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李德仁:測繪遙感領域十個前沿技術都在這裡了!

泰伯網

有看點的空間地理資訊資訊都在這

你還在等什麼?

三維重建、室內定位、資料採擷、SAR雷達、影像與資料融合 、線上地圖還有鐳射掃描……

想要瞭解行業內前沿技術的機會並不多。 更何況這些是由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ISPRS)各個工作小組確定下來的。

武漢大學的李德仁院士告訴記者, ISPRS為了適應行業快速發展, 以及行業內“產、學、研”人員需求的快速變更, 決定每兩年召開一次地球空間周(ISPRS Geospatial Week), 也就是我們簡稱的GSW。

GSW上, 由ISPRS各個工作組的組長、副組長與主辦方也就是武漢大學共同確定行業內最前沿的話題, 共同討論最新成果及遇到的問題。 話題的呈現形式就是各專題研討會(Workshop)。 比如今年9月在武漢舉行的GSW2017上, 線上地圖論壇就是由ISPRS IV/4工作組、III/8工作組、和V/4工作組共同組織的。

眼看就要九月份了, 李院士聽說有些人還不知道GSW是幹嘛的, 表示十分著急啊!(如果連GSW都不知道是什麼的請點這裡複習一下…)

前兩天記者就為這事又跑了一趟武漢, 李院士直接說:我這回把10個Workshop挨個說一遍, 你們就知道這些前沿技術說的到底是哪些事了!

冰雪聰明的記者立馬領會了院士言外之意:該說的都說了, 來不來, 就看你了。

好了, 還是看看院士是怎麼解讀本次GSW上的十大前沿技術吧!

李德仁

今年的會議上有十個主題論壇, 這些主題由ISPRS和會議主辦方共同確定。 具體而言都是要由ISPRS工作組的組長、副組長參與策劃的。

這次的幾個主題, 第一個主題是PhotoGA, 攝影測量3D重建和地學應用。 綜合傾斜攝影、鐳射掃描、雷達測量來做自動化三維建模, 三維模型會有很多的地學應用, 會應用於室內導航定位, 文物的保護, 大城市的三維分析和環境污染分析等。

比如我們可以利用三維模型進行土地登記、房地產管理和違章查處。 現在很多城市的小產權, 城中村, 它的底面面積不變, 但通過私自加高增加了使用面積。 這只能通過三維模型才能發現, 深圳我們就正在做這個項目。

我們還在做災害防治, 洪水分析。 三維建模原來是靠攝影測量, 現在都是多角度, 好做一點, 資訊更多一點。 可以用雷射雷達來做, 也可以用雷達做。

這個主題非常的重要, 也是武漢大學的 “看家本事”。 同時三維建模德國人做的好, 法國人做的好, 以色列人也做得很好。 所以我們會請國內外的三維建模專家, 把這些力量彙聚起來。

第二個是線上地圖, 地學處理與服務國際研討會, 它要解決的問題是網路上面的電子地圖不能適應地面的變化, 第一它要可以進行線上更新, 以保證地圖的新鮮性。 第二要實行智慧服務, 以向使用者推送空間資訊。 武漢大學這方面也在與國際上的專家合作。

第三個就是鐳射掃描研討會。

除了光學成像以外, 利用鐳射主動掃描地表, 掃描目標來成像是當前發展的新趨勢, 這個趨勢也是一個熱點, 它的好處是直接快速測量, 掃完一個目標, 三維資料就回來了。 這個技術有航空的、有衛星的、有地面的, 有室外的有室內的。 室內的可以掃描人, 另外掃描後的3D列印都是可以到達零點幾個毫米的精度, 武漢大學也有這個技術。 這方面國際也會有一個研討會。

第四個就是室內三維建模與位置服務。 人們在室外的活動有多少?聯合國專家統計過, 有17%在室外, 83%人是在房間度過的。 室外的導航定位靠的是北斗、GPS、俄羅斯GLONASS, 歐洲伽利略四個系統。

但是衛星信號到了房間裡就進不來了, 因此室內的三維建模, 室內的導航定位是當前全世界研究的一個熱點, 中國要在2020年實現手機上從室外到室內高於1米精度的自主導航定位,稱之為羲和計畫。這次會議就可以看到進入會場我們發的華為手機,可以進行室內三維定位。這個問題到2020年解決以後,手機就可以成為人類活動的智慧化儀錶盤,通過手機收集的大資料來分析人的行為學、心理學和健康學。這個技術推廣後,手機的價值以及對人民服務的水準可以提高很大的一個臺階。這也是一個重點主題。

第五個主題就是空間資料品質。因為空間資料越來越多,產生了很多大資料,原來是TB級的,將來可以到達PB級。因此資料品質就顯得尤為重要,對此的研討也是我們的一個主題。

第六個主題是影像與資料融合。我們知道資料提供有兩種,一種是圖形:GIS電子地圖;一種是衛星遙感影像、航空影像、視頻圖像等。圖像跟圖形需要一起使用,我們稱之為融合。而圖像也有不同的類型:光學的、雷達的,高軌的,低軌的。所謂多平臺、多測度、多感測器資料融合也是一個世界級難題。我們這次會討論它的理論及其應用。

第七個是空間資料採擷和地理知識服務。大資料時代到來了,對它的處理從原來的資料處理、資訊提取上升到資料採擷。需要尋找資料中內涵的規律、模式(pattern), 規則(rule)和知識(knowledge)。

打個比方,武漢大學成功利用夜光遙感五年的資料分析敘利亞內戰的態勢和戰場的變化,並把成果提交給聯合國安理會使用。文章發表以後世界上600多家媒體進行了報導,其中包括了CNN、BBC、半島電視臺等等,武漢大學2018年還要發射一個夜光遙感衛星,專門研究這個主題。

這個主題非常吸引人,因為它把遙感對自然的觀測轉移到對人類活動的觀測進行分析,可以把世界上知名的遙感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融合在一起。

第八個主題是SAR雷達前沿發展(星座、信號處理和應用)。雷達跟光學感測器不同,它是通過衛星發射信號到地表後,反射回去。它的優點是不分白天黑夜,是一種全天候、全天時、不分陰天下雨的遙感手段。利用這個手段來研究地表的形變,中國大城市下沉,地質滑坡,高層建築和高鐵軌道的形變非常實用。

雷達可以研究海洋、動目標的變化、碳迴圈等,這都是世界熱點。雷達衛星我們跟歐空局合作了12年,成果很多。這個會議上我們要請世界一流的雷達專家來介紹中國、歐盟、美國和加拿大的成果。

第九個我們還要組織一個冰凍圈和水圈全球變化遙感論壇。一般來講地球上分為四個圈層:地球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現在考慮到全球變化,考慮到海平面上升,人們又加了一個圈:冰凍圈。這是介於大氣、水、岩石圈之間的一個圈層,跟我們的生物圈緊密關聯。對這其中的冰雪消融和消長的過程研究就可以揭示是不是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這對研究全球氣候變化而言非常重要。武漢大學從1985年參加南北極研究已經超過了20多年了,這方面的成果也要請國內外相應的專家來參加討論。

還有一個大主題,第十個,也是第一天最重要的主題智慧城市。我們採取的形式是這樣的:只請知名專家做報告,等於是全世界從事智慧城市的大牛、專家的聚會,會邀請來自美國、英國、瑞士和中國的院士級專家來講述他們的觀點、產生碰撞。這個主題覆蓋了多個方面。

另外大會的活動內容有特邀報告、分論壇的特邀報告,有展商最新成果的演示和發佈。所以我們希望把這次會議開好。ISPRS的GSW活動在我們前面有兩屆,這次是第三屆,我們希望這次能加上東方的元素,能夠更好地產生東西方的交流。中國最近試點推動高分對地觀測和北斗導航系統的應用,也要把這方面的成果向國內外同行們展示、做交流,這是整個會議的內容。

武漢大學還有一個智慧型機器人,有視覺感測器有聽覺感測器,有人臉識別技術。能夠自由走路,自主測量和自主識別目標物體,這樣的機器人未來也會在中國普及。此外武漢大學虛擬實境VR技術也會有一些展示,通過虛擬實境技術建立了中國很多文化遺產的數位化保護,像敦煌、山西的雲岡,香港的志蓮淨苑、新疆的石頭城等等,這些虛擬實境的成果,還有無人機傾斜影像、自動建模這些成果都會在會議上做一些必要的演示和交流。

總之,我們把世界的客人請到中國,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讓他們瞭解中國,瞭解中國重大的遙感、對地觀測導航方面的一些成果,這是一次非常難得的好機會。

現推出團體註冊優惠,快快點擊“閱讀原文”報名參加吧!

記者:劉小賢

科班出身,編輯部稀有動物男編輯之一。

現聚焦智慧駕駛領域。

End

掃描下方二維碼

進入註冊通道

深入閱讀

中國要在2020年實現手機上從室外到室內高於1米精度的自主導航定位,稱之為羲和計畫。這次會議就可以看到進入會場我們發的華為手機,可以進行室內三維定位。這個問題到2020年解決以後,手機就可以成為人類活動的智慧化儀錶盤,通過手機收集的大資料來分析人的行為學、心理學和健康學。這個技術推廣後,手機的價值以及對人民服務的水準可以提高很大的一個臺階。這也是一個重點主題。

第五個主題就是空間資料品質。因為空間資料越來越多,產生了很多大資料,原來是TB級的,將來可以到達PB級。因此資料品質就顯得尤為重要,對此的研討也是我們的一個主題。

第六個主題是影像與資料融合。我們知道資料提供有兩種,一種是圖形:GIS電子地圖;一種是衛星遙感影像、航空影像、視頻圖像等。圖像跟圖形需要一起使用,我們稱之為融合。而圖像也有不同的類型:光學的、雷達的,高軌的,低軌的。所謂多平臺、多測度、多感測器資料融合也是一個世界級難題。我們這次會討論它的理論及其應用。

第七個是空間資料採擷和地理知識服務。大資料時代到來了,對它的處理從原來的資料處理、資訊提取上升到資料採擷。需要尋找資料中內涵的規律、模式(pattern), 規則(rule)和知識(knowledge)。

打個比方,武漢大學成功利用夜光遙感五年的資料分析敘利亞內戰的態勢和戰場的變化,並把成果提交給聯合國安理會使用。文章發表以後世界上600多家媒體進行了報導,其中包括了CNN、BBC、半島電視臺等等,武漢大學2018年還要發射一個夜光遙感衛星,專門研究這個主題。

這個主題非常吸引人,因為它把遙感對自然的觀測轉移到對人類活動的觀測進行分析,可以把世界上知名的遙感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融合在一起。

第八個主題是SAR雷達前沿發展(星座、信號處理和應用)。雷達跟光學感測器不同,它是通過衛星發射信號到地表後,反射回去。它的優點是不分白天黑夜,是一種全天候、全天時、不分陰天下雨的遙感手段。利用這個手段來研究地表的形變,中國大城市下沉,地質滑坡,高層建築和高鐵軌道的形變非常實用。

雷達可以研究海洋、動目標的變化、碳迴圈等,這都是世界熱點。雷達衛星我們跟歐空局合作了12年,成果很多。這個會議上我們要請世界一流的雷達專家來介紹中國、歐盟、美國和加拿大的成果。

第九個我們還要組織一個冰凍圈和水圈全球變化遙感論壇。一般來講地球上分為四個圈層:地球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現在考慮到全球變化,考慮到海平面上升,人們又加了一個圈:冰凍圈。這是介於大氣、水、岩石圈之間的一個圈層,跟我們的生物圈緊密關聯。對這其中的冰雪消融和消長的過程研究就可以揭示是不是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這對研究全球氣候變化而言非常重要。武漢大學從1985年參加南北極研究已經超過了20多年了,這方面的成果也要請國內外相應的專家來參加討論。

還有一個大主題,第十個,也是第一天最重要的主題智慧城市。我們採取的形式是這樣的:只請知名專家做報告,等於是全世界從事智慧城市的大牛、專家的聚會,會邀請來自美國、英國、瑞士和中國的院士級專家來講述他們的觀點、產生碰撞。這個主題覆蓋了多個方面。

另外大會的活動內容有特邀報告、分論壇的特邀報告,有展商最新成果的演示和發佈。所以我們希望把這次會議開好。ISPRS的GSW活動在我們前面有兩屆,這次是第三屆,我們希望這次能加上東方的元素,能夠更好地產生東西方的交流。中國最近試點推動高分對地觀測和北斗導航系統的應用,也要把這方面的成果向國內外同行們展示、做交流,這是整個會議的內容。

武漢大學還有一個智慧型機器人,有視覺感測器有聽覺感測器,有人臉識別技術。能夠自由走路,自主測量和自主識別目標物體,這樣的機器人未來也會在中國普及。此外武漢大學虛擬實境VR技術也會有一些展示,通過虛擬實境技術建立了中國很多文化遺產的數位化保護,像敦煌、山西的雲岡,香港的志蓮淨苑、新疆的石頭城等等,這些虛擬實境的成果,還有無人機傾斜影像、自動建模這些成果都會在會議上做一些必要的演示和交流。

總之,我們把世界的客人請到中國,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讓他們瞭解中國,瞭解中國重大的遙感、對地觀測導航方面的一些成果,這是一次非常難得的好機會。

現推出團體註冊優惠,快快點擊“閱讀原文”報名參加吧!

記者:劉小賢

科班出身,編輯部稀有動物男編輯之一。

現聚焦智慧駕駛領域。

End

掃描下方二維碼

進入註冊通道

深入閱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