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成都老舊社區空地變菜地 “可食地景”走紅蓉城

老舊社區的樓頂、車棚頂、樓房到圍欄間的空地, 過去由於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 這些角落一直都荒廢著, 往往還會成為社區的衛生死角。 近日, 成都是永豐街道肖家河社區出了一件新鮮事, 市民們紛紛利用社區的閒置區域種起了蔬菜, 炎炎夏日裡, 綠油油的菜地也給社區帶來了不少涼意。 那這樣的方式是否符合相關規定?又是否會存在安全隱患呢?記者近日進行了一番走訪。

新奇:廢棄屋頂生機重現

今天, 記者來到了成都是武侯區肖家河街道永豐社區東二巷七號院。 社區背後的空地以及車庫頂上都種滿了蔬菜, 生機勃勃的小菜園裡, 白菜、辣椒、苦瓜都成熟了, 這就是社區25戶人家集體種植的勞動成果。 菜園由居民自定耕種規則, 自領蔬菜, 社區居民李大爺告訴記者, 自己家負責兩筐菜, 一個多星期前收穫的蔬菜也在鄰里間進行了分享。

李大爺翻開社區菜園分享會的照片, 記者發現, 街坊們將成熟的蔬菜採摘後和豬肉一起炒熟, 或者做成餃子, 看起來色香味俱全, 前來參與分享的市民也很多。 李大爺說, 對於社區的居民來說, 利用閒暇時間種菜, 既方便了生活也加強了鄰里之間的交流。

開展社區種菜的活動後, 獨門獨戶現象減少, 鄰里關係也在不知不覺間變得更好。

科學:“可食地景”促進鄰里融洽

將城市空地變為菜地, 將蔬菜種成景觀, 用設計生態園林的方式去設計農園被稱為“可食地景”, 愛有戲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杜燦燦也表示,

開展“可食地景”項目主要是為了改善城市社區的環境問題, 利用廚餘垃圾堆肥種出天然蔬菜, 同時也希望通過城市農耕的方式去開展對城市人群的自然教育並促進社區鄰里的融合交流。

“從形式上講我們是要做到垃圾分類, 垃圾回收再利用, 真正做城市社區的環保。 另一個層面希望通過農耕這種方式去連結大家跟自然的關聯, 尤其對城市生活的這群人重新開展自然教育。 從背後價值講, 城市農耕這種方法其實是很好地促進了鄰里的交流融合。 對社區的互助、氛圍的培養、社區居民間的友好相處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在採訪中記者也瞭解到, 目前武侯區的永豐社區、肖家河社區的多個社區都陸續開始利用閒置空間種菜。

參與種菜專案的退休老人和兒童較多, 杜燦燦介紹, 小朋友在參與過程對自然的認知發生改變, 懂得了愛護生活環境。 而老人則是用自身豐富的勞作經驗為社區建設做出貢獻。

但是, 對於樓頂種菜, 也有市民提出了擔心, 在社區裡施肥是否會引來蚊蟲老鼠?將大量泥土運上屋頂栽種的方式又會不會引起房屋漏水、甚至是影響房屋結構?杜燦燦介紹, 社區農園開展初期就會對其進行評估, 達到種植標準才會允許載種。

趨勢:成都將大力推進立體綠化建設

記者瞭解到,其實成都從2005年起,就開始大力推進立體綠化建設,通過加大城區立體綠化、屋頂綠化、陽臺綠化建設等,豐富城市空間綠色層次。根據成都市前不久出臺的“成都增綠十條”,到2022年,成都的立體綠化面積要達到330萬平米。

目前,成都已開始著手起草《關於推進城市立體綠化發展的實施意見(徵求意見稿)》,編制《成都市立體綠化導則》。其中將涉及牆體綠化、屋頂綠化、窗臺綠化、陽臺綠化等等,從種植設計、管護技術等方面加以引導。

四川台記者 鄧雅薪、實習生肖霞 報導

趨勢:成都將大力推進立體綠化建設

記者瞭解到,其實成都從2005年起,就開始大力推進立體綠化建設,通過加大城區立體綠化、屋頂綠化、陽臺綠化建設等,豐富城市空間綠色層次。根據成都市前不久出臺的“成都增綠十條”,到2022年,成都的立體綠化面積要達到330萬平米。

目前,成都已開始著手起草《關於推進城市立體綠化發展的實施意見(徵求意見稿)》,編制《成都市立體綠化導則》。其中將涉及牆體綠化、屋頂綠化、窗臺綠化、陽臺綠化等等,從種植設計、管護技術等方面加以引導。

四川台記者 鄧雅薪、實習生肖霞 報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