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向科技伸手,邊關餐桌“四季見綠”“吃菜不愁”

由於蔬菜的種植受到季節、氣候、地域等自然條件的限制, 特別是地處高原、海島、荒漠等邊遠艱苦地區的邊防部隊, 四季能吃上充足的新鮮蔬菜就成為一種奢望。 如今, 戰友餐桌上的蘿蔔、白菜、土豆“老三樣”逐漸變為配菜, 雞鴨魚肉應有盡有、“赤橙黃綠青藍紫”的新鮮蔬菜已成為官兵餐桌上的“主角”。

借助軍民融合發展向科技要保障力, 已成為邊海防部隊解決“吃菜難題”的主要手段。 從“新型冬儲菜窖”到“太陽能日光溫室”, 再到“四防”島礁種植大棚;從“太陽能供熱系統”到“熱空氣地下傳導技術”, 再到“智慧霧化立體栽培技術”,

“科技魅力”在駐“高海邊無”地區部隊生活保障中的作用日益顯現。 邊海防部隊已初步形成種、儲結合的鮮菜供應保障格局, 科技生產讓邊關戰友餐桌上四季有“綠色”、餐餐有“綠色”, 真正實現了由單調走向豐富。

科學種植技術讓蔬菜產量成倍增長。 從高原到海島, 從邊防到無社會依託地區, 部隊“菜籃子”工程建設有了長足發展, 生產設施持續完善。 目前, 川藏線所有大站、兵站、油庫的新型溫室、豬圈, 可實現一年四季自產新鮮肉菜, 為官兵提供基礎生活保障;駐守青藏線的納赤台兵站、全年最低溫度達-40℃的駐內蒙古2個邊防連, 已陸續建成“太陽能日光溫室”, 官兵吃上鮮菜不再是“難題”;海軍駐西沙某部、空軍駐藏某雷達站等單位,

研發應用“智慧霧化立體栽培技術”, 使蔬菜產量提高了6倍以上。

在“三北”地區及駐藏部隊, 已建成並投入使用數千個菜窖, 以往部隊冬季蔬菜“凍三分之一、爛三分之一、吃到嘴裡不到三分之一”的情況已成為歷史, “鮮菜入窖、鮮菜上桌”正逐步成為現實, “高海邊無”部隊官兵將“四季見綠”“吃菜不愁”。

據瞭解, “十三五”期間, 將每年重點扶持“高海邊無”部隊50個旅團、50個倉庫、200個營連單位, 開展新型溫室大棚、生態畜禽圈舍、園田化菜地等“菜籃子”工程建設, 建成具有“節能、環保、耐用、高效”特性的新一代生產設施, 解決部隊官兵吃新鮮蔬菜的實際困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