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會讀,書在你手裡就是一堆廢紙

以前在大學讀書的時候總是著急書讀不完, 本專業那清史就不說了, 文史哲社那麼多好書, 讀不完怎麼在那些大公知面前吹牛呢?

後來幫《羅輯思維》做視頻策劃, 讀書量一下又增加了不少, 只能加速運轉了。

讀書快其實有一些竅門, 以前總聽說有人幾分鐘看完了一本書這種事情的發生, 還有某位圖書館管理員幾年時間看完了全圖書館的書, 還有過目不忘這種事等等。

· 今天就把自己多年讀書方法分享一下 ·

一、讀書不是一個字一個字看的, 那樣效率極其低下, 書應該一段一段看。

每一段一定有且只有一句話是核心的句子。

它可能在開頭, 也可能在結尾, 但一定只有那麼一句。

對於嚴格的著作, 只要認真把這句話讀了, 其他所有話, 無論是推理, 舉例還是反駁, 都是為了說明這句話。 對那種特殊題材的反駁著作, 應該精讀裡面每一句挑刺的話。 這樣的話, 其實每一頁通常也就只有三句話到四句話。 把這些話讀懂了, 書的架構也就出來了。 很值得一做。

☞ 這裡所說的找核心句子並不說為了找核心句子, 那只是手段, 真正的目的在於:通過讀懂這個句子, 猜測出作者在這段想要講什麼。 這個猜測的過程非常重要, 它能大大減少閱讀時候被牽著走的幾率。

二、讀書的習慣是自己的, 有人說不能讀出聲來, 不能指著讀。 這些都是不對的。

指著讀是一種輔助工具, 是帶動眼球轉動的工具。 剛說的每一段讀, 是說類似於哲學書和理論書那麼複雜, 而且字數重複出現率很高的著作而言。 對於歷史書這種裡面魚龍混雜, 邏輯推斷也不多的著作, 應該一次讀一頁, 這種書一個字一個字讀實在是侮辱自己智商。

要把這本書當做一幅畫來讀, 而這個時候, 用個筆或是筷子什麼的, 帶動眼球轉動, 反而可以讀得比平時更快。 高效讀這種書, 可以豎著讀橫排的書, 可以在書上畫個圈。 總之, 不要一個字一個字讀, 那麼讀永遠都記不住, 速度還慢。

三、讀書要精讀導論章和結論章, 多花點時間沒關係。

讀書不能按照書的順序讀, 那樣非常蠢。 最好的效果是讀完導論設計出那章最容易, 然後穿插著讀不同的章節。 泛泛地讀一本書, 基本上讀完就忘, 這種明顯參與過的閱讀, 特別有助於記憶。 多數人其實是被書拽著走的, 書怎麼寫, 自己就怎麼讀。 讀書要從消極轉到自己的積極主動。

☞ 積極閱讀, 就是從書的整體上,

把握住讀每章的進度和速度, 不需要完全讀完, 挑最能捕捉到核心的章節去讀;從每頁來說, 要按照自己的視覺習慣來讀, 無論是橫著、豎著還是斜著, 畫個圈, 還是寫個Z, 要按照自己的習慣來;從每一段來說, 要自己去找那最重要的一句話, 然後把這段的邏輯抓出來。

· 下面說說怎麼儲存讀書成果 ·

對於我這種不捨得在書上畫東西的人, 只能記筆記了。 關鍵在於, 無論人在書上怎麼畫, 那東西也不是自己的, 都是些散碎的, 不完整的東西。 筆記必須自己寫, 線索必須自己梳理。

讀過的東西其實很多都不記下來, 尤其要是那種細枝末節的內容。 記筆記其實應該是一些符號性的東西, 摻雜著對關鍵性句子的記錄。 而裡面符號是最重要的。

記好這樣的筆記的前提是, 必須養成前面說的閱讀習慣。 如果連一段話的關鍵句子都抓不出來, 那還寫什麼符號?

符號其實是一些複雜的邏輯, 包括一些線, 一些加圈點, 甚至帶有顏色的東西。 (當然也不排除可以有思維導圖)。 只要能弄清楚作者的推倒邏輯, 之後還能看懂, 就算勝利。 (唯一前提就是之後得能看得懂), 越簡單越好。 關鍵概念, 附在後面。

一張紙, 對折一下, 左面三分之一, 右面三分之二。 三分之二畫各種線, 那三分之一留著把關鍵概念抄下來。 裡面最好有各種顏色。

☞ 這裡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一定要把頁數記下來。 根據多年寫注釋的經驗, 不記下來頁數回去找, 是一件特別坑爹的事。

如果一定要說記筆記的原則的話, 那就是越簡單越好、線索清晰、一定把關鍵概念和頁數記下來。

· 下面說說怎麼整理讀書成果 ·

這個是後來上課學的。讀書和記筆記這些技巧之外,怎麼把成果變成自己的似乎還得好好整理。我說的整理筆記,和讀書的時候是不一樣的,完全不一樣的過程。這個是讀完書自己寫出來的東西,留作自己反思之用。換句話說,前面說的那個是以後寫注釋用的卡片,這個是自己的綜合讀書報告。

這東西一定得寫,它不是簡單的反思,而是對文章整體框架的把握。(當然,這東西是針對名著的,很多無聊的爛書還是不寫得好)。

1、主體部分:一般來說,比如一本書分成八章,那這個總結的主體就應該至少有八個部分。當然,不是說要嚴格按照書的分章來,要是真看懂了,就應該按照自己的理解分成幾個部分。然後總結每一部分的核心思想,進而把關鍵性證據、主要邏輯推理寫出來。

寫主體部分應該把握的原則:寧缺毋濫原則,一定不能有錯誤,否則以後用起來就攤上大事了,還要儘量標出頁數來。

2、總起部分:一般來說,把主體部分寫完之後,對文章就能有個宏觀的把握了。應該用兩到三點總結此書的重點,涉及:理論淵源(包括對手和自己所使用的核心理論梳理)、核心經驗與核心論證、所表述的主要意識形態立場和學科立場。

3、延伸部分:這部分是和自己研究領域有關係的。它既可以是從學術脈絡角度梳理學術傳統的,也可以是思考這個理論和自己研究領域關係的。對於經驗研究為絕大多數的學術界狀況來說,這部分還是很重要的。

以上是讀書的三個步驟,似乎這個過程結束來,才算是真正讀完了一本書。一般來說,有二十本書就足夠弄清楚一個領域了,給專家撕也一點不跌分。

此話雖然誇張,大牛的書也是要讀的,但這樣讀完十本書之後,想在一個領域發表點自己的看法,已經是足夠了。

那就是越簡單越好、線索清晰、一定把關鍵概念和頁數記下來。

· 下面說說怎麼整理讀書成果 ·

這個是後來上課學的。讀書和記筆記這些技巧之外,怎麼把成果變成自己的似乎還得好好整理。我說的整理筆記,和讀書的時候是不一樣的,完全不一樣的過程。這個是讀完書自己寫出來的東西,留作自己反思之用。換句話說,前面說的那個是以後寫注釋用的卡片,這個是自己的綜合讀書報告。

這東西一定得寫,它不是簡單的反思,而是對文章整體框架的把握。(當然,這東西是針對名著的,很多無聊的爛書還是不寫得好)。

1、主體部分:一般來說,比如一本書分成八章,那這個總結的主體就應該至少有八個部分。當然,不是說要嚴格按照書的分章來,要是真看懂了,就應該按照自己的理解分成幾個部分。然後總結每一部分的核心思想,進而把關鍵性證據、主要邏輯推理寫出來。

寫主體部分應該把握的原則:寧缺毋濫原則,一定不能有錯誤,否則以後用起來就攤上大事了,還要儘量標出頁數來。

2、總起部分:一般來說,把主體部分寫完之後,對文章就能有個宏觀的把握了。應該用兩到三點總結此書的重點,涉及:理論淵源(包括對手和自己所使用的核心理論梳理)、核心經驗與核心論證、所表述的主要意識形態立場和學科立場。

3、延伸部分:這部分是和自己研究領域有關係的。它既可以是從學術脈絡角度梳理學術傳統的,也可以是思考這個理論和自己研究領域關係的。對於經驗研究為絕大多數的學術界狀況來說,這部分還是很重要的。

以上是讀書的三個步驟,似乎這個過程結束來,才算是真正讀完了一本書。一般來說,有二十本書就足夠弄清楚一個領域了,給專家撕也一點不跌分。

此話雖然誇張,大牛的書也是要讀的,但這樣讀完十本書之後,想在一個領域發表點自己的看法,已經是足夠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