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老同志講故事·八一特輯:我們身邊的巾幗英雄

在中國轟轟烈烈的革命歷程中,有許多愛國志士紛紛投入到革命運動中, 滿腔熱情的為國家和民族興亡奮不顧身, 英勇戰鬥, 為全中國地解放捨生忘死、一往無前。 他們用生命和鮮血演繹了中華兒女不屈不撓、浴血奮戰、敢於抗爭的不朽傳奇, 捍衛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發展的文明成果, 鑄就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觀。 他們當中, 有像黃繼光、董存瑞這樣的熱血男兒, 也有像趙一曼、劉胡蘭一樣的巾幗英雄, 歷史雖然遠去, 可他們寧死不降、奮勇抗爭的高尚氣節, 我們不能忘!

在我們的身邊, 就有這樣一位令人敬佩的巾幗英雄、革命老戰士——徐烈英,

雖然今年已經90多歲, 但自1942年入黨參軍以來, 始終堅守軍人本色, 始終不忘入黨初心。 她的一生, 就是一段為黨和人民無私奉獻的生命歷程。

排萬難奔向根據地 毅然從軍

徐烈英家中姐妹四人都是革命女戰士,

在201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 在世的三姐妹都獲頒“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 家中的革命傳統可見一斑。

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的上海, 三座大山壓在勞動人民身上, 透不過氣。 有壓迫必有反抗, 在姐姐引領下, 她們四姐妹毅然決然的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一路千辛萬苦, 飽受顛簸。 1942年, 當她登上組織派人接頭離滬的列車時, 親眼目睹了國民黨的瘋狂:一位老人被五花大綁, 敵人狂吼“看著沒, 這個老太太的兒子參加新四軍, 誰敢去, 都是這個下場!”但是面對如此兇殘的敵人, 她們沒有退縮過。 敵人的叫囂反而堅定了她奔向光明的意志, 一路的艱辛更加堅定了推翻舊體制的決心。

(照片合成 李元鳴)

在鐵的新四軍隊伍中, 四姐妹忘我的參加革命鬥爭。 徐烈英因為學過檢驗, 被分配到衛生戰線。 當年新四軍更多的是遊擊戰, 犧牲了太多的戰友, 她目睹了太多的慘烈場景, 以至於每每提及這些事情, 心情總是無比沉重。 作為一名醫務人員, 主要任務是救治、護送傷患跟上部隊,

為了不暴露目標, 常常餓著肚子夜裡行軍。 天上有反動派飛機轟炸, 地上有日本鬼子、國民黨圍追堵截, 擔架上躺著的是受傷的戰友, 險境叢生。 她就是在這一次次艱難的戰鬥中, 對党指揮下的新四軍認識越來越深刻, 挽救國家和民族於危難之中的緊迫感更加強烈。 她獻身於革命的決心、堅信革命終會勝利的信心, 就如同不斷擴大的根據地和革命隊伍一樣, 愈加堅定。

堅定不移跟党走 甘為孺子牛

徐烈英, 是我們身邊的老戰士, 是我們屈伯川老院長的夫人。 1948年, 為迎接全國解放, 配合三大戰役, 她奉命來到大連, 後來與屈伯川結為夫婦, 開始了他們相互陪伴、相互支援的生活歷程, 也見證了大工這所中國共產黨為迎接新中國建設而創建的第一所正規新型大學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

從為大連工學院選址開始, 徐烈英就默默地支持著屈伯川老院長規劃的一項項宏偉藍圖。 為了讓屈老建校無後顧之憂, 她義無反顧的搬離了市內的獨棟小樓, 搬家至淩水河居住, 這讓她的上班路程從十分鐘一下子增加到了1個多小時。 而且, 建校伊始, 淩水河畔一片荒涼, 車都不通, 楊樹溝山坡上, 野狼成群。 徐烈英當時在市區工作, 擔任結核醫院副院長職務, 每天公務都要忙到很晚, 下班後只能坐馬車回家, 但面對這些困難和危險, 她從未退縮。 因為她知道, 教育事業是國家和民族的百年大計, 是造福後代的千秋大業, 這些都是她應該做的。 更何況,她曾是軍人,是一名中國共產黨員。

徐烈英從不把院長夫人當做頭銜,只把自己當做大工的家屬。在建校之初,我校有許多教授是從南方輾轉而來,致力於學校建設和中國教育,卻飽受水土不服之苦。徐烈英就會做一些南方的菜肴,陪同屈院長前去探望。在計劃經濟時代,物資困乏,糧票、肉票、布票……生活中幾乎所有物品都是計畫分配,其中,魚票更是少之又少。劉仁廣曾是學校車隊副隊長,一次出差的路上,徐烈英問起他的家庭生活有沒有什麼困難,當聽說劉師傅的母親正生病臥床時,徐烈英二話不說,便將自己剛領回的兩斤魚分出一半送給了他,劉師傅一再拒絕,卻拗不過她的堅持。每當想起這段往事,劉仁廣總是心懷感激:“徐烈英與老院長一樣,從沒有身份架子,他們是我信服的老革命、老黨員,總是與我們群眾一條心,所以我們才能上下一條心、幹群一條心,團結一致要把學校建設好”。

與大工的緣分 是大工人的財富

徐烈英已與大工結緣68年,68年裡她從未停止過對大工的關心。據她的兒媳陳延齡老師介紹,自1990年轉業到學校工作以來,婆婆幾乎承擔了家裡所有家務,支持她全心全意在崗位上為學校服務。也正是婆婆的無私奉獻精神引導著她,在20多年的工作中,早來晚去,風雨無阻,隨叫隨到,為學校建設添磚加瓦。她說,應該將這種大公無私、捨己為人的奉獻精神傳承下去。

今年7月25日,盤錦校區輔導員李小亮帶著2016屆的優秀學生代表前來慰問,追尋屈伯川院長的足跡。當聽了陳延齡老師介紹了兩位前輩的經歷後,在場師生感慨萬千,也很受振奮:“前輩們舍生忘我投身抗日戰爭、聽党指揮支援解放戰爭、不畏艱難獻身國家建設,沒有太多的口號,而是自力更生、奮勇爭先,他們用身體力行詮釋著大工精神,我們會繼承他們的優良傳統,並將發揚光大,不辱使命!

更何況,她曾是軍人,是一名中國共產黨員。

徐烈英從不把院長夫人當做頭銜,只把自己當做大工的家屬。在建校之初,我校有許多教授是從南方輾轉而來,致力於學校建設和中國教育,卻飽受水土不服之苦。徐烈英就會做一些南方的菜肴,陪同屈院長前去探望。在計劃經濟時代,物資困乏,糧票、肉票、布票……生活中幾乎所有物品都是計畫分配,其中,魚票更是少之又少。劉仁廣曾是學校車隊副隊長,一次出差的路上,徐烈英問起他的家庭生活有沒有什麼困難,當聽說劉師傅的母親正生病臥床時,徐烈英二話不說,便將自己剛領回的兩斤魚分出一半送給了他,劉師傅一再拒絕,卻拗不過她的堅持。每當想起這段往事,劉仁廣總是心懷感激:“徐烈英與老院長一樣,從沒有身份架子,他們是我信服的老革命、老黨員,總是與我們群眾一條心,所以我們才能上下一條心、幹群一條心,團結一致要把學校建設好”。

與大工的緣分 是大工人的財富

徐烈英已與大工結緣68年,68年裡她從未停止過對大工的關心。據她的兒媳陳延齡老師介紹,自1990年轉業到學校工作以來,婆婆幾乎承擔了家裡所有家務,支持她全心全意在崗位上為學校服務。也正是婆婆的無私奉獻精神引導著她,在20多年的工作中,早來晚去,風雨無阻,隨叫隨到,為學校建設添磚加瓦。她說,應該將這種大公無私、捨己為人的奉獻精神傳承下去。

今年7月25日,盤錦校區輔導員李小亮帶著2016屆的優秀學生代表前來慰問,追尋屈伯川院長的足跡。當聽了陳延齡老師介紹了兩位前輩的經歷後,在場師生感慨萬千,也很受振奮:“前輩們舍生忘我投身抗日戰爭、聽党指揮支援解放戰爭、不畏艱難獻身國家建設,沒有太多的口號,而是自力更生、奮勇爭先,他們用身體力行詮釋著大工精神,我們會繼承他們的優良傳統,並將發揚光大,不辱使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