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有多少好電影,死在了海報上|意外

我們總在聊電影, 卻很少細細地關注過電影海報。

其實, 電影海報是在觀影前, 最早、最直接地影響我們對電影的印象, 同時也暗示著一部電影的品質。

那麼, 一張好的海報, 有什麼樣的標準?又是如何一眼撩起廣大人民群眾想看的欲望?

說到好的海報, 就不得不提起下面這張一次又一次刷爆朋友圈的作品:

這是電影《黃金時代》的作品, 他的設計師是黃海。

隨著這些海報, 黃海老師的作品一步步走進了大眾視野,

甚至被冠以“中國最強海報設計師”的稱號。

下面我們就著黃海老師的作品, 看看黃海老師的電影海報, 到底強在哪裡?一張好的海報應該長什麼樣。

我想從藝術和設計兩個角度, 分析一下黃海老師的作品。

- 1 -藝術

檢測一張海報藝術性, 有一個簡單粗暴的方法——看看這張海報是幹什麼用的?

如果海報為了展示賣點, 上面堆滿了明星、標語, 卻完全看不出與電影劇情的關係。 就像在影樓拍了一張大合照, 甚至是一堆證件照...這種海報就不會有太高的藝術價值, 甚至暗示了這部電影的品質。 (當然偶爾也會有好電影被設計師誤傷)

舉個栗子

【影樓大合影】

【證件照】

而經典的電影海報, 通常不是為商業服務的, 也就不必追求感官刺激, 而更重視體現電影主題, 展現電影特有的氣質。

也許會讓人看電影之前, 不太理解海報的意義, 但看完電影之後, 會感同身受, 每每看到海報, 仿佛又回憶了整部電影。

專業收藏經典電影的公司Criterion Collection, 每次收藏電影時, 都會為電影重新設計海報, 把那些與偉大電影不配套的海報, 換成一幅藝術品。

CC收藏電影的電影會有這個logo片頭

比如經典電影《羅生門》:

原本的海報

不論是最早的手繪海報,還是後來種種複刻版本,要麼重點展示明星主演,要麼用大量文字描述賣點,要麼把殺人或強姦的鏡頭展現出來,甚至導演黑澤明的頭像也要印在上面。

每一種方式,都是為“賣點”服務的,這在上世紀50年代,和今天的影樓風格一樣,幾乎是電影海報的唯一形式。

而CC設計的海報是這樣的:

畫面中的人物,一面是地痞流氓,一面是剛正的流浪武士,被分裂成幾個碎片,背景似乎是狂風暴雨,又似乎是深處樹林,明與暗交織錯落,混亂不堪。

海報中找不到“賣點”,但卻點明了電影的主題——每個人都在為了自己的利益扭曲事實。

電影中的每個角色都在正與邪、善與惡之間反復變化。觀眾看電影時,上一秒還在同情一個角色,下一秒就開始憎惡他,再下一秒……開始懷疑自己。

有過這種體驗之後,回頭再看這張海報,這個分裂的人物和混亂的背景,完美體現了觀眾心中的感受。

再看黃海老師的作品,尤其《我在故宮修文物》系列,也是為電影主題服務的,利用一個巨大的文物,和其中小小的工匠剪影,對於“大歷史,小工匠”這一主題的體現淋漓盡致,確實是電影海報中的一股清流。

但是遇到不得不商業化的海報時——例如《美人魚》、《中國合夥人》一類的海報,能看到黃海老師做出了努力,讓海報看起來儘量避免影樓感,但不得不承認,這樣的海報還是令人尷尬的。

海報畢竟是商業產品,而不是藝術品,常常不得不面臨各種妥協。

黃海老師也許自己都看不下去,於是又做了下面這個系列,稍作調侃,這個莫名其妙的東西讓人困惑,從電影院出來才能get到笑點。

- 2 -設計

“藝術”是從海報內核的角度出發,“設計”則傾向於畫面本身。

黃海老師的海報,在畫面上總是賞心悅目,一切元素符合流行審美。但是在一些細節上,還值得推敲。

比如,這張經典的《我在故宮修文物》的海報,有沒有覺得哪裡看著不舒服?

仔細看“我在故宮修文物”這幾個字,和觀音像之間的關係,似乎有一種“貌合神離”的感覺。

原因在於,觀音像的輪廓線,和文字的走勢呈現出兩個不同的朝向,似乎兩個元素朝著不同方向用力,文字好像正在躲開圖像,似乎是兩個剛剛鬧矛盾的朋友。

我嘗試把畫面修改了一下,讓字和圖形有相同的走勢。

對比之下,文字和圖形朝著一個方向用力,哥倆的關係好了

會不會是黃海老師故意讓兩個物體的分開用力呢?也許…這樣顯得寬敞一些?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們可以看看黃海老師做的其他幾張海報:

每一張都或多或少讓文字的“力”與圖形輪廓的“力”朝向同一個方向,都是一起用力的好朋友。

也許觀音像的這張海報,是一個匆忙之下的失誤,也可能是助手製作的,沒領悟到精髓。

說到“精髓”,我們不妨更進一步,從海報的“力”,看向海報中的“氣”。

文字和圖形一起用力之後,海報中的“氣”就順暢了許多

對比一下就可以發現

原海報的上下兩塊留白,被文字和圖形堵起來了。

留白也很委屈,你們倆吵架,堵著我做什麼?

但是,一旦文字和圖形一起用力,中間會有一條順暢的通道,讓兩塊留白之間的“氣”貫通起來,看上去就是和諧一體的。

這種看似玄學的“氣”,其實在中國畫中也經常見到。

比如:這個小胖鳥,翹起頭和尾巴,身體呈現向下的“力”,樹枝也就伴隨著有一個向下的“力”。

這幅畫,為了讓小河流出來的“氣”比較順暢,這顆松樹葉子的輪廓向著河流的方向發力,石頭上的大鳥也凹出一個向右發力的造型。

下半部分石頭向左發力,樹根也就跟隨著向左一扭。

這樣一來,小河流出來的時候,就顯得氣韻貫通了。

我們經常聽到“中國風”這個詞。如果僅僅是使用中國的瓷器、水墨、留白,這些元素,顯然只是皮毛。

所有的元素都是皮毛,只有把元素通過審美內核,組合在一起,才算觸碰到了部分精髓。中國畫當中有很多隱藏在深處的審美內核,“氣韻”就是其中之一,以上所說的在構圖上的氣韻,又是多種氣韻表達方式的一種。

當我們用這些審美要求來審視“中國風”的海報時,就不難發現期間一些濫竽充數的作品。

黃海老師的海報功底不俗,對於“中國風”的理解和認識也深入細緻,從他的幾幅代表作來看,稱其為中國最強的海報設計師之一並不為過。

《黃金時代》系列海報

但是,電影海報作為商業產品,難免有種種妥協,即便是黃海老師,也有許多做的並不好的海報。

也正是因為商業設計的這種特殊性,我們沒有必要崇拜一位元設計師的所有作品,這也許才是促進中國設計發展的一劑良藥。

原本的海報

不論是最早的手繪海報,還是後來種種複刻版本,要麼重點展示明星主演,要麼用大量文字描述賣點,要麼把殺人或強姦的鏡頭展現出來,甚至導演黑澤明的頭像也要印在上面。

每一種方式,都是為“賣點”服務的,這在上世紀50年代,和今天的影樓風格一樣,幾乎是電影海報的唯一形式。

而CC設計的海報是這樣的:

畫面中的人物,一面是地痞流氓,一面是剛正的流浪武士,被分裂成幾個碎片,背景似乎是狂風暴雨,又似乎是深處樹林,明與暗交織錯落,混亂不堪。

海報中找不到“賣點”,但卻點明了電影的主題——每個人都在為了自己的利益扭曲事實。

電影中的每個角色都在正與邪、善與惡之間反復變化。觀眾看電影時,上一秒還在同情一個角色,下一秒就開始憎惡他,再下一秒……開始懷疑自己。

有過這種體驗之後,回頭再看這張海報,這個分裂的人物和混亂的背景,完美體現了觀眾心中的感受。

再看黃海老師的作品,尤其《我在故宮修文物》系列,也是為電影主題服務的,利用一個巨大的文物,和其中小小的工匠剪影,對於“大歷史,小工匠”這一主題的體現淋漓盡致,確實是電影海報中的一股清流。

但是遇到不得不商業化的海報時——例如《美人魚》、《中國合夥人》一類的海報,能看到黃海老師做出了努力,讓海報看起來儘量避免影樓感,但不得不承認,這樣的海報還是令人尷尬的。

海報畢竟是商業產品,而不是藝術品,常常不得不面臨各種妥協。

黃海老師也許自己都看不下去,於是又做了下面這個系列,稍作調侃,這個莫名其妙的東西讓人困惑,從電影院出來才能get到笑點。

- 2 -設計

“藝術”是從海報內核的角度出發,“設計”則傾向於畫面本身。

黃海老師的海報,在畫面上總是賞心悅目,一切元素符合流行審美。但是在一些細節上,還值得推敲。

比如,這張經典的《我在故宮修文物》的海報,有沒有覺得哪裡看著不舒服?

仔細看“我在故宮修文物”這幾個字,和觀音像之間的關係,似乎有一種“貌合神離”的感覺。

原因在於,觀音像的輪廓線,和文字的走勢呈現出兩個不同的朝向,似乎兩個元素朝著不同方向用力,文字好像正在躲開圖像,似乎是兩個剛剛鬧矛盾的朋友。

我嘗試把畫面修改了一下,讓字和圖形有相同的走勢。

對比之下,文字和圖形朝著一個方向用力,哥倆的關係好了

會不會是黃海老師故意讓兩個物體的分開用力呢?也許…這樣顯得寬敞一些?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們可以看看黃海老師做的其他幾張海報:

每一張都或多或少讓文字的“力”與圖形輪廓的“力”朝向同一個方向,都是一起用力的好朋友。

也許觀音像的這張海報,是一個匆忙之下的失誤,也可能是助手製作的,沒領悟到精髓。

說到“精髓”,我們不妨更進一步,從海報的“力”,看向海報中的“氣”。

文字和圖形一起用力之後,海報中的“氣”就順暢了許多

對比一下就可以發現

原海報的上下兩塊留白,被文字和圖形堵起來了。

留白也很委屈,你們倆吵架,堵著我做什麼?

但是,一旦文字和圖形一起用力,中間會有一條順暢的通道,讓兩塊留白之間的“氣”貫通起來,看上去就是和諧一體的。

這種看似玄學的“氣”,其實在中國畫中也經常見到。

比如:這個小胖鳥,翹起頭和尾巴,身體呈現向下的“力”,樹枝也就伴隨著有一個向下的“力”。

這幅畫,為了讓小河流出來的“氣”比較順暢,這顆松樹葉子的輪廓向著河流的方向發力,石頭上的大鳥也凹出一個向右發力的造型。

下半部分石頭向左發力,樹根也就跟隨著向左一扭。

這樣一來,小河流出來的時候,就顯得氣韻貫通了。

我們經常聽到“中國風”這個詞。如果僅僅是使用中國的瓷器、水墨、留白,這些元素,顯然只是皮毛。

所有的元素都是皮毛,只有把元素通過審美內核,組合在一起,才算觸碰到了部分精髓。中國畫當中有很多隱藏在深處的審美內核,“氣韻”就是其中之一,以上所說的在構圖上的氣韻,又是多種氣韻表達方式的一種。

當我們用這些審美要求來審視“中國風”的海報時,就不難發現期間一些濫竽充數的作品。

黃海老師的海報功底不俗,對於“中國風”的理解和認識也深入細緻,從他的幾幅代表作來看,稱其為中國最強的海報設計師之一並不為過。

《黃金時代》系列海報

但是,電影海報作為商業產品,難免有種種妥協,即便是黃海老師,也有許多做的並不好的海報。

也正是因為商業設計的這種特殊性,我們沒有必要崇拜一位元設計師的所有作品,這也許才是促進中國設計發展的一劑良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