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18國家公考申論:保護方言是對多元文化的尊重

01

【熱點】

“飛起吃人”“捉麻麻魚”……這些地道的重慶方言、俚語, 還有多少為人所知?重慶市育才中學的4名高中生寫下萬字論文, 探討重慶方言在青少年中的認知及使用情況,

並呼籲關注重慶方言的傳承。 這份論文引起專家學者的關注, 還獲得了由清華大學主辦的“登峰杯”全國中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複賽一等獎。 8月, 4名高中生將攜此論文角逐決賽。

02

【分析】

這篇萬字論文的主題, 契合了當今社會對於方言的鄉愁。 城鎮化加速推進, 社會流動日益頻繁, 方言及其對應的方言文化的式微, 幾乎是社會向現代化邁進的必然代價與表徵之一。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 “保衛方言”的聲音、行動近年來屢屢進入公共輿論空間。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重要表現形式, 不同的方言對應的是多元化的社會文化、風土人情。 最典型的是一些地方曲藝, 如花鼓戲、相聲等, 往往是依託於方言的背景,

方能展現其特色與魅力。 那麼一旦方言衰敗, 其對應的文化表現形式也將隨之凋零。 語言學家劉半農曾說過,方言是一種“地域的神味”。 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方言已逐漸形成完整的語音結構系統、詞彙結構系統和語法結構系統,並已成為區域內民眾進行社會交際的一種聯結紐帶。 方言富有特色的表達,往往與一個地方的風俗、文化等相互融合,是鄉土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一句句方言,連綴著很多人關於故鄉的記憶。 在長期的使用中,方言早已衍化為一種身份識別的“符號”,成為拉近人們情感、凝聚文化認同的重要媒介。 在急遽變化的全球化與城市化進程中,如果方言與故鄉的過往一併凋零,鄉愁也就成了無根的浮萍。

無論是出於情感傳承,還是從文化傳承等角度考慮,方言都應當受到保護。

03

【參考】

方言的價值,體現在多個方面:第一,方言是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比如湖南花鼓戲,以其特色與影響帶給人們獨有的藝術享受;第二,我們用傳統方式做訓詁研究,解釋古代文獻詞義、句字,需要借助方言;第三,語言的多樣性是豐富人類社會與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

第一, 借助行政權力對於方言的尊重和敬畏, 讓方言消失得慢一點, 或是尋找新的生存空間與傳承方式。 比如, 在城鎮化進程中, 適當保留一些“鄉音化”的地名;在發展文化事業方面, 對那些與方言有關的地方特色文化專案給予必要的扶持。

而在社會層面, 消除對方言的歧視很有必要。

第二, 保護方言要依循社會的自發動力, 給予方言保護必要的空間。 作為社會環境的產物, 語言並非一成不變, 它有著自己的變化規律, 方言也不例外。 認識到這一點, 在今天談保護方言, 不妨說是談如何讓社會語言的流變顯得更自然。

編:雲南中公教育(ynoffcn)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