔣先生雖然離我們遠去了,但是他的科學精神如同一盞明燈,將照耀著未來的學子們不斷前行,他的家國情懷,堅韌不拔的精神,值得我們永遠緬懷!

本文素材來源於網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