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獨秀文苑:筆孚萬籟——序錢續坤散文集《閑雨輕敲魚鱗瓦》

在沒有網路的年代, 我平時看報紙發現好的文章就剪裁下來。 這事幹了多年, 而剪貼本只有五輯, 因為我喜歡的文章還是比較難得。 錢續坤的文章在我的剪貼本上不少於10篇, 如此高的選中率, 有兩個原因, 一是我的誤判, 以為他是一位深得文章之道的年長者, 可從其文字中覓得玄機;誰知, 他的年紀比我還小, 並且是一位遊移於作協之外的自由寫作者, 我就愈加關注他的文章了。 二是鄉緣情結, 我後來娶一個女人幫我貼文章, 她有一天突然說:“這個錢續坤, 是不是我的同學呢?”我不由得一震, 心想如果確實是她的同學,

那麼皖河中學無疑走出了一位美文家!經調查, 他果然是我妻子的同學, 於是我對他的文章更加留意了。

錢續坤的散文給我的印象, 是雅致的美;古典文學的浸潤, 有空靈的意境;創造了諸多具有詩意的妙喻, 如“炊煙是屋頂的莊稼”“槐花是鄉村的粉撲”“籬笆是鄉村的名片”“草是鄉村的布衣”“鳥巢是鄉村的‘美人痣’”等等, 即形象描寫, 將詩歌意象移至散文, 且又堅守散文文體的純粹。 寫歷史人文, 是文學語言而非文史考據符號;寫生活經歷, 更是審美意趣向筆端聚集, 抒情、狀物、議論和敘述呈現明潔清逸之風致。

還記得1999年3月的一天下午, 孫大順、余會軍、潘文傑三位文友在我家看剪貼本, 聊寫作, 談到了錢續坤的散文。 我提議, 咱們去看看錢續坤。 三位老兄立即答應, 很興奮地從月山動身趕往石牌。 當時, 續坤在《懷寧報》當副刊編輯, 沒有電話聯繫, 我們都有幸“第一次見到了他”。 他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幾近相同, 有“沒想到他這麼年輕”, 有“他不愛談寫作”, 還有“他說話少,

濃重的石牌方言, 聽起來很費勁”。 幾年後, 他的單位搬到高河, 我和他接觸多了, 對他的文章也讀得更多了。

續坤是一位傾聽者, 他毫不謙虛地說自己“有一雙聰靈的耳朵”。 而我認為他以悲憫的情懷抵達每一種聲音的內部, 一如從二胡中聽到阿炳的心中“一點光亮與一輪皓月交相輝映”的希望之聲;一如從稻田裡聽到“鐮刀的呼喚”;一如從村子內外的呼喊聲中聽到“饑餓的程度”;一如從放飛空中的紙鳶聽到“向白雲深情地傾訴悠綿的心曲”。 續坤不同於別人對這個喧囂的世界的抵觸, 逃離之後做一些“小我”或者“自我”的傾訴, 得到所謂的心靈的療養和慰藉, 得到一些淺淺的自滿的快樂感, 但卻面臨著人生變故帶來精神坍塌的危險,

而續坤帶著知識份子的憂患意識與自覺的入世精神傾聽, 這種姿態是匍匐大地的, 如他所說:“一直堅信, 大自然的花兒和人一樣, 也是有性情和語言的。 ”(《解讀花語》)“聽雨者並非僅僅是聽聲, 當聽人也, 聽心也, 聽情也。 ”“聽雨讀書是一種很美的情調, 儘管這情調有時比較悲切, 比較悽楚, 甚若你的眼裡有一滴淚要往下流;但是此刻遠離了塵世的喧囂, 遠離了生活中的煩惱, 你負累的靈魂不正可以得到一番淘洗, 一番憩息麼!”(《禪意的雨》)更何況, 他聽出了母親頂針高於“金銀的貴重”, 聽出了父親“唾沫的重量”, 聽出了鐵匠淬火之聲等等勞動者創造的華美;聽出了中秋的月光下“守候心靈的田園”的善良, 聽出了思想的展翅,
聽出了杯中茶葉的舞蹈, 聽出了炊煙中的莊稼生長與收割的憧憬和喜悅。 還有鄉野中與人相伴的飛禽昆蟲, 對於一雙“良知”的耳朵, 也必然將之與萬籟匯于一心。

續坤老家在皖河之畔, 皖河衝擊平原的圩區, 河汊密佈, 植物茂盛, 他從小就聽開花的聲音, 結果的聲音,莊稼與草交流的聲音,這些聲音透著童年的天真、少年的頑皮和青年的思索,以及現在的懷念。蘆葦、芡實、菖蒲、茨菰、蘆蒿、槐花、枇杷、萱草、黃花菜、睡蓮、菱角、稻子、麥子……它們的基因,因地場環境的浸染而彼此渾然,形成一種特有的生態。他聽自然的聲音,自然也聽他的聲音:“我乾脆就和衣躺在地壟田埂上,聽蜜蜂與油菜的切切私語,聽油菜與油菜的喁喁情話。”“油菜聽得鋤頭響,一邊鋤來一邊長。”(《遍地黃金》)可見,這塊土地上“道法自然”的人們,不僅能聽懂萬物的聲音,並冥冥中感知到萬物也在傾聽人類的聲音。“我喜歡看蘆葦在風中搖曳的姿態,喜歡聽她應和濤聲的簌簌絮語;尤其是在烈日炎炎的夏天,那一叢叢的蘆葦彼此簇擁著,翡翠般的葉子輕輕地撫摸,無聲地交流,如同隔壁的小妹雙手合攏,對著我的耳朵在說悄悄話。”(《夢裡蘆葦》)

當今,我們之所以與自然的距離越來越遠,就是由於不能靜下心來聽聽萬物的聲音;由此也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與情感的淡漠。沒有興趣傾聽他人的聲音,而聽覺弱化之後彼此只得靠喧嚷傳達資訊、靠“資訊裝置”表達情感。我讀續坤的散文,與其說他告訴我寫了什麼,不如說我在聽他講了什麼,於是更易於進入他的思想。他忠實于自己的心靈,我也是,所以我與他達成了很多共鳴,一起感受著文字背後的聲息。美學家方東美認為,中國藝術家,一般都有這種精神:“‘提其神於太虛而俯之’,然後再拿統一的精神來統攝宇宙裡委婉曲折的各方面;這樣才能把宇宙的各方面都會歸到哲學智慧的統一裡面,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續坤聆聽萬籟,也屬於這種精神,他的文章中既有情寄於物的生命的流動,也有靈光片羽的哲思的脈動。他寫作的秘密,被我聽出——來自於他內心認同“天籟自鳴”及其所產生的“有寧靜的智慧,有散文的平穩”的崇高美感。他把萬籟請到自己的人格中,語言的張力與天地之創造力獲得平衡,形成“大化冥合”的意境;從個人的生命來體驗物的生命,神采飛揚的理想與冷靜沉鬱的思想同自然之道相貫通,飽含雄奇的文字乃“精靈之魅”!

古人說過:“凡畫山水,最要得山水性情。”作家創作也同樣如此。續坤幾十年來,散文的數量不是太多,他對自己要求特別嚴格,說沒有三十年的積澱不會出書(15歲愛上文學),他的這部散文集,可謂真力彌滿、生香活意的呈現。其中不少篇什被知名報刊轉載,被選入權威選本,甚至成為中考、高考的試題。有幾道試題,我也曾思考過,不妨列出來作為本序的結束語:

1.作者為什麼說“魚鱗瓦是廣布於民間最本真也最易被人們忘卻的先知”?

2.本文為何選取“閑雨”和“魚鱗瓦”這兩個意象來寫鄉愁?

3.文章的標題是《聽蟋蟀歌唱》,請結合全文探究其蘊含的豐富情感。

(作者:何誠斌)

結果的聲音,莊稼與草交流的聲音,這些聲音透著童年的天真、少年的頑皮和青年的思索,以及現在的懷念。蘆葦、芡實、菖蒲、茨菰、蘆蒿、槐花、枇杷、萱草、黃花菜、睡蓮、菱角、稻子、麥子……它們的基因,因地場環境的浸染而彼此渾然,形成一種特有的生態。他聽自然的聲音,自然也聽他的聲音:“我乾脆就和衣躺在地壟田埂上,聽蜜蜂與油菜的切切私語,聽油菜與油菜的喁喁情話。”“油菜聽得鋤頭響,一邊鋤來一邊長。”(《遍地黃金》)可見,這塊土地上“道法自然”的人們,不僅能聽懂萬物的聲音,並冥冥中感知到萬物也在傾聽人類的聲音。“我喜歡看蘆葦在風中搖曳的姿態,喜歡聽她應和濤聲的簌簌絮語;尤其是在烈日炎炎的夏天,那一叢叢的蘆葦彼此簇擁著,翡翠般的葉子輕輕地撫摸,無聲地交流,如同隔壁的小妹雙手合攏,對著我的耳朵在說悄悄話。”(《夢裡蘆葦》)

當今,我們之所以與自然的距離越來越遠,就是由於不能靜下心來聽聽萬物的聲音;由此也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與情感的淡漠。沒有興趣傾聽他人的聲音,而聽覺弱化之後彼此只得靠喧嚷傳達資訊、靠“資訊裝置”表達情感。我讀續坤的散文,與其說他告訴我寫了什麼,不如說我在聽他講了什麼,於是更易於進入他的思想。他忠實于自己的心靈,我也是,所以我與他達成了很多共鳴,一起感受著文字背後的聲息。美學家方東美認為,中國藝術家,一般都有這種精神:“‘提其神於太虛而俯之’,然後再拿統一的精神來統攝宇宙裡委婉曲折的各方面;這樣才能把宇宙的各方面都會歸到哲學智慧的統一裡面,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續坤聆聽萬籟,也屬於這種精神,他的文章中既有情寄於物的生命的流動,也有靈光片羽的哲思的脈動。他寫作的秘密,被我聽出——來自於他內心認同“天籟自鳴”及其所產生的“有寧靜的智慧,有散文的平穩”的崇高美感。他把萬籟請到自己的人格中,語言的張力與天地之創造力獲得平衡,形成“大化冥合”的意境;從個人的生命來體驗物的生命,神采飛揚的理想與冷靜沉鬱的思想同自然之道相貫通,飽含雄奇的文字乃“精靈之魅”!

古人說過:“凡畫山水,最要得山水性情。”作家創作也同樣如此。續坤幾十年來,散文的數量不是太多,他對自己要求特別嚴格,說沒有三十年的積澱不會出書(15歲愛上文學),他的這部散文集,可謂真力彌滿、生香活意的呈現。其中不少篇什被知名報刊轉載,被選入權威選本,甚至成為中考、高考的試題。有幾道試題,我也曾思考過,不妨列出來作為本序的結束語:

1.作者為什麼說“魚鱗瓦是廣布於民間最本真也最易被人們忘卻的先知”?

2.本文為何選取“閑雨”和“魚鱗瓦”這兩個意象來寫鄉愁?

3.文章的標題是《聽蟋蟀歌唱》,請結合全文探究其蘊含的豐富情感。

(作者:何誠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