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余崇林:他上的解剖課“一座難求”|四川教師風采

余崇林是西南醫科大學人體解剖學教研室主任、教授。 1989年畢業後來到西南醫科大學任教的他, 如今已是四川省解剖學會副理事長, 中國解剖學會教育與繼續教育工作委員會委員, 瀘州市學術與技術帶頭人。

作為老師, 他嚴謹治學, 將繁冗複雜的解剖學上得妙趣橫生, 深受學生喜愛;作為教研室主任, 他遠見卓識, 帶領解剖學團隊不斷前進, 贏得同事的讚賞。 28年來, 他一直立足三尺講臺, 為醫學人才培養作出了積極貢獻。

余崇林正在指導學生

他製作的PPT, 是校園裡備受追捧的“秘笈”

如果問學生, “你為什麼喜歡上余老師的課?”學生一定會說:“因為余老師講得好呀。 ”學生口中的這個“好”字, 凝聚了余崇林幾十年的努力和探索。

好, 好在精心製作的課件。 余崇林製作的PPT, 是校園裡備受追捧的“秘笈”, 凡是學習解剖學的學生, 都會從各種管道找到他的PPT來參考複習。

為了讓學生有更直觀的課堂體驗, 余崇林花費了不少“小心思”。 沒有電腦基礎的他自學了Photoshop, 為了找到一張適合的圖片, 他要流覽幾十個網站, 翻遍大半個圖書館。 儘管製作課件要耗費很多時間和精力, 但余崇林認為這個時間花得值。 當每次上課看到學生齊刷刷的期待眼神時, 當下課時教室裡傳來熱烈的掌聲時, 教書就會變成一件愉快的事。

好, 也好在課堂氛圍。 解剖學對大多數剛接觸醫學的學生來說是“珠穆朗瑪峰”。 為了讓課堂深入淺出, 余崇林也動了不少“小心思”。 小到一句風趣的玩笑、一個誇張的手勢都精心設計。 余崇林認為, 教師教學時的姿勢、表情、聲音、活動範圍都是需要注意的, 保證課堂氛圍也是教學的一部分。

他上課很少站在講臺上, 覺得在講臺之下更能融入學生。 學生們都說, 余老師上課從來沒有教授的架子, 很平和, 還有點幽默, 與他交談感覺是平等的, 很輕鬆。 久而久之, 余崇林的課就有了“一座難求”的火爆場面。

好, 更好在“潤物細無聲”。 課堂上的“小心思”, 並不是余崇林受學生喜愛的全部原因, 這還與他平時對學生的關懷分不開。 對於學習困難的學生, 余崇林會找他們“開小灶”, 瞭解他們學習中的困境, 幫他們掃除知識上的盲點;生活中, 余崇林也十分上心。 有一次, 他看到一個整天悶悶不樂的學生, 他沒有直接找學生談話, 而是通過班委瞭解到學生在單親家庭長大, 性格內向, 他便給班委“派任務”, 鼓勵班委週末帶這個學生一起外出遊玩,

平時多和他聊天, 讓他融入班級大家庭。 身兼教研室主任、本科生老師和研究生導師的余崇林每天的工作應接不暇, 但即使是不認識的學生髮短信向他求助, 他也會認認真真地回復並提供幫助。 而這些點滴細節匯成了一股股溫暖的春風, 吹拂進每一個學生心裡。

他用“大智慧”, 帶領青年老師爭先創優

身為解剖學教研室主任的余崇林, 在教學中, 他用“小心思”感染學生, 在團隊中, 他用“大智慧”帶領老師。

帶領團隊, 余崇林“雙管齊下”。 他時時把老師要“愛崗敬業, 教書育人”掛在嘴邊, 經常開展師德師風教育, 增強老師們的責任感。 為了瞭解教研室老師的上課情況, 余崇林經常隨機去其他老師課上聽課, 課下再與之交流, 給予指導。 每週的教研室例會上, 除了交流備課要求、經驗等, 他也要問老師們上課的體會, 瞭解青年教師的想法, 並及時疏導。

為了讓青年教師有更好的發展, 余崇林和一些資歷較深的老師盡力攬下更多的課時, 給青年教師時間做科研。 他鼓勵青年教師參加各種教學競賽,在競賽中提高自身素質。

除了培養青年教師,實驗室建設也是余崇林的一項要務。以前學校的實驗室環境是師生上課的一大問題,為了師生健康和提高教學品質,近5年來,余崇林全力推進實驗室建設,在考察、學習其他醫學院校解剖學實驗室建設的基礎上,改進實驗室條件。余崇林認為,實驗室對人體解剖教學至關重要,“紙上得來終覺淺”,只有真正在實驗室看實物才會直觀明瞭。

在繁重的教學任務之余,余崇林的科研也沒有落下。他先後主持、主研、參與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四川省、瀘州市科技局等各級各類科研項目20余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其科研成果“人胰島微循環與胰島內分泌細胞相互關係的形態學研究”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大鼠腦缺血再灌流神經元損傷與膠質細胞應答的相關性研究”獲四川省衛生廳科技進步三等獎。

“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是余崇林一直奉行的準則。28年來,他以行動詮釋著“為師”“為範”的含義。他說:“我熱愛教師這個職業,我愛我的學生,三尺講臺帶給我無盡的充實與滿足。”

文 | 周睿 整理

編輯 | 杜蕾

他鼓勵青年教師參加各種教學競賽,在競賽中提高自身素質。

除了培養青年教師,實驗室建設也是余崇林的一項要務。以前學校的實驗室環境是師生上課的一大問題,為了師生健康和提高教學品質,近5年來,余崇林全力推進實驗室建設,在考察、學習其他醫學院校解剖學實驗室建設的基礎上,改進實驗室條件。余崇林認為,實驗室對人體解剖教學至關重要,“紙上得來終覺淺”,只有真正在實驗室看實物才會直觀明瞭。

在繁重的教學任務之余,余崇林的科研也沒有落下。他先後主持、主研、參與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四川省、瀘州市科技局等各級各類科研項目20余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其科研成果“人胰島微循環與胰島內分泌細胞相互關係的形態學研究”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大鼠腦缺血再灌流神經元損傷與膠質細胞應答的相關性研究”獲四川省衛生廳科技進步三等獎。

“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是余崇林一直奉行的準則。28年來,他以行動詮釋著“為師”“為範”的含義。他說:“我熱愛教師這個職業,我愛我的學生,三尺講臺帶給我無盡的充實與滿足。”

文 | 周睿 整理

編輯 | 杜蕾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