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真相!糧食供過於求,為何還要從國際進口?

導讀:近日, 商務部宣佈允許美國對華出口大米。 這是十多年來美國大米首次允許進入中國市場。 作為全球糧食第一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 糧食進口將帶來哪些影響?中國糧該如何提升國際競爭力?

我國現在部分主糧已經供過於求, 在這種情況下從國際進口糧食, 農民種的糧食還有市場嗎?農民的收入是否會降低?

其實在主要的糧食品種中, 如玉米、大豆、稻米、小麥, 每年我國都會從國際進口一定的比例。 這樣一來, 不僅豐富了消費者的選擇, 本身也是國際貿易的互惠互利。 根據美國農業部預測,

我國在2017-2018農業季將會進口大約480萬噸的大米。 這只占去年國內稻穀產量的4%左右, 影響並不大。

專家點評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翟留栓教授:

從大背景來看, 我們國家進入新常態之後農產品供應相對來說比較豐富, 進入品質追求的時代。 從大的環境來說,

只能通過國際貿易調節, 工業品美國要對我國開放, 農產品我國對美國開放。 從市場需求來說, 進口美國大米對國內大米市場的衝擊是十分有限的。 稻米和玉米小麥不一樣, 它是一種品牌農產品, 人們消費大米是認品牌的, 美國大米並沒有形成一定的品牌, 美國是規模化經營, 而大米在亞洲是傳統的種植農產品。

美國大米有何競爭力?

農產品的競爭力包含兩個方面的因素, 一是價格競爭力, 二是消費競爭力。

比如, 美國和巴西的大豆具有競爭力, 一般指價格競爭力, 因為他們的大豆質優價廉;再比如, 我國水果因為價格便宜, 在國際市場具有競爭力。

而消費競爭力主要指產品在市場上的受歡迎程度。 比如, 超市里的高端大米一般有東北的五常大米、泰國香米和日本大米。 這些大米雖然價格高, 但是消費者依然願意買單。

大米是否具有“消費競爭力”與品牌是密不可分。 例如五常大米是放心、優質、高端的象徵, 日本大米最貴的可以賣到100元一斤, 遠遠高出了成本。

這就是品牌的力量。

美國大米缺乏品牌競爭力, 所以美國大米在中國將更多體現出價格競爭力。 我國進口美國大米主要用於加工市場, 數量也不大。 所以美國大米對華出口不會對國內稻米市場造成太大衝擊。

進口美國大米具有積極影響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袁鋼明研究員:

進口美國大米對生產流通加工大米的下游產業有好的影響。 因為美國大米便宜, 生產成本相對較低, 有利於中國大米加工產業產品的升級改良。 總之, 競爭會促進效率的提高或者技術的進步。 大米進口是在我們國家可承受、可接受、可調整、可控制的範圍之內。 現在中國進口美國大米, 主要是為了解決貿易摩擦問題。 因為到現在為止中國是美國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 中國進口美國的主要農產品是玉米和大豆, 這些農產品生產方面美國的效率非常高, 解決了中國比如在大豆上產量不足的問題, 這些都是互補的。

在國際貿易博弈中, 某種農產品的進出口決策其實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 國際貿易遵循的首要原則就是“比較優勢”,在大宗農產品方面,美國土地開闊肥沃、機械化程度高,因此美國的玉米、大豆與我國的相比顯然質優價低。

進口農產品總體仍利大於弊

以大豆為例。大豆是目前我國進口量最大的糧油作物,目前的進口關稅為3%,進口量大約在8000萬噸左右,而我國目前大豆的年產量只有1300萬噸左右。國內產量和需求之間存在的差距過大,大豆作為原產於中國的作物自給率太低,豆農普遍認為種豆不賺錢,又少有補貼,於是就放棄了大豆種植,有超過80%的比例都要從國際市場進口。

但是如果提高關稅、抵制進口就會導致大豆進口成本提升,對於國內居民食品消費造成巨大衝擊,大家吃到的豆製品、豆油、辣條等價格都會提高。更重要的是,豬肉、牛肉、雞肉的價格會顯著提升。

為什麼影響肉類價格?

我國從國際市場進口的大豆大多是高油大豆,在榨油之後得到的主要副產品就是豆粕,而豆粕是牲畜和家禽的主要飼料來源。如果我們放棄進口,就會失去重要的飼料來源,造成的禽肉產品價格波動。

玉米進口情況:

從去年開始,玉米的種植面積已經開始調減,大量的庫存還沒有來得及消化。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為什麼還要進口呢?

我國加入國際世貿組織(WTO),包括農產品在內的所有產品都要和國際對接。針對玉米,我們目前採取的是配額制,配額上限是720萬噸,去年我國玉米進口量還不足500萬噸,連配額都沒有用滿。也就是說,我們進口玉米的比例並不高。

真正值得大家警惕的是玉米替代品的進口。根據海關資料顯示,2015年玉米替代品酒糟進口682萬噸、大麥進口1070萬噸、高粱進口1069萬噸、木薯進口937萬噸。

正是這些飼料擠佔了大量市場空間,才間接造成了玉米的高庫存。

國際貿易是一柄雙刃劍,我們瞭解各自的比較優勢,才能在國際合作中趨利避害、立於不敗。

實習編輯:夏曉草

編輯:張程

責任編輯:張磊

《致富青年幫》廣播節目收聽: 中波收聽:AM720(華北、華東部分地區)

網上收聽:央廣網(www.cnr.cn或country.cnr.cn)

致富幫,助您

打開財富之門,點亮人生夢想!

國際貿易遵循的首要原則就是“比較優勢”,在大宗農產品方面,美國土地開闊肥沃、機械化程度高,因此美國的玉米、大豆與我國的相比顯然質優價低。

進口農產品總體仍利大於弊

以大豆為例。大豆是目前我國進口量最大的糧油作物,目前的進口關稅為3%,進口量大約在8000萬噸左右,而我國目前大豆的年產量只有1300萬噸左右。國內產量和需求之間存在的差距過大,大豆作為原產於中國的作物自給率太低,豆農普遍認為種豆不賺錢,又少有補貼,於是就放棄了大豆種植,有超過80%的比例都要從國際市場進口。

但是如果提高關稅、抵制進口就會導致大豆進口成本提升,對於國內居民食品消費造成巨大衝擊,大家吃到的豆製品、豆油、辣條等價格都會提高。更重要的是,豬肉、牛肉、雞肉的價格會顯著提升。

為什麼影響肉類價格?

我國從國際市場進口的大豆大多是高油大豆,在榨油之後得到的主要副產品就是豆粕,而豆粕是牲畜和家禽的主要飼料來源。如果我們放棄進口,就會失去重要的飼料來源,造成的禽肉產品價格波動。

玉米進口情況:

從去年開始,玉米的種植面積已經開始調減,大量的庫存還沒有來得及消化。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為什麼還要進口呢?

我國加入國際世貿組織(WTO),包括農產品在內的所有產品都要和國際對接。針對玉米,我們目前採取的是配額制,配額上限是720萬噸,去年我國玉米進口量還不足500萬噸,連配額都沒有用滿。也就是說,我們進口玉米的比例並不高。

真正值得大家警惕的是玉米替代品的進口。根據海關資料顯示,2015年玉米替代品酒糟進口682萬噸、大麥進口1070萬噸、高粱進口1069萬噸、木薯進口937萬噸。

正是這些飼料擠佔了大量市場空間,才間接造成了玉米的高庫存。

國際貿易是一柄雙刃劍,我們瞭解各自的比較優勢,才能在國際合作中趨利避害、立於不敗。

實習編輯:夏曉草

編輯:張程

責任編輯:張磊

《致富青年幫》廣播節目收聽: 中波收聽:AM720(華北、華東部分地區)

網上收聽:央廣網(www.cnr.cn或country.cnr.cn)

致富幫,助您

打開財富之門,點亮人生夢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