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才是人才!從小山村到人民大會堂,一中專生用15年完美逆襲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揭秘金藍領, 我們要尋找的是工廠裡的“及時雨”, 什麼叫“及時雨”, 就是廠裡一有難題, 就找他們來解決, 因為他們是廠裡的技術大拿, 不過這技術大拿都有個共同的特點, 就是愛挑刺兒, 我們首先到福建龍岩的一家汽車廠去看看, 這名叫高孔長的噴漆高手是怎麼愛挑刺兒的?

一根小鐵杆為企業創效50多萬元 這才是人才

福建新龍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生產部塗裝組技術長高孔長:塗裝車間的話,就是長三百米、寬七十米、局部是七十八點五, 大概是三層的一個結構。 然後整個建築面積的話,

五萬一千九百八十平方米, 大概一天下來, 一兩萬步是差不多。

這個像操場一樣寬闊的塗裝車間就是高孔長每天工作的地方, 只要他一出現, 工人們就會緊張起來, 因為這意味著“挑刺兒”的來了。

高孔長:目前發現了三台車, 那你這邊剛才有沒有試調過?

這是剛剛下線的三台車, 在左側葉子板的位置色差度的明亮值上有偏差。 雖然色差在正負1的品控範圍內, 但高孔長卻容不得半點瑕疵, 他給這個車間設定的追求目標是成車的色差要控制在正負0.8以下, 標準色卡比對看起來在4.5級以上, 目測必須做到看起來完全一致。

高孔長:這邊的話我們往下走。 這個往下走的角度, 一定要注意這個角度。 這邊的一個平面過來,

這個往上走的這個角度, 一般我們的補償量到這裡, OK就好了。

如此細微的偏差在同事看來算不上毛病, 可高孔長卻執意堅持要修正。 噴漆是汽車生產中的核心環節之一, 這漆噴講究的是光澤度、膜厚的均勻度和色差的一致性。 雖然現場都用機器人噴漆, 但仍然需要人不斷調整技術參數。 仔細觀察後, 高孔長發現噴杯的流量、噴幅、和壓力都有問題, 才出現了成車光澤度上的色差。 他始終堅持只有對細節不斷地去琢磨, 才能把品質從99%提高到99.99%。

高孔長:這個就是我自己的, 像孩子一樣的東西。 你這個噴出來的, 你必須要對它負責。 這才真正, 對得起自己的這份職業。

抓住細節追求完美, 這樣的理念源于高孔長十幾年的積累。

13年前, 他們的塗裝車間第一次引進機器人設備, 高孔長有幸參與到法國、德國技師調試自動噴塗機器人的全過程。 從選定的鋼板規格、到整個噴漆房的溫濕度、一直到成車的光澤度、外觀的效果都遠遠超越了高孔長當年所掌握的各項資料指標。 高孔長只有中專文化, 最初一點都聽不懂。 他只好白天把不懂的地方記下來, 晚上乾脆住在工廠, 一邊看著設備, 一邊翻字典查專業術語。 整整三個月的時間, 他硬是慢慢地摸透了整套自動機噴塗系統。

16年前, 從福建寧德山區出來的高孔長中專畢業, 最初也只是成千上萬次揮舞著幾斤重噴槍的學徒工, 如今, 他已經是福建龍岩這家汽車廠的技術大拿。 還被稱為廠裡的“及時雨”,

哪裡有問題他就會出現在哪裡。

這天, 高孔長發現汽車尾門下方部位出現了縮孔的問題, 而且車尾的油漆表面出現了很多凹凸不平的小斑點。 這個問題如果不解決的話, 直接影響車輛品質, 無法下線出售。 高孔長立刻帶隊來到電泳車間, 這是整車進行塗漆的一個重要環節, 問題會不會出現在這兒呢?他的眼睛死死地盯住每一輛進入電泳槽的汽車尾部, 忽然發現在汽車被淹沒的最後一刻, 翻騰出很多大的氣泡。

福建省龍岩市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前處理線副組長簡勝華:一開始我們使用砂紙, 來研磨。 研磨完以後, 實際上到了我們電泳入口, 這個位置還是看得到有那種縮孔的現象。 然後第二種, 我們用脫脂液,

新鮮的配置脫脂液了以後, 用那個脫脂液, 在尾門底部進行擦試。 擦試完了以後, 進到電泳槽出口了, 然後發現還是會有這種氣泡。 這個氣泡到目前為止, 還是沒有消除。

高孔長聽著工友的彙報一直沒有回話, 他靜靜地站在電泳槽旁, 推演整個電泳過程:如果車體內的氣泡排放不及時, 造成鈑金表面聚集小泡, 無法正常電泳上膜, 車身在最後離開電泳槽後, 原來的小氣泡會破裂形成小凹坑, 這才應該是造成縮孔的真正原因。

這個問題怎麼解決?高孔長一時還沒有答案。 他趕緊優選了七名員工在自己的創新工作室組成了課題攻關小組, 他們拿出車體模型, 不斷類比汽車進入電泳槽的狀態和位置。

時間就是成本, 有問題點的車輛都停在處理線上,如果無法在源頭上處理好縮孔問題,那麼每台車進行研磨和修整的時間會增加118秒。而這款車是企業的主打車型,這其間徒增的生產成本無法設想。連續三天,高孔長不停地往返於工作室和流水線之間,突然,盯著車尾發呆的高孔長眼前一亮。

高孔長:這是個箱體結構,你有沒有發現。應該毛病是出在這裡,在這裡有幾個開孔。就像我們那個金魚吐泡泡一樣,上浮這個過程當中的話,這個時候有氣泡在裡面,它這個就沒辦法上了。因為我們入槽的角度,它是四十五度,是不是嘗試一下,可以把這個角度打開。

既然是這樣,為什麼不能嘗試用撐起的鐵杆來加大尾門的開口角度,改善氣泡排出情況來解決尾門縮孔問題呢?他立刻和工友們製成了不同長度的一一演示,來找最合適的入槽夾角。

經過兩個月的反復實驗和自我顛覆,最後高孔長的團隊選用了1500px長的撐杆,讓尾門與槽液形成22度的夾角,這樣尾門延後5秒入槽,氣泡終於充分排放完成,順利地解決了縮孔的現象。在高孔長的努力,一根小撐杆解決了大難題。

福建新龍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鄒洪欽:總共是七塊九。然後包括能耗之類的,全部算下來的話,應該是十九塊多。今年如果按兩萬五千輛,兩萬五千輛就五十萬左右。對,這個很好,這一下就是為企業創效五十萬。

自己掌握精湛技術只是成為金藍領的第一步,關鍵還要結合實際不斷創新。廠裡已經給高孔長設立了一間創新工作室,從2013年開始,他就帶領團隊先後完成了142項攻關課題,提出362件合理化改善建議,這間創新工作室為企業創造效益1000多萬元。高孔長還在2015年走進了人民大會堂,成為全國勞模。

高孔長:從一個小山村裡面,本來夢想能在大城市裡面立足,就已經很不錯了。就是做了自己一些平凡的事情。也沒有說什麼驚天動地的事,可以能夠給我這麼高的榮譽。就是有點幸福。我就希望能夠做為汽車塗裝,這個進行代言。

從草根到技術精英,從農村娃到全國勞模,高孔長不僅用創新給企業帶來了效益,也創造著自己的美好生活。今天下午,他好不容易下班早,親自去接女兒放學回來,一家人去看馬上要裝修的新房。

高孔長馬上要喬遷的新居,正是目前龍岩市實施的“121”藍領精英人才引進培養工程的一項福利內容。市價七八千元一平米的房子,高孔長只花了不到四千元。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瞭解到龍岩市準備在兩年時間內,引進和培養像高孔長這樣的100 名領軍型科技創業人才、200 名高端創新人才,培養 100 名科技創業型企業家。

福建省龍岩市經濟貿易委員會副主任廖偉平:這些藍領精英,他們在項目申報,包括創業投資、包括住房、包括子女入學、包括隊伍建設、包括典型宣傳方面,我們都給予一些政策支援和資金保障,來真正使龍岩這個山城能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焊接工成為老師傅 5年增效2000萬

這高孔長真是廠裡的“及時雨”,汽車尾門縮孔的問題,愣是讓他用一根小小的撐杆就給解決了,雖說高孔長只有中專文憑,但是從山村走到人民大會堂,從打工到定居龍岩,他憑的就是過硬的噴漆手藝和愛鑽研愛思考的好習慣。接下來我們要去廈門的一家重型機械廠去認識兩位元焊接高手林自強和陳榮。

廈門廈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產品品質室結構站站長林自強:你把今天要交付的那兩台,要反修了那個機子,開過來吧。開到結構車間,我叫陳榮過來修復。

林自強是廈門廈工負責產品品質的結構站站長,和高孔長一樣,他也是個愛挑刺兒的人,這不,剛剛要出廠的兩台整機設備有些瑕疵,他堅持再次焊接,為了保證這次能焊接好,他把任務交給了自己的得意門生陳榮。

出現問題的位置是在前車架耳座。這個高度遠遠超出了陳榮一米七六的個頭,因為已經是整車成品,問題位置不可逆,並且重型機車這種材料結構複雜,焊接難度大,陳榮不得不採用仰焊來進行修復。仰焊是最難的一種,因為金屬在重力的作用下容易下墜,在接縫處形成焊瘤。

廈門廈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電焊工陳榮:不容易焊,因為它是仰角焊,鐵水會往下掉。所以這個如果控制不好的話,成型也比較難看。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會傷到眼睛或者臉嗎?

陳榮:會,因為它鐵水往下掉,如果說位置站不好,或者說手弄不好的話,鐵水會往自己身上掉。

陳榮來回試著調整了兩次身體才穩住。在沒有距離和空間的狹小夾縫中,只能任憑焊花火屑迎頭噴射,但他手上的焊槍卻始終穩穩地保持在一個角度。不到十分鐘,陳榮就焊好了,表面非常光滑,沒有焊瘤。

陳榮1986年出生在福建三明的一個偏僻山村,家裡兄弟三人他排行老大,為了早點養家賺錢,他初中畢業後就選擇了去學習電焊專業。

陳榮:在學校那時候,會感覺很好奇。因為感覺又是火又是花的,當時學的時候還是挺開心的。

2007年,21歲的陳榮順利地進入廈門廈工的結構車間。口罩、面罩、護目鏡的陪伴下,開始了在電光火石間的電焊工作。

陳榮:我從那個三明高級技工學校畢業的時候,老師有表揚過我。因為我當時學焊的時候,學得特別快。我記得印象很深,老師說過一句,他說徒弟未必不如師。因為當時別人還在學平焊,我已經在學立焊了。所以當時其實剛來夏工的時候,我挺驕傲的。

但陳榮進入車間的第一天,過高的溫度、高分貝的雜訊、雜亂的環境就給他來了個下馬威。焊槍連拖線最重時可達10斤。一天十多個小時,陳榮的手酸得連碗都端不穩。特別是一次公開的技術比武,把陳榮之前的傲氣殺得無影無蹤。

陳榮:當時自己挺難過的,因為成績不是很理想。因為就是說當時,沒有拿到名次,前六都沒進。

陳榮是個不服輸的人,從技術比武結束那一天起,他暗暗下了決心,每天下班後焊完50根焊條再回家,或是用工作區的邊角碎料來練習。那段日子,陳榮天天泡在車間不斷練習雙手焊接的技巧。但一次意外讓他的眼睛受了傷。

陳榮:因為當時拿了一個面罩會露光,然後又沒有戴眼鏡。當時就是說,焊完以後,然後在回去的路上,反正就是一直流眼淚,整個眼睛基本上就看不到路了。就是靠朋友迷迷糊糊這樣子回去。第二天基本上在家躺了一個晚上。然後連那種痛是,連下床就是看不到路的那一種,都是靠感覺靠摸。

焊接作業時的火焰極易灼傷人體,六七斤重的防護服不透氣十分耗費體力。但從小就能吃苦的陳榮從不放棄。眼睛治好後,他又開始把別人切割下來的廢料一條一條地拼接起來,反復練習。接近電焊核心位置的高溫有時高達700多度,為了做到焊接均勻,一氣呵成,手需要保持一個姿勢絲毫不動,多年的苦練,他的手不但到處是傷,而且脫離了焊槍也很難伸直。

四年苦練,陳榮曾經被焊接時產生的煙塵嗆得頭暈眼花,眼睛也曾經被弧光晃得又紅又腫,但隨後換來的是廈門各個點焊賽事第一名的優秀成績。這時候,他的師傅林自強開始教他仰焊的絕活。

林自強在廈工有自己的創新工作室,是電焊工作組的帶頭人,他培養了兩千多個徒弟,總結了不少帶徒弟的經驗。技術提升就像爬樓梯,要一階一階往上爬,沒有捷徑可走。可林自強發現,多數人只滿足於掌握簡單的技術。能把強度和精度做到高級層面的,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焊工。而陳榮就屬於這百分之十裡的愛鑽研愛琢磨的。

林自強:從農村來的小孩,能吃苦,不怕苦。還有在他練的過程當中,他碰到問題他會提出來、會問。

一個是在焊接崗位上堅守了40多年的老師傅,一個是技藝精湛的新學徒。兩人都有追求完美的決心,這種執著就像是一條焊縫一樣,把他們師徒二人的情感牢牢連接在了一起。

陳榮:我跟我師傅的差距。他是100分的話,我現在60分吧差不多。

林自強和陳榮也是這家工廠的“及時雨”。這天下午,林自強把結構前車架車間和生產技術部以及工程技術研究院的設計人員都叫到了他的工作室。這個工作室曾經解決過12項生產技術難題。近五年,累計為企業節約增效2000萬元。

林自強帶著陳榮來到955型裝載機機車前車架的工作裝置疲勞試驗台,這是廈工的拳頭產品,他們急需優化設計,解決問題。這裡是在嘗試三分之一載入15萬次的偏載試驗。也就是看955車型在15萬次偏載試驗後,會呈現怎樣的斷裂破損狀態。在討論過程中林自強提議通過一個小小的設計改進,避開焊接點的操作。

林自強:把這個扇形板的工部件獨做。在動力板上直接形成,就跟我們獨立的這樣子這種模式來設計,這樣效果是最好的。比如說把這個扇形板和這個動臂的板做成一件單板的形式。

廈門廈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術研究院裝載機研究所辛鑫 : 也可以,然後油缸的原來是一個板的,給它做成這種X形的給它插進來,確實這種是最理想的結構形式。

雖說只是設計形狀的小改變,但會為每台設備創效至少三萬元。一旦實驗成功,將讓他們廠的這款拳頭產品邁進高端重型機械市場。

而陳榮自己也在2017年迎來了自己的轉變。他的兒子已經六歲了,之前一直糾結要不要把孩子送回老家上小學,這一年,像他這樣具有較高技能水準、獲得過全國性技能比賽大獎的特殊門類技工,可以申請落戶廈門。他剛剛拿到新的身份證,孩子今年秋天就能在廈門上學了。陳榮把在廠裡的學習經驗帶回了家,也總教孩子勤思考多鑽研,他盼著兒子能超過自己,不僅掌握技術還能創新技術。

半小時觀察:

我們的工匠精神起源于魯班,一生都在追求技術的極致,享受產品在自己手中昇華為作品的過程。而在今天的製造業中,這種工匠精神則需要榜樣的帶動和制度的固化。

凡是參觀過豐田汽車工廠的人,都會被高效有序的生產線所震撼,而豐田的企業口號就是“好品質 好思考”,這樣的口號深入人心,每一位員工都有責任義務和積極性,在生產過程中發現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並提出改進方案。這樣才能讓廠裡的及時雨越來越多,提高效率,提升品質。

有問題點的車輛都停在處理線上,如果無法在源頭上處理好縮孔問題,那麼每台車進行研磨和修整的時間會增加118秒。而這款車是企業的主打車型,這其間徒增的生產成本無法設想。連續三天,高孔長不停地往返於工作室和流水線之間,突然,盯著車尾發呆的高孔長眼前一亮。

高孔長:這是個箱體結構,你有沒有發現。應該毛病是出在這裡,在這裡有幾個開孔。就像我們那個金魚吐泡泡一樣,上浮這個過程當中的話,這個時候有氣泡在裡面,它這個就沒辦法上了。因為我們入槽的角度,它是四十五度,是不是嘗試一下,可以把這個角度打開。

既然是這樣,為什麼不能嘗試用撐起的鐵杆來加大尾門的開口角度,改善氣泡排出情況來解決尾門縮孔問題呢?他立刻和工友們製成了不同長度的一一演示,來找最合適的入槽夾角。

經過兩個月的反復實驗和自我顛覆,最後高孔長的團隊選用了1500px長的撐杆,讓尾門與槽液形成22度的夾角,這樣尾門延後5秒入槽,氣泡終於充分排放完成,順利地解決了縮孔的現象。在高孔長的努力,一根小撐杆解決了大難題。

福建新龍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鄒洪欽:總共是七塊九。然後包括能耗之類的,全部算下來的話,應該是十九塊多。今年如果按兩萬五千輛,兩萬五千輛就五十萬左右。對,這個很好,這一下就是為企業創效五十萬。

自己掌握精湛技術只是成為金藍領的第一步,關鍵還要結合實際不斷創新。廠裡已經給高孔長設立了一間創新工作室,從2013年開始,他就帶領團隊先後完成了142項攻關課題,提出362件合理化改善建議,這間創新工作室為企業創造效益1000多萬元。高孔長還在2015年走進了人民大會堂,成為全國勞模。

高孔長:從一個小山村裡面,本來夢想能在大城市裡面立足,就已經很不錯了。就是做了自己一些平凡的事情。也沒有說什麼驚天動地的事,可以能夠給我這麼高的榮譽。就是有點幸福。我就希望能夠做為汽車塗裝,這個進行代言。

從草根到技術精英,從農村娃到全國勞模,高孔長不僅用創新給企業帶來了效益,也創造著自己的美好生活。今天下午,他好不容易下班早,親自去接女兒放學回來,一家人去看馬上要裝修的新房。

高孔長馬上要喬遷的新居,正是目前龍岩市實施的“121”藍領精英人才引進培養工程的一項福利內容。市價七八千元一平米的房子,高孔長只花了不到四千元。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瞭解到龍岩市準備在兩年時間內,引進和培養像高孔長這樣的100 名領軍型科技創業人才、200 名高端創新人才,培養 100 名科技創業型企業家。

福建省龍岩市經濟貿易委員會副主任廖偉平:這些藍領精英,他們在項目申報,包括創業投資、包括住房、包括子女入學、包括隊伍建設、包括典型宣傳方面,我們都給予一些政策支援和資金保障,來真正使龍岩這個山城能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焊接工成為老師傅 5年增效2000萬

這高孔長真是廠裡的“及時雨”,汽車尾門縮孔的問題,愣是讓他用一根小小的撐杆就給解決了,雖說高孔長只有中專文憑,但是從山村走到人民大會堂,從打工到定居龍岩,他憑的就是過硬的噴漆手藝和愛鑽研愛思考的好習慣。接下來我們要去廈門的一家重型機械廠去認識兩位元焊接高手林自強和陳榮。

廈門廈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產品品質室結構站站長林自強:你把今天要交付的那兩台,要反修了那個機子,開過來吧。開到結構車間,我叫陳榮過來修復。

林自強是廈門廈工負責產品品質的結構站站長,和高孔長一樣,他也是個愛挑刺兒的人,這不,剛剛要出廠的兩台整機設備有些瑕疵,他堅持再次焊接,為了保證這次能焊接好,他把任務交給了自己的得意門生陳榮。

出現問題的位置是在前車架耳座。這個高度遠遠超出了陳榮一米七六的個頭,因為已經是整車成品,問題位置不可逆,並且重型機車這種材料結構複雜,焊接難度大,陳榮不得不採用仰焊來進行修復。仰焊是最難的一種,因為金屬在重力的作用下容易下墜,在接縫處形成焊瘤。

廈門廈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電焊工陳榮:不容易焊,因為它是仰角焊,鐵水會往下掉。所以這個如果控制不好的話,成型也比較難看。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會傷到眼睛或者臉嗎?

陳榮:會,因為它鐵水往下掉,如果說位置站不好,或者說手弄不好的話,鐵水會往自己身上掉。

陳榮來回試著調整了兩次身體才穩住。在沒有距離和空間的狹小夾縫中,只能任憑焊花火屑迎頭噴射,但他手上的焊槍卻始終穩穩地保持在一個角度。不到十分鐘,陳榮就焊好了,表面非常光滑,沒有焊瘤。

陳榮1986年出生在福建三明的一個偏僻山村,家裡兄弟三人他排行老大,為了早點養家賺錢,他初中畢業後就選擇了去學習電焊專業。

陳榮:在學校那時候,會感覺很好奇。因為感覺又是火又是花的,當時學的時候還是挺開心的。

2007年,21歲的陳榮順利地進入廈門廈工的結構車間。口罩、面罩、護目鏡的陪伴下,開始了在電光火石間的電焊工作。

陳榮:我從那個三明高級技工學校畢業的時候,老師有表揚過我。因為我當時學焊的時候,學得特別快。我記得印象很深,老師說過一句,他說徒弟未必不如師。因為當時別人還在學平焊,我已經在學立焊了。所以當時其實剛來夏工的時候,我挺驕傲的。

但陳榮進入車間的第一天,過高的溫度、高分貝的雜訊、雜亂的環境就給他來了個下馬威。焊槍連拖線最重時可達10斤。一天十多個小時,陳榮的手酸得連碗都端不穩。特別是一次公開的技術比武,把陳榮之前的傲氣殺得無影無蹤。

陳榮:當時自己挺難過的,因為成績不是很理想。因為就是說當時,沒有拿到名次,前六都沒進。

陳榮是個不服輸的人,從技術比武結束那一天起,他暗暗下了決心,每天下班後焊完50根焊條再回家,或是用工作區的邊角碎料來練習。那段日子,陳榮天天泡在車間不斷練習雙手焊接的技巧。但一次意外讓他的眼睛受了傷。

陳榮:因為當時拿了一個面罩會露光,然後又沒有戴眼鏡。當時就是說,焊完以後,然後在回去的路上,反正就是一直流眼淚,整個眼睛基本上就看不到路了。就是靠朋友迷迷糊糊這樣子回去。第二天基本上在家躺了一個晚上。然後連那種痛是,連下床就是看不到路的那一種,都是靠感覺靠摸。

焊接作業時的火焰極易灼傷人體,六七斤重的防護服不透氣十分耗費體力。但從小就能吃苦的陳榮從不放棄。眼睛治好後,他又開始把別人切割下來的廢料一條一條地拼接起來,反復練習。接近電焊核心位置的高溫有時高達700多度,為了做到焊接均勻,一氣呵成,手需要保持一個姿勢絲毫不動,多年的苦練,他的手不但到處是傷,而且脫離了焊槍也很難伸直。

四年苦練,陳榮曾經被焊接時產生的煙塵嗆得頭暈眼花,眼睛也曾經被弧光晃得又紅又腫,但隨後換來的是廈門各個點焊賽事第一名的優秀成績。這時候,他的師傅林自強開始教他仰焊的絕活。

林自強在廈工有自己的創新工作室,是電焊工作組的帶頭人,他培養了兩千多個徒弟,總結了不少帶徒弟的經驗。技術提升就像爬樓梯,要一階一階往上爬,沒有捷徑可走。可林自強發現,多數人只滿足於掌握簡單的技術。能把強度和精度做到高級層面的,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焊工。而陳榮就屬於這百分之十裡的愛鑽研愛琢磨的。

林自強:從農村來的小孩,能吃苦,不怕苦。還有在他練的過程當中,他碰到問題他會提出來、會問。

一個是在焊接崗位上堅守了40多年的老師傅,一個是技藝精湛的新學徒。兩人都有追求完美的決心,這種執著就像是一條焊縫一樣,把他們師徒二人的情感牢牢連接在了一起。

陳榮:我跟我師傅的差距。他是100分的話,我現在60分吧差不多。

林自強和陳榮也是這家工廠的“及時雨”。這天下午,林自強把結構前車架車間和生產技術部以及工程技術研究院的設計人員都叫到了他的工作室。這個工作室曾經解決過12項生產技術難題。近五年,累計為企業節約增效2000萬元。

林自強帶著陳榮來到955型裝載機機車前車架的工作裝置疲勞試驗台,這是廈工的拳頭產品,他們急需優化設計,解決問題。這裡是在嘗試三分之一載入15萬次的偏載試驗。也就是看955車型在15萬次偏載試驗後,會呈現怎樣的斷裂破損狀態。在討論過程中林自強提議通過一個小小的設計改進,避開焊接點的操作。

林自強:把這個扇形板的工部件獨做。在動力板上直接形成,就跟我們獨立的這樣子這種模式來設計,這樣效果是最好的。比如說把這個扇形板和這個動臂的板做成一件單板的形式。

廈門廈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術研究院裝載機研究所辛鑫 : 也可以,然後油缸的原來是一個板的,給它做成這種X形的給它插進來,確實這種是最理想的結構形式。

雖說只是設計形狀的小改變,但會為每台設備創效至少三萬元。一旦實驗成功,將讓他們廠的這款拳頭產品邁進高端重型機械市場。

而陳榮自己也在2017年迎來了自己的轉變。他的兒子已經六歲了,之前一直糾結要不要把孩子送回老家上小學,這一年,像他這樣具有較高技能水準、獲得過全國性技能比賽大獎的特殊門類技工,可以申請落戶廈門。他剛剛拿到新的身份證,孩子今年秋天就能在廈門上學了。陳榮把在廠裡的學習經驗帶回了家,也總教孩子勤思考多鑽研,他盼著兒子能超過自己,不僅掌握技術還能創新技術。

半小時觀察:

我們的工匠精神起源于魯班,一生都在追求技術的極致,享受產品在自己手中昇華為作品的過程。而在今天的製造業中,這種工匠精神則需要榜樣的帶動和制度的固化。

凡是參觀過豐田汽車工廠的人,都會被高效有序的生產線所震撼,而豐田的企業口號就是“好品質 好思考”,這樣的口號深入人心,每一位員工都有責任義務和積極性,在生產過程中發現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並提出改進方案。這樣才能讓廠裡的及時雨越來越多,提高效率,提升品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